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都說「紅顏禍水」,這只是男人的自私與狹隘的體現。男人主宰下的世界,女人是身不由己的。
西施身不由己地進入吳國王宮,成就了越王勾踐的復仇大計;貂蟬用自己的身體引誘呂布,使得呂布與董卓反目;王昭君主動要求深入大漠,漢與匈奴的政治和親,一位女子的犧牲換來兩個族群的停止刀戈。三位古代絕色美女的聲名都與政治陰謀有關。
只有楊玉環與政治陰謀無關,楊玉環是個對政治不感興趣的女人,她只是男人的玩偶而已,從來都不能操作自己的命運。
楊玉環本來是武惠妃為自己的兒子壽王瑁選定的王妃,武惠妃有過人的容貌,深得李隆基寵愛,無奈,武惠妃過早去世,宮中的女人都不能令李隆基滿意,天子身邊怎麼能夠缺少美女呢?
唐代第一美女楊玉環的美名,唐玄宗是有所耳聞的,享受到至高無上的權力、建立昌盛的事業、總是有所缺憾,男人只有得到世上最嫵媚迷人的女人,才算是無憾的。
從這一角度來看,楊玉環應該算作褒姒、妲己一類的女人,她的美貌迷惑了帝王的心,給國家帶來了災禍,紅顏無辜,有錯的是帝王本身。
傳說,楊玉環有「羞花」之貌,連鮮花的姿色也比之羞慚,楊玉環的美貌是逼人的,男人是難以抵御的。
楊玉環的美色只是她魅力之一種,她身上有著其他美女難以為敵的美麗是,楊玉環與世無爭、溫柔嫻淑、精通音律,是李隆基藝術天賦最卓越的體現者。
傳說中的《霓裳羽衣曲》是李隆基的成名曲,這首絕世的音樂舞蹈的主角是楊玉環,只有楊玉環的美貌風姿、才是大唐盛世的最佳代言人與形象大使;楊玉環美妙的舞姿、雍容華貴的氣質,使得李隆基看到了自己作品的最佳演繹。
楊玉環的魅力還在于她有自己的個性,她不肯曲意逢迎李隆基這個至高無上的皇帝,這個老男人,在他人的眼中,是威嚴、神聖不可侵犯的,在楊玉環的眼中,只是一個喜歡玩樂、男性功能已經基本不全的男性而已。
正是出于對風華正茂的美女的愧疚之心,才使得李隆基不得不遷就楊玉環,甚至靠著重賞楊玉環的家人,讓楊家人獲得無上的風光來拴住美女的芳心。
楊玉環曾經因為違背了李隆基的意思,被李隆基趕回了娘家,李隆基也不成眠,竟然又連夜將楊貴妃接回皇宮,皇帝向自己的女人低頭,有難言之隱,是肯定的。
為了換來貴妃的歡心,李隆基無所不用其極,唐玄宗讓男方人用快馬為楊貴妃送來新鮮的荔枝,可見,他對楊貴妃用心之深。杜牧有詩雲「一起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李隆基真的愛楊貴妃嗎?他最愛的永遠只是他自己,請想一想,當楊貴妃被賜死的時候,李隆基在做什麼?用一個女人的生命換來自己的苟延殘喘,是個男人嗎?
楊貴妃是美麗的、她的美麗其實是一種不幸,她為楊家帶來的富貴,其實只是一種毒藥,她的美貌帶給自己的,也只是一種災禍,天下女子莫要嫉妒羨慕楊玉環,就像東施根本不用羨慕西施一般。
最後,附上一首楊玉環所做的詩篇︰《贈張雲容舞》羅袖動香香不已,紅蕖梟梟秋煙里。輕雲嶺上乍搖風,女敕柳池邊初拂水。
大唐盛世之時,武力所能控制的地盤有八百個州,向唐朝納貢、受到唐朝文化燻陶的地區有三百八十一州。
按照唐朝初年的均田制、府兵制,唐朝的軍事制度是奉行「兵農合一」原則的,但是,隨著官僚機構的逐漸腐化,大量土地被皇室、官僚、宦官、地主佔有,很多地方已經無田可均,唐玄宗中期,全國人口增加到近五千萬,全國人均土地九畝,按照當時的土地生產率,這是一個很危險的數字。
國家原有的制度,比如服兵役的農民,國家免除兵役;戰死的士兵家屬,國家給予減免賦稅勞役的優惠等,逐漸落空,很多將領為了貪功,往往不給那些陣亡士兵上報,導致這些士兵的家屬還要承擔沉重賦稅勞役,很多士兵都冒險逃亡,軍隊的數量及其戰斗力銳減。
唐朝統治集團的整體素質也在下降,李淵、李世民父子都是馬上皇帝,關隴集團都是一群文武兼備的人物,李世民在突厥人侵擾中原的時候,是沖在最前面的先鋒。
中國古代的帝王們,其成功之處在于自身是萬民的表率,比如堯舜禹、或者是百姓的護身符,比如秦始皇建立萬里長城,保護中原地區的安全、或者是漢武帝主動出擊,殲滅匈奴于萬里之外。像李隆基遭遇變亂之時,就往四川逃跑,這種帝王是不合格的。
唐朝初年的宰相們,講究的是出將入相,就是說,到了邊境就是合格的大將,進入朝廷,就是治國安邦的棟梁。
奸相李林甫為了阻止他人進入內閣,取代自己,就千方百計地陷害有宰相才能的邊塞大將,比如大將王忠嗣,而向李隆基推薦那些不識文墨的胡人做邊疆將領。
唐朝府兵制瓦解之後,開始實行募兵制,總共在五十萬左右,分別掌握在九個節度使手中,這些節度使就是大家熟悉的藩鎮。
中原漢人的主要威脅來自四個方向——東北胡人、西北胡人、西南的胡人、南方的越人。其中,西北、東北方向的威脅是最大的。
唐朝初年到中唐時期,突厥人是唐朝的最大威脅,突厥人雖然被唐朝多次打敗,但是,人數、地盤仍然不小,唐朝采取分而治之的辦法,分化瓦解了突厥人。
唐朝對付突厥人的藩鎮主要在西部,有安西都督府,掌握著兩萬四千人,駐守在南疆一帶;北庭都護府,駐守北疆,有軍隊兩萬人,這兩支大軍是唐朝控制西域各族的主要力量,在安史之亂之後,逐漸撤回。
黃河以西的主要軍事力量屬于兩個節度使,一是河西節度使,駐守在黃河上游一帶,有士卒七萬三千人,地盤主要是青海、甘肅一帶;朔方節度使,駐扎在河套一帶,有士卒六萬四千七百人。河西節度使與朔方節度使互為犄角,擔負著抵御西北方向而來的游牧民族侵襲的重任。
黃河以東地區,有幾大軍事力量,其一是駐扎在太原一帶的河東節度使,太原是唐朝起家之地,是重鎮,有軍隊五萬五千人。範陽節度使的轄區在北京一帶,主要對付契丹人與奚族,控制著河北北部一帶,有軍隊就玩一千四百人,契丹人是在突厥人衰落後崛起的又一北方強大游牧民族,對唐朝的壓力越來越大,因此,範陽節度使的防區是黃河中下游平原的最後屏障,關系重大,兵力布置最重。為了減少範陽節度使的權力,從範陽轄區分出了一個小的節度使轄區,叫做平盧節度使轄區,主要負責防御東北地區的靺鞨人。
唐朝時期,吐蕃人強大起來,對唐朝造成威脅,幾乎每年都要來中原搶劫。為了對付吐蕃人,唐朝設置了隴右節度使(在甘肅河西走廊一帶)、劍南節度使(四川),分別掌握七萬五千人與三萬九百人。
最弱的節度使當數嶺南節度使,管轄五嶺以南的越人居住地,南方越人比較安定,動亂勢力不大,不是唐朝防範的重點,兵力大概在一萬五千四百人。
唐朝的數十萬軍隊,每年的需求大概是一千二百萬鍛絲帛布匹,糧食在一百九十萬斛,與府兵制度相比,國家、百姓的負擔較重,但是,軍隊的作戰能力提高了,對外戰爭中,取得的勝利較多。
為了提高效率,朝廷往往給節度使授予很多兼職頭餃,這樣一來,他們手中不僅掌握了軍隊的訓練權、使用權,還逐漸掌握了人事任用權、稅收支配權,一旦有了相對獨立的人、財、軍大權,這個人就是一方諸侯了。
唐朝初期,國家的軍隊用時集結,用完解散,士兵與國家之間有均田土地的紐帶聯系,不隸屬于將領。
實行募兵制度之後,士卒與將領長期在一起訓練,作戰,不僅容易產生感情,更可怕的是,將領有意拉攏士卒,士兵對將領產生類似主從依附關系,他們結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成為一個軍事利益集團,這就是軍閥。
唐朝初年,國家的軍隊主要集中在長安一帶,皇帝對于四方具有強大的威懾能力,強干弱枝的策略很成功。
到了李隆基晚年,邊境集中了國家的絕大多數軍隊,被節度使們長期掌握,長安一帶聚集了大量財富,卻無兵可用,靠恩寵籠絡這些虎狼一般的節度使,是靠不住的。
安祿山之流,長期掌握著強兵,他們的是與日俱增的,中央缺少控制地方藩鎮的有效手段,是要出亂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