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贄是唐德宗手下的愛臣,唐德宗向陸贄詢問治國的方法與要務,陸贄答道︰「當務之急,是君臣之間能夠上下溝通,人民向往的、皇帝提前去做;人民厭惡的,君主立刻革除,皇帝與臣民的好惡相同,天下人有不來歸順的,從古至今,從來沒有過。立國的根本,在于民眾的擁護,想得到民眾的擁護,就必須體察民情;《易經》的卦卜,乾卦在下、坤卦在上,結果是泰(吉利),天在下、地在上,為什麼是吉利呢?這就是上下相交的結果。君在上、臣在下,在道理上是合理的,在卦象卻是否(不吉利),原因是上下不能相交的原因。
皇帝勤儉而使百姓富足,人民甘心樂意侍奉皇帝;君主肆意妄為、輕蔑人民,人民怨恨君主而叛變君主,這不就是有損嗎?古代的聖王位居于下,他的個人好惡必定順應民心、而不敢將天下人順應個人的私欲。」
唐德宗對陸贄說道︰「我生性待人真誠,喜歡開誠布公,能夠接受勸諫,我認為君臣應該如同一身,互不設防,但是,我經常被人欺騙、出賣、捉弄,我的過錯就在于對人開誠布公,諫官議論國家大事,經常把錯誤全部歸于我一人身上,換取自己的名聲。我看過不少奏章,不過是人雲亦雲,道听途說,我對他們略加垂問,立刻無言以對,假如真的有奇異才能,我會吝嗇官職嗎?」
陸贄回答道︰「天子治理天下,如同老天一般,老天不會因為大地上生長了一些無用的樹木,就停止所有生物的生長;皇帝不會因為有一兩個小人而廢棄正直之人的勸諫。
皇上用智巧來駕馭臣民,會使得人民產生欺詐;皇帝對人懷疑,就會使人刻薄;在上的君王施恩于人,在下位的臣民就會報恩于皇帝;如果君王不能竭誠待人,想臣子真正對待自己,是不可能的;
成湯被臣子稱贊聖明,不是說成湯不曾犯錯;有了過失,馬上改正,就是聖賢。任何人都南面有過失的,無論是明智的君主、還是愚昧的臣子。
明智的人能夠改正錯誤,愚昧的人恥于認錯,明知不對還堅持去做,一定會惡貫滿盈的。諫官議事不夠周密,對君王沒有大礙。
言辭樸拙、行事有效的人,未必是愚昧無知;花言巧語、以重利為誘餌的人,未必高人一等。對諫官的言論,要據實考驗,根據後果,對于諫官的話采納與否,只要看事實即可。
皇帝喜歡佔上風,必定喜歡花言巧語;君王恥于認錯,必定討厭臣下直言勸諫;這樣一來,臣下只能一味巧言諂媚迎合皇帝,君主就會听不到臣子忠誠正直的進諫了。
君王如果喜歡肆無忌憚地強詞奪理,必定喜歡打斷臣下的話,只說自己有理。君王喜歡炫耀自己的聰明,必定喜歡猜疑臣子,防止臣子的欺詐,如此一來,臣子就會察言觀色逢迎求利。
君王的態度過于嚴厲威猛,一定難以虛懷若谷接受規勸,這麼一來,臣子心生畏懼,逃避罪行,而不敢合情合理地申述事實。君主的心意不能達于下,大臣們不免心存猜疑;大臣的心思不能被皇帝知道,君王就會猜忌疑慮;心存猜忌就不能接納忠誠的進諫了,大臣心存疑慮,就不會服從詔令;詔令不被臣子采納,君王就會懲罰臣子。
規勸的人多了,表示君王喜歡納諫;勸諫的大臣狂放不羈,說明皇帝能夠寬容;大臣有什麼說什麼,表示皇上從善如流;諫諍的大臣獲得美名,君王也得到從善如流的名聲。」
85年的正月初一,群臣都來向唐德宗恭賀,太子因為長期抑郁,竟然中了風,不能夠來看望唐德宗,唐德宗很傷心,因此得了重病,二十幾天之後,唐德宗去世,太子登基,就是唐順宗。
唐順宗雖然因為中風不能說話,但是,他坐朝之後,卻要進行改革,他所依賴的人才叫做王伾、王叔文、還有韓泰、韓曄、柳宗元、劉禹錫、陳諫、凌準、程異、韋執宜等。
唐順宗要改革的對象主要是宦官把持中央禁軍以及地方藩鎮割據的弊端。唐朝從唐玄宗時期開始,出現宦官掌握很大權力,宦官作為依附于皇權的腐朽勢力,對國家機器具有很大的腐蝕性。
唐德宗平定藩鎮叛亂時期,曾經遭受兵變,被迫逃離長安,武將朝官掌握的中央禁軍保護不力,靠著一百多個宦官的拼死保護,唐德宗才逃到奉天縣城,這次遭遇使得唐德宗再次對宦官產生較大的信任,他逐漸擴充中央禁軍,並且任命大宦官擔任禁軍將領,其主帥叫做中尉,由宦官擔任禁軍主帥及其主要將領成為一種慣例或者制度。
唐順宗決心改變這一狀況,他任命自己的做太子時的賓客朋友王伾、王叔文擔任翰林學士,在宮內為自己出謀劃策,起草詔令,任命杜佑為財物主管,韋執宜為宰相,主管外朝。
問題的關鍵是控制禁軍,王佐、王叔文以皇帝的名義,任命老將範希朝去做禁軍將領,大宦官俱文珍這才發現問題的嚴重性,他密令手下不听從範希朝的命令,範希朝到任之後,沒有人前來報到,範希朝根本指揮不動任何人。
俱文珍指使地方藩鎮上奏朝廷,施加壓力,說王伾、王叔文等人擾亂朝綱,唐順宗身體有病,應該由太子監國,等唐順宗疾病痊愈,再重新執政。
俱文珍等人勾結外朝一些反對改革的朝官,加上藩鎮的配合,發動兵變,逼迫唐順宗退位,由太子執掌政權。王伾、王叔文被貶,韓泰、韓曄、柳宗元、劉禹錫等人被貶到外地做司馬,歷史上把這場事件稱為「二王八司馬變革」或者永歷革新。
「永歷革新」失敗之後,唐順宗很快就病逝,唐憲宗由太監所控制,從唐順宗開始,有數位唐代皇帝是由太監扶上皇位,兩位皇帝直接死在太監手中,太監牢牢控制著皇帝的廢立、生死,控制著禁軍,很多外朝官員甚至藩鎮巴結、勾結宦官,宦官成為唐朝政治集團中最為腐敗的因素,直到唐朝滅亡。
改革者大都是悲劇人物,唐朝積重難返,唐順宗重疾在身,唐朝外有藩鎮,內有宦官,空頭皇帝又有病,靠著幾個沒有根基的朝官,要對付勢力龐大、富有經驗的強大政治勢力,成功的幾率是不大的。
閱《資治通鑒》,我發現司馬光這位保守派,對所謂的改革人士很反感,所以,司馬光的史書中,所描寫的王伾、王叔文等人,基本上是反面形象,這與真實的「二王八司馬」是大相徑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