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公務員記事 第20章 宴會與風頭

作者 ︰ 貧道跑龍套的

酉時。

李芳澤看準了手機上的時間,準時踏進知味齋。

這里除了她的死對頭,沒有她認識的人,所以不宜來早,空自無聊。去晚了,又會被別人責怪,再惹麻煩。

在店小二的帶領下到了大雅堂。李芳澤在外頭瞧了一下,見里面的人正各自忙著說話和接待,于是把請帖遞給了門子就找了個偏僻的角落氣定神閑地坐下了。

此時屋里人互道久仰與佩服,各種恭維之聲不絕于耳。

李芳澤掏了掏耳朵,心道古代讀書人不是很有節操的麼?怎麼說起拍馬屁的肉麻話一點都不費力?就算是客套話,不必如此用力過猛呀。

一個有眼力勁的小二見李芳澤衣著體面,品貌不凡,立刻拿了一套干淨的茶具放在她的桌上,又殷勤地續了滿了茶水。

李芳澤覺得這個十幾歲的小二機靈的很,于是從錢囊里掏出約莫十個銅錢賞給了他,又道了聲謝。

很多人以為打賞服務員是西方人才有的習慣,實則不然,中國古代這一習俗早已存在。李芳澤在後世的時候沒有給小費的習慣,可來古代不久就被周葛給影響了,對喜歡的服務員,也常常樂于打賞。

那小二對李芳澤的一個道謝受寵若驚,要知道讀書人是十分瞧不上這些下層人民的,他從來沒見過像李芳澤這樣溫和性子的人。

利索地接過賞錢,小二熱情道︰「大官人,如何獨自枯坐,堂中都是您名教中人,一齊說話豈不熱鬧?」

人一旦開心且熱情起來,聲音便比平時要高幾個分貝。

于是,不想這麼早就惹麻煩的李芳澤被富戶中的首領陳景與縣學里的學霸何明德注意到了。

「來來來,諸位兄台,咱們縣出了位大詩人,頗有青蓮風采,他人就在此處,小子且為大家引薦!」陳景笑的十分歡樂。

心中暗道,李芳澤,任你胸中墨水□□斗能博得士子高抬,過後我自會叫你跌的慘不忍睹!

這群讀書人這些天也粗听到了一些關于李芳澤的傳聞,听說此子是個清高狂生,等閑之輩瞧不上(此乃誤傳)

「哦?」一個身著袖子奇大的直綴的白面中年文士發出詢問,面目微眯︰「可是那位作‘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的小友麼?」

李芳澤見了這位說話人的袖子就沒想說話的*了。

這年頭,人人好風雅,走「我很逍遙很瀟灑」的路線,衣服的袖子一個賽一個寬大,端的是應了那句「城中好廣袖,四方用匹帛」。

當然了,袖子做大了,不僅能體現自個風雅,還間接的顯示自己是有錢人。

君不見,那些窮人的衣服都是盡量往合身里了做,就為了省點布料錢。

且這人稱她為小友,其實是明擺著給下馬威的,儒林外史上有雲,明朝士大夫稱儒學生員為朋友,稱童生為小友,這童生是不管其年紀的,就是七老八十了,別人也管他要小友。

這是在明示她的身份。

李芳澤心中不快,也不顧什麼形象了,翹上二郎腿,端起茶杯,嘬一口香茗,且不管面前這些嗡嗡作響的蒼蠅。

反正那陳景把她比作李青蓮麼,別人說起她也是左一個狂又一個狂的,那就干脆裝%逼狂到底。

于是李芳澤一副「任他支離狂悖,任他顛倒頗僻,我自巋然不動,我自心如磐石」的模樣,恣意閑適地喝著自己的茶。

何明德猛一甩袖︰「好一個李狂生,有道是學海無涯,想來你也未能學盡,何故做此等猖狂樣。雖說你前番做了好詩,卻不知今日你能作出什麼好句讓我等瞻觀學習呢!」

學霸就是學霸,說話從來是不給一分客氣的。

幾個儒生開始低聲笑起來。

李芳澤放下茶杯,亦挑眉一笑︰「我大明取士重文章,足下何必開口閉口道唐宋?」

明朝科舉與唐宋科舉最大的區別在于明朝重八股文,以程朱理學觀點的四書五經為內容,雖然也做試帖詩,但一般情況下,詩並不需要寫的那麼驚才絕艷,中規中矩就行。而唐宋兩朝,詩賦因素佔的比例要多些。

李芳澤這番話,是明貶何明德開口閉口說詩詞是不誤正道。

當下何明德臉色泛青,有暴走的跡象。

正此時,迎賓一聲高喝︰「費閣老到!」費閣老便是費宏。

諸生立刻轉了方向,往門口迎去。

李芳澤這時也站起了身,她身量還算高,不必踮腳,一眼就望見了費宏。

費宏如今正是天命之年,發須微白;身量不高,約一米七的樣子,尚不及李芳澤。濃眉星目,腰板挺直,看著十分矍鑠。

費宏比較清瘦,與簇擁著他的肥碩鄉紳們有著天然之別。

又因為他在歷史上的名聲頗嘉,所以李芳澤對這個只見了一面的老頭印象很好。

費宏微笑擺手︰「老朽已致仕,再非閣中朝臣,諸位莫要再叫老朽閣老了,否則豈非名不正言不順?」

張穆望北拱手︰「今奸臣當道,蒙騙于上,把控朝政,玩弄神器。朝野上下,無人不望您老再拜入閣,盡管您如今無其名,已有其實,何言名不正哉?」

諸人皆稱善,對費宏又是一番恭維。

張穆,玉山縣縣丞,是縣衙里的二把手,人稱二老爺。

李芳澤早上在城隍廟見過他。這一行簇擁著費宏的人,明顯是以張穆為首,那麼知縣大人呢?

人民愛戴的閣老來了自己管轄的小縣里,鄉紳學子都來為其接風洗塵,沒道理他一個知縣獨獨不來呀?

且按下李芳澤的疑惑不說。

當下所有人按資排輩入了席,李芳澤是不受人待見的,于是仍坐在了最先那個偏僻的位置。

接下來,喝酒品茶吃點心,當地鄉紳給費宏講解玉山縣的風俗人情。知道費宏這次是為了散心訪三清山的,去過三清山的人便細細地說些三清山的地理風貌。

三清山有三座高峰,名為玉京、玉虛、玉華,與道教的玉清、上清、太清相對,所以被稱為三清山。

那人說了三清山的許多奇跡故事,李芳澤听的認真,也很是心動。

恍惚間又想起以前的事。當初還在讀研的時候,她突然想去南方游山,原本第一個想去的景點就是三清山,然後是龍虎山。可是被同學勸住了,說什麼湖北恩施的大峽谷景點剛開發,沒有多少人文因素在里頭,純天然,更值得游玩。于是去了湖北恩施,順便去了看了巴東巫峽,沒盡興,按著就近原則又去了宜昌三峽玩漂流,後來時間不足,就回了北京,于是最初心心念念的三清山便沒去成。

李芳澤一旦回想起以前的事,往往就不能速速回轉心思,此時耳邊的喧鬧皆成了浮雲。

忽的,一人猛扯她的袖子。

李芳澤醒過神來,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

卻見侯教諭皺著眉頭朝她問︰「純陽,何故神思不知所在,以至閣老問話亦不知也?」

再見場中其他人,有幸災樂禍的,只道李芳澤的失態沒有給費閣老留下好印象。

李芳澤卻不做惶恐之狀,微微一笑,朝費宏一拜︰「小子無狀,請閣老原諒。」

費宏心胸寬廣,知道李芳澤並非有意而為,所以並不計較,面帶微笑,問道︰「‘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這詩是你做的麼?」

李芳澤心中對趙翼說了聲對不起,而後臉不紅心不跳地答道︰「正是。小子才疏學淺,拙筆作詩,勞閣老記住,受寵若驚。」

雖然是抄的別人的,但這時候不能心虛呀!李芳澤心中不停地勸自己,一邊做謙虛狀,一邊還要做出氣定神閑的樣子。

難度好大!

費宏輕撫下頜濃須,贊道︰「此言甚善。今之詩文緩冗沓,千篇一律,匠氣十足。李安化曾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是以士子皆仿唐詩,又有自覺不及前人者,便學盧仝、李賀,劍走偏鋒,喜做顯句怪語,不知其所言,儼然如邯鄲學步東施效顰。」

李芳澤想了一會才弄清楚他口中所說的李安化,便是被後人稱為明朝「前七子」之首的李夢陽,因他是甘肅安化人,所以費宏如此稱呼他,以示尊敬。

李夢陽對于江西學子來說應該是不陌生的,因為正德五年劉瑾大太監倒台後他被起復擔任了江西的提學副使,之後因為性格剛直,得罪了太多的人,還被關在廣信府上饒的牢獄中過。如今這位大人正罷官在家。

而盧仝、李賀是也是唐朝詩作大家,只是這兩人的文章詭異,與別個不同,文人一般並不十分推崇他們的作品。

費宏這番對當朝文風的評價不可謂不犀利,比李芳澤寫的這首詩說的更直白透徹。

于是在場的學子們面色都有些訕訕,看向李芳澤神色也愈發不善。

又于是費閣老被冷場了。

不過他並不介意,輕咳一聲,端起了茶杯,潤了潤嗓子。

縣丞李穆見狀,立刻接話活躍氣氛︰「閣老所言極是。有道是中秋美景當前,不可無詩,有閣老這番指導,學生們當勉勵,革除陋習,做出新章。」

眾學子的心思再次活絡起來,把提前做好關于中秋的詩都不要了,暗自提著一口氣,只等出了題,就寫出一首有新意的詩,壓倒李芳澤,讓閣老刮目相看。

費宏本對這些場面事沒什麼興趣,于是敷衍地出了個俗的不能再俗的題「月」,不限韻。

這容易啊!

在場讀書人都這麼想,在場的哪個不是過了十幾二三十個中秋節了的?寫過月的詩詞沒有一千也有八百,隨便一改就是一首。就算重新寫,也容易啊,這些人習慣寫八股了,要賦來賦,要詩來詩,端的十分容易。

于是不消兩口茶的功夫,便有人做出來了。

接著什麼「玉盤」、「明鏡」「嫦娥」「思鄉」反復出現。漸漸地,蓬勃的氣氛又變得微妙起來。

幾輪下來,該作的都作了,還剩一個李芳澤沒說話。

何明德抬眼望過去,見她嘴角含笑喝著茶,似乎是在嘲諷的樣子,心里的氣不打一處來。

再說咱們的李芳澤,可是被冤枉了,她那笑可不是嘲諷的笑。李芳澤同學雖然看不上這些人的作品,但有自知之明,自己也是寫不出什麼好東西來的。只是心中得意自己有金手指,昨天晚上準備好了一首名作。

何明德陰陽怪氣地朝李芳澤道︰「純陽兄高才,定有了佳作。」

李芳澤也不客氣,點頭道︰「卻實有了。」

侯教諭覺得她十分不謙虛,心中不喜。

費宏老頭並不在意,依舊帶著和善的笑容︰「且道來听听。」

「是。」李芳澤站起身朝他再拜,而後極為裝%逼地負手而立,緩緩念道︰」時逢三五便團圓,便把晴光護玉欄。「

听了這兩句,陳景與何明德相視一笑,普通之極,不足掛齒。

卻又听得李芳澤念出下兩句」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

點楮之筆!」好呀!「費宏撫掌而笑。此子確實不同俗流,月復中有大才,先前听得人說他狂傲,如今看來的確如此,然而他是有狂傲的資本的。

李芳澤心想,感謝紅樓夢,感謝曹雪芹,感謝賈雨村……

學霸何明德心中嫉妒不已,幾欲將銀牙咬碎。

陳景心中冷笑,待你風光片刻,等會你自會彎膝求我,到時看你你如何猖狂!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古代公務員記事最新章節 | 古代公務員記事全文閱讀 | 古代公務員記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