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帝理政之大明智妃 第095章 敗將被削職 奸佞害忠臣

作者 ︰ 文苑新兵

第095章敗將被削職奸佞害功臣

(127)

袁崇煥戰死金帥努爾哈赤,連挫其子繼帥皇太極,這應是大明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間的事。此後金人暫時服輸,蟄伏本地不敢再犯大明邊境。從而為兩國邊境百姓爭來了數年安居樂業的和平。為此,直到三百多年後的今天,當地百姓還念念不忘,當年袁大將軍的蓋世功德;並自捐善款于多處,修起袁崇煥將軍廟宇,且一年四季香火不斷。民心歷來是公正的,誰為他帶來福祉他敬奉誰;他可不管你是平民或皇帝。

兩軍息戰,帶來和平,士兵歡迎,百姓贊成。但奸臣及狗黨卻坐臥不寧了。那魏客私生子,原遼邊守軍副帥穆戎,本與其親父魏忠賢,上下其手狼狽為奸,欲重新奪回失去的兵權。但因袁崇煥突兀現身,扭轉戰機,轉敗為勝,創造了明金戰史上的奇跡,從而受到天啟皇上通令嘉獎。這讓魏忠賢穆戎父子在頓失顏面情況下,更惱入肺腑。

穆戎被主帥徐遲動用「臨場決斷權」免職之後,連夜躥回京城,在他生父母魏客那里哭訴道︰「父親,孩兒連遭挫敗,並非兒子無能,全為袁崇煥同徐遲父子沉瀣一氣,忌賢妒能,排斥異己。現今之計,欲要重新奪回兵權,必須父親出面,參他徐遲恃功自傲,沒把皇上放進眼里︰獨斷專權,擅處要員;宜當撤換。」

「你說要讓皇上撤換徐遲主官職務?」魏忠賢連連搖頭道。「此事連想也別想,根本無此可能。你別看咱這位天啟皇上,平時小事糊涂亦能放權;但關鍵時刻可清醒著呢!徐家世代功勛,曾助洪武帝,打下大明江山,徐家子孫又一向忠于朝廷;但當初你因連遭挫敗,皇上欽派徐遲赴遼取代你時,為父與兵部曾相繼奏本,尚未阻攔得住;而今他們連勝金人,皇上既通令嘉獎,又怎肯出爾反爾?哦,你讓為父認真想想,看有沒有他計可施?你說此次勝金,全在袁崇煥運籌帷幄,臨場決斷,獨當一面,臨危不懼嗎?」

「是呀,當時若無袁崇煥突兀現身,用計將金軍引入山谷,當即扭轉戰機,轉敗為勝,明軍幾陷滅頂之災。」穆戎恨恨然道。「兒本想借此次徐家父子防疫失敗,讓皇上處分他,乘機奪回兵權,沒料半道上殺出個袁崇煥,壞了兒子奪回兵權的好事。這個令人討厭的‘黑馬’,有他在遼邊存在一日,兒將坐臥不寧,取代徐老重掌兵權,亦是夢想。」

「嗨呵,這便是為父剛剛想到的‘斷臂毀人’之策。」魏忠賢詭秘地道。「咱便先從他毛雛袁崇煥身上一做文章,他小子睫女敕根淺,沒啥背景。只要給其頭上抹點爛藥,便能將其擼下。這好比折斷徐遲一手臂;缺只手臂自然殘疾;徐氏父子兵敗有日。到那時何愁遼邊兵權不重回吾兒手里?」

「父親,此雖為好戲,但卻如何唱哩?」穆戎仍大惑不解問道。「那袁矮子剛剛打敗金人,皇上還通令嘉獎于他,其身後還有徐氏父子撐腰,父親又怎能參得他動呢?」

「嘿嘿,這有何難?」魏忠賢又詭秘一笑道。「古語講‘功高蓋主’,‘欲加之罪,何患無詞’?歷代不少名臣武將,不是死于勞疾戰場,卻是毀于朝堂。皇上最恨什麼?臣工名聲壓他之上。你不說自袁崇煥連勝金人幾仗之後,當地臣民將其傳得神乎其神,還說什麼待他百年之後,還要給其蓋廟宇塑金身歲歲祭奠嗎?兒可當即返遼,深入民間,買通市井之輩,到處編造謠言,制造假證,就說袁曾‘私下牢騷不滿,認為自己連勝金兵,為大明建起蓋世功勛,皇上目光短淺,听信權奸讒言,對功臣不加重賞重用,豈不讓人心寒?’只要此言從遼邊一直傳到京城皇宮,最終傳進皇上耳內,不怕他不相信;不怕他不處置他袁崇煥!」

魏逆此招果然狠毒,其子穆戎返遼後依計而行,果然不出一月,謠言便傳至京城皇宮。于是某日早朝,不少臣工(實為忠賢買通的魏黨)爭其上疏報此信息。天啟向廠臣問計。魏忠賢故作認真道︰「古語講‘功高蓋主’,‘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自古武將派外征戰立功,嗣後反叛另立為王者實例很多。此雖為傳言,雖不可全信,但亦不可不信。‘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既然遼邊暫無戰事,不妨先將此袁找借口調回京師,就說朝廷另有任用。調回後先將閑置,便可絕其後患。」

要不史家咋說「明熹宗原本無能(沒說昏慵,說明大原則事尚有主見),毀于凡事不動腦筋,總是偏听偏信,貽誤自己,更誤朝廷」。你既深信徐家父子,已敢沖破攔阻大膽起用,爾今袁為徐遲膀臂,是忠是奸,如何處置,你咋不听听徐帥意見?便匆匆忙忙一道諭旨將袁崇煥召回京師,從此閑置?

再說轉眼又是兩年之後的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的秋月二十三,天啟帝駕崩之前,召皇五弟信親王朱由檢,臨終受命時,除交待皇五弟「要善待魏忠賢,他是朕的心靈知己,大明離不了他」之外,又特別囑托皇五弟,「袁崇煥是個將才,他對吾大明忠貞無貳,有功沒獎卻罰,卻無怨無悔;欲保遼邊永寧,除徐家父子外,此將堪用。」崇禎繼位後,當初因遵先帝遺囑,重用了袁崇煥,保了遼邊多年和平安寧——

「唉,這人哪,若是時運不濟,即便費盡心機,最終仍是事與願違。」穆戎從對往事回憶中清醒後,猶自嘆道。「當年遵家父指教,返遼後買通數名市井無賴,大造袁崇煥‘居功自傲,對朝廷沒重用自己不滿’的謠言;終于蠱惑得先帝相信,下旨將袁召回閑置,斷了徐氏父子膀臂。滿想再遇良機,靠著家父在朝勢力,助我東山再起。誰知天不佑我——」

古往今來,朝堂上那怕一點風吹草動,亦會波及影響到邊防軍心戰情;又況崇禎繼位後一系列大動作呢?一向對朝事敏感的穆戎,自然听聞後,思想極遽波動。于是,他又重新進入回憶——

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秋月二十三,天啟帝駕崩,滿朝文武為其送葬的情景;崇禎帝繼位後,在皇宮前廣場,舉行登基大典的情景;某日太和殿早朝,新帝頒諭旨,將遼邊駐軍主帥、「撫遼大將軍」徐遲奉調回朝,擢任兵部尚書的情景;遼邊駐軍帥帳,兵部侍郎許譽卿,代表朝廷,前來慰問駐軍官兵,並宣讀新皇,「授徐世文,接父任‘撫遼大將軍」、駐軍主帥」諭旨情景;皇宮大內,客氏攔轎奏本「請皇上批準自己搬出宮外」,崇禎「準奏」,客氏違心搬出宮的情景;朝堂上,眾閣臣彈劾魏忠賢的情景;東安街上,萬人空巷,送別魏忠賢鳳陽守陵情景;魏忠賢車、轎、馬隊行至阜城,皇上派員追旨「賜死」,魏忠賢終在一歪脖樹上吊死情景;皇家太廟內,崇禎當著眾臣,將《三朝要典》于火盆內付之一炬,眾慟哭情景;宮前廣場「清魏黨政策兌現萬人大會」,幾十名惡貫滿盈魏客死黨,被大理寺兵丁當場羈押情景——

「唉,既然大明爾今已換朝廷,‘一朝君王一朝臣’,家父母已獲罪伏誅,我穆戎繼續待在明軍還有何前途?早晚會被他們下獄處死株連九族。」重新回到現實中後,穆戎愈加悲哀想道。「與其到時束手就擒,打入大獄,受盡凌辱,最終仍難逃一死,不如趁現時懲俺諭旨未到,該自己動手了卻余生——」想到此便欲揮劍自刎,但當劍鋒剛近喉邊,突兀一愣,當即停手,扔劍于地仰天嘆道︰「想我穆戎,爾今才三十余歲年紀,人生路通長著呢!來此世上一趟不容易,豈甘心就此白白死去?‘困獸猶斗’,況乎人哩?古語講‘置之死地而後生’。既然你大明不容我穆戎,俺何不趁處分俺的欽差尚未到來時,最後再用下手中的權利,帶著親信死黨,卷起將發兵餉,去投番幫——」

想到此處,當即收拾屋內細軟,尤不忘帶上那袋即將發下的本月兵餉。收拾齊備後,悄然離開官邸。

接到緊急邊報的時候,正巧是崇禎帝在乾清宮召見袁崇煥,君臣二人正在商討平遼大計。從現場二人表情看,顯然談得非常投機。因為無論在近侍小興子,抑或在秉筆太監安曉元,伺侯這位主子多年的印象里,除個別時間同愛妃如玉相處外,卻極少看到他有開懷暢笑的時候。這袁崇煥有何妙計,竟能逗得不苟言笑的皇上如此開心?

當君臣二人正談得十分投機;當安曉元小興子弄不明白,袁崇煥何能哄得崇禎舒心開懷之時,突兀「六百里加急邊報」,由前線轉內廷,連續送到崇禎手里。既一掃而去自懲處魏客,又清除其殘余,肅其流毒影響後,正式拉開中興大業序幕後,剛剛獲得的大好情緒;亦頓時消融了同知心愛將袁崇煥,促膝談心所發的濃厚興致;代之而來的仍似魏逆把持朝權時,那種因受左右抵肘的憂心煩悶,滿面愁雲。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輔帝理政之大明智妃最新章節 | 輔帝理政之大明智妃全文閱讀 | 輔帝理政之大明智妃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