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舊事 馬邑之謀分析篇

作者 ︰ 墨如楓

我們前面經歷了馬邑之謀的失敗,心情一定非常的沮喪。

歷史從來不乏失敗的謀劃,也從來不乏莫名其妙的戰爭。但是,鑒于馬邑之謀透露出來豐富的信息,我們仍然要召開一次研討會,對這件事情進行一個獨特的分析,期望通過此次分析,對提高我們的國際視野有所裨益。

研討會我們不是第一次召開了,在燕王臧荼造反後,我們召開過一次,當時我們有幸請來了劉邦,盧綰,臧荼等座上賓,我們的主題集中在帝王之術。

在此次馬邑之謀研討會上,我們同樣有幸請來了劉徹陛下,軍臣單于,韓安國大夫,王恢大行令,聶翁壹鄉紳等嘉賓列席。嘉賓們是否想發言,我們主辦方也無從得知,不過我們在安保上已經下了很大功夫,即禁止攜帶武器。為了滿足大家拍磚灌水的需要,主辦方特意定制了安全板磚和灌水裝置,請各位「文明拍磚,禮貌灌水」。

那位同學,你說什麼?請大聲點?哦,你是說王恢已經死了,怎麼還出來嚇人?

這個問題是這樣的,對于我們來說,出席的嘉賓都已經死了,但是歷史的魅力就在于此,不管誰人作古,我們仍然能通過歷史來與他們促膝長談,他們不是冰冷的,更不是僵硬的,相反他們是永恆的,是靈動的。我們借用歷史這副靈丹妙藥讓他們重生,讓他們活起來。那麼,廢話少說,進入我們的正題吧。

我們先來思考拋磚引玉的一個問題,馬邑之謀的背景是什麼?

馬邑之謀的大背景相信各位都十分清楚,有人甚至能一語中的,概括起來為大漢經過近七十年的休養生息,國力已經強盛,有能力解決邊患問題。

這樣的結論表面上看起來非常的正確,但仔細玩味一下,卻只能嚼出骨頭渣子,嚼不出味道。

毫無疑問,大漢國力確實已經強盛起來了,這成了馬邑之謀的基礎,不過,馬邑之謀如果僅僅只有國力的因素,相信劉徹的父輩們也會整幾個馬邑之謀來調劑一下邊疆的生活。

有人說高祖時代因為國力原因打不了匈奴,但我們卻看到劉邦跟匈奴交手了,那個時候,匈奴不過也剛剛崛起,而劉邦幾乎同時統一了天下,應該說,兩國底子都薄,兩國軍隊都久經戰陣。在同等條件下,劉邦輸了,被人圍得一點脾氣都沒有,乖乖地給匈奴送去女人與大量財富,換取暫時的和平。

平城敗績讓朝廷上下對匈奴產生了嚴重的畏懼心理,為了掩飾這一種畏懼心理,大家統一了口徑,把理由說成了國力弱小,老百姓需要休養生息。

更為可怕的是,這種畏懼心理被繼承了下去,乃至于文景時代國力大發展,能打而不打,想打又無把握打。其實,不管是文帝還是景帝,都十分清楚,自己的國力在發展,匈奴也沒閑著,他們不但有了定居的據點,而且也發展了簡單的手工業,畜牧業規模之巨已經到了罕見的地步,如果有幸去匈奴觀光旅游,你一定會為那像浮雲一般一望無際的牛羊群戰馬群驚嘆。

軍臣單于別激動,現在不是匈奴的旅游推介會,您不用站起來介紹貴國的成就,我們會對貴國做簡單的介紹,請坐下,請坐下。

經過前面的介紹,相信各位會有個直觀的認識,兩個同時起步的國家,同樣都在高速發展,你憑什麼可以肯定你的國力能超過它並且打敗它?

「我要插句話!」軍臣單于站起來說道。

「請說!」

「我國的繼承制度要優于漢朝,他們那套東西遲早難免會出幾個糊涂蛋君主,把國家搞亂,而我大匈奴則是強者為王,能者居之!」

「我反對!他在詆毀大漢!」韓安國大聲高呼。

「大家都不要激動,先坐下,先坐下。」

事實上,劉徹先生雖然一言不發,但我相信他是十分認同的,他是個聰明人,他十分明白靠時間來拖垮匈奴或者寄希望于國力遠超過匈奴,是十分愚蠢的。

劉徹先生同時是一個非常具有國際視野的人,匈奴的人雖然以游牧為生,但他不能保證他們的後代不對定居產生興趣,一旦如此,那麼大漢即便是鐵桶江山,也將面臨滅頂之災。

這個問題,相信不僅僅是劉徹思考過,相信他的父親,他的祖父也深深的思考過,而且把他們多年的思考結果流傳了下來。

我想,說到這里,這個智慧的結果已經漸漸明朗了,它也是導致此次馬邑之謀的深層次原因,只不過不能公之于眾而已。

「到底是什麼,急煞我也?」韓安國急了。

「大家別急,韓大夫,請坐下,劉徹的選擇其實很簡單也極其聰明,我先喝口水!」

「快說,快說!」研討會的所有與會者揮動板磚,齊聲大喊,看這架勢,他們要拍磚了,只有劉徹依然面無表情。

我心中不禁感慨,「輿論的壓力大啊!「

「劉徹的選擇其實很簡單,概括起來兩個字,那就是遏制!」

劉徹的身形微微一顫,而軍臣的臉色卻變得煞白。

遏制這個詞語對于我們來說那是再熟悉不過,比如遏制這個價不過快增長,遏制那個價不過快增長,我們的耳朵早已听出了老繭,殊不知,我們的老祖宗也用過這種手段。

從劉徹一登基開始,不管國力如何,遏制匈奴發展成了他唯一的選擇。為此,劉徹會一而再,再而三地把戰火燒到匈奴的心髒地帶,讓匈奴鄰居沒有好日子過。這麼說來,劉徹就像跟匈奴做對門生意的,你不讓我好過,那我也不能讓你好過。

到此為止,我們的第一個問題已經有了答案,馬邑之謀實質上是遏制匈奴的開始,只不過劉徹選擇了極端的方式,戰爭。

馬邑之謀發端于偶然,卻是劉氏祖輩思考數年的結晶。在先輩的肩膀上,劉徹具有了非凡的國際視野,在國際問題的處理上,他的手段也日趨多樣化,這個以後我們會逐漸領略到。

他能力排眾議,拍板出兵,證明他早已有所準備。等到三十萬大軍失敗歸來,當很多人都認為王恢有不死的可能,甚至皇太後都親自來向劉徹求情,劉徹還是堅持處死王恢,顯然也是早有準備的。

雖說王恢是發起人,但去邊疆打醬油的又不止他一個人,像韓安國,李廣之流的名將都一無所獲,更何況他這個半吊子的將軍。不過,劉徹實在需要有一個人來為他背這口黑鍋,那麼,王恢自然是不二人選。

「理解萬歲!」王恢站起來高呼。

「王兄弟,別激動,坐下來,坐下來。」

馬邑之謀對于年輕的劉徹來說,不能算作失敗,它其實是一筆財富,一次難得的經驗。

他至少清楚地看到,匈奴並沒有想象的那麼愚蠢,誘殲戰並不適合他們。你費盡心機設的局,他即便一腳踏進來,你也拿他沒辦法,因為他的戰馬速度足以讓他擺月兌陷阱,更何況他也有敏銳的嗅覺。

這種謀劃一次兩次尚能承受,多來幾次恐怕獵物沒抓著,打獵的被玩死了。顯然,劉徹不希望一直做這種事。

他要的是實實在在的戰績。毫無戰績的馬邑之謀正好讓劉徹在主帥的人選上也有了更為深刻的見解。韓安國擅于守城,攻擊能力不足。王恢能說會道,但是上了戰場猶豫不決,沒有一戰到底的勇氣和韌勁。李廣臨陣勇猛,難以統御全局。

有鑒于此,劉徹對主帥便有了清晰的判斷,要擔當重任者,必須少言多做,必須堅忍不拔,也必須能功善守。有了這些認識,劉徹更加注意發掘身邊的將才。功夫不負有心人,不久之後,他終于發掘了一位舉世無雙的將才。

終于到了說再見的時候,此次研討會中,我們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了歷史,這樣的分析提高了我們的國際視野,它告訴我們在觀察大漢發展的同時,也要考慮到匈奴的發展。接著,我們找到了一個時髦的關鍵詞,遏制。

在國與國的紛爭中,既然一巴掌拍不死別人,當然,誰也不希望拍死一個本可以友好相處的一個國家,可是為了免于侵犯,除了遏制,別無他途。可以說,誰能夠率先遏制住對方,誰就能有更多的勝算。

在歷史上,遏制的目的無非是這樣的,走本國的路,最終讓別國無路可走。

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研討會到此結束,有意者請拍磚。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漢朝舊事最新章節 | 漢朝舊事全文閱讀 | 漢朝舊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