第070章玉妃智取證崇禎懲奸佞
(102)
「好漢大哥饒命,娘娘千歲饒命。」刺客謝成匍匐在地,叩頭如搗蒜道。「都因小人家中七十歲老娘重病臥床,無錢醫治,小人才私心作怪,貪戀錢財,受人支使,鋌而走險。請娘娘千歲開恩,放了小人,從此改邪歸正。」此時,黃侍衛長湊貴妃耳邊一番低語,玉貴妃點了點頭。
「謝成,你應懂得,按《大明律》規定,收人錢財,被雇殺人者,是要坐牢的。」玉貴妃威嚴道。「但念你是個孝子,家中尚有老母需養;且你暗殺尚未得逞。就暫且放爾一馬。但你必須配合我們完成下步行動。」
「拿上被刺對像身上御賜玉佩。」黃沖將一玉佩重交謝成手上道。「按我說的去做。」
「只要能放俺一馬,讓我干啥都成。」謝成感激涕零道。「並保證嚴格保密最終將事辦成。」
隨于當日傍晚,仍在宮外北牆跟,原同徐應元交易處。謝成輕擊兩記掌,便裝的徐應元當即出現。
「按您提前約定,俺已完成刺殺任務。」謝成舉著手中對像身上信物——皇賞玉佩道。「這是被刺對像身上信物皇賞玉佩。」看見刺客手中這塊熟悉的「皇賞玉佩」,徐應元當即眼放喜光,便欲伸手去接。刺客慌忙收起要求道︰「先生勿忙。咱事前可談妥的︰事辦成咱一手交對像身上證物,一手交下欠的八百兩佣金。拿錢來後玉佩便歸你,俺可不稀罕這原不屬于自己的東西。」
「給你,當面點清,事過後休找後賬。」徐應元即從懷中掏出銀兩,邊遞對方邊道。「快將證物玉佩交俺。」兩人完成交易後,徐應元邊仔細鑒賞玉佩邊轉身欲走。
「且慢。徐公公別來無恙?」毓慶宮侍衛長突兀出現面前,一把奪過玉佩調侃道。「什麼寶物也讓咱鑒賞鑒賞。」
「啊?是黃侍衛長。您咋也在這里?」徐應元猛吃一驚尷尬問道。「也不是寶貝。普通的小玉佩罷了。」邊說邊伸手欲槍。
「這分明是先帝賞給魏總管的玉佩,價值連城怎麼不算寶貝?」黃侍衛長慌忙躲過,卻直視著對方眼楮故作吃驚地質問道。「怎麼會落到你手里?」
「是咱家拿件更值錢的寶物置換的——」徐應元低垂著頭囁嚅道。「現已成了咱家私有財產。」
「哦,原是徐公公拿更重要寶物換?」黃侍衛長譏諷道。「這玉佩先皇所賜,本已夠寶貝主貴了。比它更重要寶物究會是什麼呢?哈,哈,我知道了︰公公系皇上身邊近侍太監,常能听到朝廷機密要事;該不會是公公拿此機密去同什麼人做非法交易吧?」
「什麼,‘拿朝廷機密同誰做交易’?這可是欺君亂朝殺頭之罪。借一百個膽咱家也不敢為之。」被揭瘡疤,徐應元先自一驚,後卻故做鎮靜自辯道。「黃侍衛長,別開玩笑了,快把玉佩還咱家吧。」
「徐公公,不要演戲了。」便裝的玉貴妃,此刻突兀出現在面前,一語揭穿道。「汝本非專業演員,演的也不地道。你已入宮多年,應懂《大明律》條,雇凶殺人滅口,按律是犯殺頭或充軍之罪的。」
「娘娘千歲恕罪!」徐應元驚駭地當即匍匐在地,磕頭如搗蒜道。「奴才出此下策,是被逼無奈俺若不派人去殺他,他魏忠賢便要咱家小命。」
「好了。這里既非朝廷殿堂,又非大理寺審判庭。」玉貴妃不耐煩地一揮手道。「有啥想法到朝廷上說去。黃侍衛長,帶他二人去見皇上。」黃沖答聲「是」後當即帶二人離開現場。玉貴妃終于松口氣離去。于是,當兩天之後,明白過來的崇禎帝,終于憤怒地出手了——
第三天後上午早朝。當心中有鬼忐忑不安的近侍徐應元,假裝鎮靜主持畢早朝一應禮儀,又宣布「閣僚眾臣,文武百官,有本快奏,無本退朝」的「退朝」二字剛落音,便听舉行儀式時,一直微闔雙目似睡似醒的崇禎帝,突兀輕聲道︰「且慢!」隨又命道︰「小元子,宣旨。」
「是。」听到崇禎帝一聲命令,又听小元子一聲回答,當即便有兩人腿肚打顫,心里發酸。首先是站御座旁的徐應元,雖然心中有鬼,卻又想靠著同皇上的特殊情份蒙混過關。但一看皇上命自己徒弟前來宣旨,便意識到自己已經玩完︰因這御前宣旨的活,從來是自己專權,今日突讓徒弟頂替,說明自己值朝,這可能是最後一班。另一內心忐忑不安的人,便是階下的魏忠賢,其實他心早有數,因在數天前某晚,被通知乾清宮「奏對」時,崇禎已給打過招呼;但真到落實時候,還禁不住心慌意亂。
正在想心事的二人,突被小元子宣旨聲驚醒。只見早有心理準備的小元子,挺立御座前,坦然朗聲宣旨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內廷輪值徐應元,朕之近侍太監。因其辛勤敬業,且能善解人意,故得先帝恩寵,分配服侍朕躬;多年隨朕身邊,亦算盡心盡力。不該私心發作,老來誤上賊船,充當臥底間諜,為賊提供情報;本已觸犯天條,就該重判下獄。念起多年侍朕,沒功勞也有苦勞;且系誤上賊船,亦未向賊提供多少情報,被查覺後認罪態度較好。但死罪可免,活罪難饒。特貶顯陵當差,接受勞役改造。欽此。大明崇禎元年十月某日。」小元子宣布罷,輕推推呆立一旁的徐應元悄聲道︰「師傅還愣什麼?還不快快跪下領旨謝恩?」
「內臣徐應元,領旨謝恩。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接旨後隨從金殿後台悄然溜了出去。
這時小元子又宣讀第二道聖旨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魏氏忠賢,萬歷38年自閹入宮——」
而此時在乾清宮東暖閣,自家居處,幸逃一命,被貶顯陵的,原崇禎帝近侍徐應元,正惶惶然如喪家犬般,在收拾自己行囊——
太極殿內。小元子宣旨已近尾聲道︰「——魏氏忠賢,原本罪孽沉重,本該嚴懲,但念其初入宮時,亦做些許好事,且已步暮年,來日不多。但死罪暫免,活罪難饒,發配鳳陽,為吾祖皇守陵,代服勞役。下月初前起程,不準滯留京師。欽此。大明崇禎元年十月某日。」散朝後,內閣臣僚,文武百官,紛紛離殿散去;但從如喪家犬般魏忠賢身邊走過時,誰也不舍得看他一眼。而手捧貶謫自己諭旨,蹣跚而去的魏忠賢,此刻會有何感想?他會否想到那兩句古詩,「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邊萬木春」呢?
在散朝後,分別走回自己官邸衙門的閣臣們,盡都心潮難平,禁不住憤憤不平議論紛紛。幾位都察御史,楊所修及御史甲、乙、丙等相伴,亦邊走邊發表著各自高見。
「朝野奏凱旋,鏟鋤魏忠賢;大明少權奸,中興定可盼;忠魂沉冤雪,神州現晴天;萬民感聖恩,福康萬萬年。」一向斯文,偏喜賦詩作文的御史方叢,邊走邊即賦詩一首道。「內閣同僚。東林弟兄,今日皇上終下決心,鏟鋤奸佞魏忠賢,實是大快人心。不僅是社稷幸事,萬民之幸;更是吾東林同志幸事。為慶賀這得來不易幸事,愚弟不才,現即賦詩一首,以助雅興。還請諸位多多指教。」
「 !早聞方兄頗有詩才,百傳不如一見。三國時魏王幼子曹植,當年以‘七步詩’聞名天下;今方兄亦能從太極殿至午門,憑近距離賦詩一首,著實令人欽佩。」楊所修沉思有傾道。「只是詩中有幾處結論所修不敢苟同。其一是‘鏟鋤’二字,應指判刑下獄;爾今魏忠賢被賜‘守陵’,頂多算作‘貶謫’;其二,您詩言‘忠魂沉冤雪’,似也言過其實。因至今新帝尚未及著手‘撥亂反正’,給被魏忠賢害死忠臣雪冤正名。其三是,雖魏忠賢遭貶,但其親信黨羽等,還有不少人在京都和地方官衙中把持實權。只要魏忠賢世存在一日,他們都還會做著東山再起美夢。唉,看起來欲促大明中興還通任重道遠呢!又何談‘神州現晴天’哩?」
「弟與楊兄所見略同,爾今奢談勝利是否為時尚早?即便魏亡也僅是長征起步,況魏逆還僅是被貶謫鳳陽守陵。」御史寧叢亦深懷憂慮道。「現今的問題是對魏逆的懲罰太輕。試想一個獨霸朝綱,‘挾天子以令諸侯’,殘害忠良,魚肉百姓;犯下誤國誤民、累累罪行十余年,雖千刀萬剮難贖其罪的大權奸,難道是一個貶謫守陵所能清算?」
「愚弟亦贊成楊、寧二兄觀點︰不殺魏逆難平民憤絕後患;不撥亂反正難談中興。」御史郝穹亦斬釘截鐵道。隨又不無擔憂地︰「皇上因顧忌先帝臨終托付,且囿于祖皇‘以孝治天下’的遺訓,對魏逆難下狠手,這是明擺著的事;咱誰個又有能力將其說服哩?我看很難。「可若等下去,就怕夜長夢多;他日誰一求情,原本遲疑不決的皇上,萬一改變主意,誰能保證老賊不會東山再起?重新復活的毒蛇,其來勢定更凶殘。想起來就讓人不寒而栗。」「既然時不吾待,那就效法史上忠臣勸君故事,給其來個‘死諫’。」方御史心急火燎突發奇想道。「若能說動皇上,改判魏逆,能將其賜死或者收監,即便將其惹惱,反遭貶謫亦值。」
「就吾等既往對咱這位年輕皇上的了解,他決非隨風倒少主見之人,不是誰一番勸疏、即便是‘死諫’所能打動。」楊所修緊鎖眉頭沉思著道。「他若沒想通,誰也勸不動;他若想通了,便會立即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