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帝理政之大明智妃 第107章 財政現虧欠 難壞部主官

作者 ︰ 文苑新兵

第107章財政現虧欠難壞部主官

(139)

因為沒再聚面,說話便無所顧忌——戶部方面的管事人首先提出質詢道︰「每年戶部費盡千辛萬苦,好不易籌集點庫銀,卻大頭都開支軍費兵餉了。若為戰時急需,情有可原;但在和平時期,部隊除了訓練,就不能搞點生產?一方面提高官兵生活質量,還可減輕點國家負擔。可臣听人反映︰某些部隊生產是搞了,但既沒用來提高官兵生活,亦沒減輕國家負擔,卻被少數軍官貪污多佔中飽私囊。還有人反映︰有部隊頭頭兒私造士兵名單,領取空餉的。比如遼邊,除了叛賊穆戎卷走部份兵餉情況之外,是否還有領空餉的情況?」

但兵部方面的閣僚卻反駁道︰「哼!光說軍費開支過多,哪國不都一樣?誰都清楚,沒有鞏固的國防,何來國泰民安?但他戶部思想總有偏向,每逢劃撥軍費,總以各種理由想法克扣。試問朝廷每年收那麼多賦稅都開支到哪兒去了?臣倒听人反映︰戶部某些人拿國庫銀兩,行個人私情;某些部司總坐官衙,為多要錢,也巧立名目,說什麼‘出外公干’,‘下鄉考察’。一報銷一大筆錢;一個官員開支,能養數個士兵。臣建議除查戶部賬目之外,亦應查查相關財政賬戶開支去向——」

如此這樣,問題沒解決,開支分配沒結果,卻听到互揭對方問題一大堆;結果還需將雙方主管和經辦人,再召集到一起,三對六面才最終解決了問題。

這是往年情況,今年情況卻更特殊︰一是遼邊因叛賊穆戎卷走兵餉,因欠餉引發兵變;現那里雙方還在對持,巡撫畢自肅還被作為人質,被控制在變兵手里;下步事態如何發展現還未知;二是兵戶兩部主事,及經辦人情況特殊。

兵部主事原為遼邊前主帥徐將屬下,從前線轉部衙,至今業務不熟;且因前段言語放肆受過處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爾今是接受教訓說話謹慎了,但卻一個極端到另一極端,表現出毫無己見,人雲亦雲;而戶部的主事畢自嚴,听說此人既往倒挺有能力和主見,但因系遼東巡撫畢自肅的親哥哥,凡議到遼邊問題,他為避嫌,總是極少發表意見。何況現時其弟被變兵綁票作為人質,生死命運未卜心慌意亂,倒更變得小心奕奕。既往是凡討論軍費兵餉問題,雙方會激烈爭辯劍拔弩張,意見極難統一;每次讓雙方各拿意見,卻因分歧太大,最終還需自己一錘定音。現時可好,雙方倒是都不再爭執了,但均不拿意見,還立等朕出面一錘定音。朝廷上中興大業千頭萬緒,每天考慮得就夠人心煩,他實在再不願為財政收支、軍費分配事再勞心費神,時時擾心呢?

正當君臣幾人還為軍費未定,悶悶不樂時,突見司禮監主管安曉元,興高采烈進內報道︰「恭喜皇上,賀喜皇上!遼東六百里加急喜報——」

「安曉元,你這奴才!你要急死朕哪?」崇禎著急地訓斥道。「光說喜報,到底什麼內容呀?」

「是,是說遼邊兵變已平。還有什麼畢——」安曉元心越急,更加語不成句道。「這是奏報。主子爺,干脆您老親自御覽吧。」

「真笨。待朕親自覽過。」崇禎一把奪過奏報道。「原本極簡單明一件事,卻被你搞復雜化了。朝廷養汝等這些廢物又有何用?」原本是崇禎訓斥奴才一句慣用語;但在場戶兵兩部有關閣僚,卻明顯听出這頭頭兒話中的弦外之音︰這分明是在借題發揮,「打著騾子讓馬听」嘛!所以每個人便臉慚慚的——

安曉元受到皇上無名火訓斥後,頗難為情地離去——

崇禎邊看奏報,邊當即由怒轉喜激動地道︰「啊?幾位愛卿,倒真是大喜事呢!你們看,袁崇煥在奏報中說‘兵變已經平息,畢自肅也已救出,時下一切順利’呢。好了。看到這及時送達的奏報,起碼朝廷暫時不用再為籌還欠餉的事發愁了。」

有喜來報諸人自然高興。尤其戶部主事畢自嚴,听說其弟已獲自由,自較他人分外欣喜激動。

「至于年度財政分配的事,隨後再抽專門時間商議。」崇禎又發話道。「爾等各干其事去吧。」

可是,還未等諸人雙腳跨出門去,只見那安曉元卻又驚慌失措的來了,諸人當即在門里門外均停住了腳步,好奇而慌亂地觀望著,看又有什麼新鮮古怪事發生?

「什麼,袁崇煥又發來了奏報?若都系好事的話不可能分次奏報呀?」听安曉元說,仍沉浸在興奮中的崇禎帝亦突兀一震,隨便有種不祥的予感道。「難道——」邊問邊又一把奪過奏報,滿面嚴肅地御覽。但覽後便喪氣地雙手垂了下來,好半天沉默無語。見此情景,門內門外諸人,猜測到定是又有什麼意外事變發生?當即盡都苦起了臉,擰起了眉。

「皇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兵部主事試探問道。「曉諭臣等知道亦好為君分憂。」

「你們拿去看看吧。」崇禎隨將奏報交于兵部主事手道。「爾等一看便知。」

于是,在主事手中大家爭相看過後,盡都愕然沉默無語。

「皇上,臣早說過那些東北兵素質低,最愛出爾反爾。定是用兵變同袁大將軍討價還價,待騙到手餉銀後重又兵變施壓。」兵部主事自作聰明的老毛病,又重犯地分析道。「依臣看那些東北兵多系‘兵油子’,小官們肯定還有吃空餉的問題。皇上就該派人去徹查冒領兵餉問題。」

「徹查冒領兵餉?」崇禎站起來背過身去,像反駁對方又似自言自語道。「明天兵變就

又要爆發,你讓朕派誰去查?哼!袁崇煥只知張咀要錢,那——你去查啊?」

「這個——這——」兵部主事當即誠慌誠恐囁嚅道。「是臣又多咀了。俺掌咀自罰。」

邊說邊自掌咀巴。

崇禎轉過身來,滿臉的委屈。「嗨,他袁崇煥到底什麼意思呀?將朕與臣工們蒙哄得暈頭轉向。」崇禎似怨似斥道。「先上奏疏報告兵變已平的是他;朕與臣工的臉上還喜色未褪哩,他卻又一百八十度大轉彎,突報兵變又起。竟還要七十八萬兩銀子! ,是七十八萬兩啊——畢自嚴,戶部國庫到底還有多少錢?」

原戶部尚書因對庫銀監管不力,流失過大,造成財政危機,近已獲罪被撤職查辦。畢自嚴是新履任的戶部尚書。他原前雖也在戶部行走,但「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從來都不關心份外事的他,對庫銀情況知之甚少。現卻重任在肩不得不認真過問。誰知這一「問」卻頓使他大吃一驚!沒料到偌大個國家僅這麼點庫銀?且從開支看,每年僅用于官員的薪俸開支倒佔一半以上。這完全是吃飯財政啊!就這麼點少得可憐的財政底子,平時就往往捉襟見肘,那倘若遭遇災年或戰爭呢?那豈不要面臨亡國滅種危機嗎?

想一想僅隔數十年前的萬歷時代,同樣是這個大明朝,國力卻是那麼強盛;其強得竟讓同起的歐洲刮目相看,鎮懾得周邊小國俯首稱臣。哼,都是那個已獲罪伏誅的魏忠賢遭的孽,憑短時間竟使得國民經濟穎臨崩潰邊沿。「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挑擔子不知重」。自己原前也曾隨大流,對部衙主官及經辦人多有牢騷不滿。

就在前不久,遼東駐軍因欠餉問題發生兵變時,胞弟遼東巡撫畢自肅,因代管駐軍,為還欠餉前來戶部要錢,雙方話不投機產生矛盾,私下里自己不也曾當弟面,對部上司不滿牢騷嗎?原戶部尚書工作失職丟官不虧;但多數工作人員平時工作亦夠辛苦勞累,受株連遭訓斥卻更顯虧。

俗話說「富家易當窮家難管」。誰不信將擔子換挑試試看?單就處理眼前這遼邊駐軍欠餉籌集問題,便首先要難倒俺這新履任的戶部主官。按說嘛,無論古今中外,軍費開支都是財政開支的大頭。況吾邊境線長,兵員多,開支大的泱泱大明?且遼邊又同虎狼之邦後金毗鄰,常年戰事不斷,軍費開支固然更高。而這七十八萬兩所需,卻又事出有因,是叛賊穆戎卷走兵餉所欠,理當朝廷另欲補償。若在萬歷年代,這區區幾十萬兩文銀,根本不值一提,無須通過皇上,甚至自己這戶部主官亦無須過問;經辦人自己就有權處理。

可問題是本朝爾今太窮,這就不是個小數了。也不是國庫根本掏不起,若七拼八湊也許能填上這個窟窿。但若將庫存掏空,在養數萬官員,「吃飯財政」的情況下,若虧空了官員薪俸,那些立等此錢養家糊口、請客送禮的同僚們,還不得將俺這管錢的主兒給吃了?

其實,畢自嚴心里清楚︰皇上之所以詢問庫銀情況,也非是讓他當場就報實數,而卻透露了欲給遼東駐軍撥錢還欠意向。在兩難之中,畢自嚴當即提了個模稜兩可辦法。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輔帝理政之大明智妃最新章節 | 輔帝理政之大明智妃全文閱讀 | 輔帝理政之大明智妃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