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武周風雲 卷一 附頁 唐朝內宮及軍隊體制等

作者 ︰ 鼎志

一行政區劃

隋文帝楊堅將歷朝的州、郡、縣三級行政區劃,改為州、縣二級;他兒子隋明帝楊廣改為郡、縣二級,其實質一樣,只是將「州」改為「郡」而已。唐沿襲隋朝二級行政區劃機制,初期設州、縣二級;到唐玄宗時,將「州」改為「郡」,為郡、縣二級,並在認為重要之地設「

府」。

唐朝還在州上,設「道」,但不置固定長官,只是因需要由中央臨時任命道上負責人,到所轄州、縣去巡視檢查,僅起監督檢察作用。

64年(貞觀十四年),據統計,唐朝全國共有36個州(府),下轄557個縣。

而早在627年(貞觀元年),朝廷根據山川走向,地貌特點,將全國劃為十個「道」︰關內道、河南道、河東道、河北道、隴右道、山南道、江南道、淮南道、劍南道和嶺南道。

各道管轄範圍大致如下——

關內道︰相當于今陝西中、北部,甘肅隴東以及內蒙古河套等地。

河南道︰相當于今河南、山東二省黃河以南、江蘇、安徽二省以北地區。

河東道︰相當于今山西省及河北西北部地區。

河北道︰相當于今河南及山東二省的黃河以北和河北長城以南地區。

隴右道︰相當于今甘肅隴西、青海省青海湖以東及新疆東部地區。

山南道︰相當于今四川東部、河南西南部、湖北西部、陝西和甘肅南部地區。

江南道︰相當于今江西、浙江、福建、湖南四省,江蘇和安徽長江以南、湖北和四川江南及貴州東北部地區。

淮南道︰相當于今江蘇、安徽二省淮河以南、以及湖北東部長江以北地區。

劍南道︰相當于今四川中部和雲南北部地區。

嶺南道︰相當于今廣東、廣西二省和越南北部地區。

除國內這些州、道外,唐朝及武周朝還在邊疆地區設置都護府(後期又稱大都護府)。唐太宗平定高昌後,始設安西都護府;其後在武則天和高宗共政及武則天單獨執政時期,又逐漸增置,至武則天的武周王朝時,隨著疆域的不斷擴大,共有安東、東夷、安北、單于、安西、北庭、昆陵、蒙池、安南等九個都護府,並將唐太宗的安西都護府管轄地成幾何級數的擴展;但到敗家子唐玄宗開元天寶時,只剩下6個都護府︰安西都護府、單于都護府、安北都護府、安東都護府、安南都護府、北庭都護府。

唐朝的都護府分為大都護府、上都護府、下都護府三種。

安西都護府︰最大管轄範圍曾一度囊括天山南北,西達波斯(今伊)!即今新疆和吉爾吉斯斯坦全部、阿富汗和烏茲別克斯坦大部、塔吉克斯坦東部、伊朗東北部、土庫曼斯坦東半部、哈薩克斯坦東部和東南部。在武周時代北庭都護府成立後,安西都護府分管天山以南的西域地區。涵蓋于闐以西、波斯以東十六國,統轄著十六都督州府、八十個羈縻州、一百一十個縣、一百二十六個軍府。

府治先後設置于西州(今新疆境內)和龜茲(今新疆庫車)。

單于都護府︰主要是管理北方邊疆**故地,大致今內蒙古自治區全境,下轄三個都督府、二十四個羈縻州。屬關內道。

府治先後設置于雲中(今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的古城鄉)和中受降城(今包頭市敖陶窯子)。

安北都護府(又曾名瀚海都護府、鎮北都護府)︰其轄境相當于今內蒙烏加河以北、蒙古國全部、俄羅斯額爾齊斯河、葉尼塞河上游和安加拉河、貝加爾湖周邊地區。屬關內道。管轄著浚稽州(薛延陀)、榆溪州(契苾)、雞鹿州(奚結)、蹛林州(思結別部)、皋蘭州(渾)、高闕州(斛薛)、雞田州(阿跌)、窴顏州(白霫)、仙萼州、稽落州(阿特)、居延州、渾河州(葛邏祿)、燭龍州(俱羅勃)、余吾州(骨利干)、玄闕州(骨利干)等羈縻州(括號內為少數民族名)。

府治先後設置于故單于台(今內蒙古杭錦後旗東北烏加河北)、同城(今內蒙古額濟納旗東南)、西安城(今甘肅民樂西北)、雲中古城(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土城子)、西受降城(今內蒙古烏拉特中後旗西南烏加河北)、大安軍(乾元後改名天德軍,今內蒙古烏拉特前旗東北烏加河東)等。

安東都護府︰安東都護府是唐高宗李治天皇和武則天天後「二聖」共同執政時期,因消滅高句麗和百濟之後的需要建立的。其管轄區域包括今朝鮮半島北部及西南部、遼東半島全部、吉林西北、烏蘇里江以東、黑龍江下游西岸及庫頁島直至大海。轄有9個都督府、42個羈縻州、個縣。

府治先後設置于平壤、遼東城(今遼寧遼陽)、新城(今撫順高爾山)、營州(今遼寧朝陽)、故郡城(今遼寧義縣)。

安南都護府(前身為交州大總管府,曾名鎮南都護府)︰其轄境北抵今雲南南盤江、南達越南廣平省界、東含今廣西南部、西至越南紅河黑水之間。屬嶺南道。管轄3個州(內地州)、39個縣、32個羈縻州。

府治設置在宋平(今越南河內)。

北庭都護府︰是武周女皇武則天于72年(長安二年)增設的大都護府。管理西突厥故地,即天山以北包括阿爾泰山和巴爾喀什湖以西的廣大地區歸。安西和北庭兩大都護府是唐朝和武周王朝設在西域的最高行政和軍事機構,並實行了行之有效的管理!歷史表明,這兩大都護府所管理的區域,都是中國的領土!這要比如今爭論的琉球、釣魚島、南海等大得多!

府治設置在庭州(今中國新疆吉木薩爾北庭鄉)。

都護府(大都護府)是唐朝和武周王朝派駐當地的最高領導機構(其次為都督府),代表中央執行二元化政策︰在漢族集中居住的地區,推行和內地一樣的均田制、府兵制、租庸調制和行政區劃;而對于少數民族集中居住區,中央不委任外地官員,讓當地酋長或首領擔任「都督」、「刺史」等最高職務,並且可以世襲!實行高度的自治!故這樣的州有別于內地的州,稱之為羈縻州。「羈縻」,《史記•司馬相如傳•索隱》如是說︰「羈,馬絡頭也;縻,牛蚓也。」引申為既籠絡又控制。

都護府(大都護府)不直接管理羈縻州的內部政務,重在強化軍事功能,固本安邦,令少數民族「畏威懷惠」,「翕然向化」!

到733年(開元二十一年),又分天下為5道(唐朝滅亡前夕,共有四十多個道和藩鎮),即將山南道、江南道各分為東、西道,又增設了以京都地區為中心的京畿道、以陪都地區為中心的都畿道和黔中道。

現以這十五道行政區劃為例——

一、京畿道

治所︰京城

所轄州府︰京城雍州華州同州商州岐州邠州

二、都畿道

治所:東都洛陽

所轄州府:洛陽(河南府)汝州陝州懷州鄭州

三、關內道

治所︰京城

所轄州府︰隴州涇州原州渭州武州甯州慶州鄜州坊州丹州延州靈州威州會州鹽州夏州綏州銀州宥州麟州勝州豐州單于大都護府(又稱︰雲中都護府)安北大都護府(又稱︰瀚海都護府、鎮北都護府)

四、河南道

治所︰汴州

所轄州府︰陝州虢州滑州鄭州潁州許州陳州蔡州汴州宋州亳州徐州泗州濠州宿州鄆州齊州曹州濮州青州淄州登州萊州棣州兗州海州沂州滑州密州

五、河東道

治所︰蒲州

所轄州府︰蒲州(河中府)晉州絳州慈州隰州並州(太原府)汾州沁州遼州嵐州憲州石州忻州代州雲州朔州蔚州武州新州潞州澤州

六、河北道

治所︰魏州

所轄州府︰魏州孟州懷州博州相州衛州貝州澶州邢州洺州惠州鎮州冀州深州趙州滄州景州德州定州易州幽州涿州瀛洲莫州平州媯州檀州薊州營州

安東大都護府

七、山南東道

治所︰襄州

所轄州府︰荊州峽州歸州夔州澧州朗州忠州涪州萬州襄州泌州隋州鄧州均州房州復州郢州金州

八、山南西道

治所︰梁州

所轄州府︰梁州(興元府)洋州利州鳳州興州成州文州扶州集州壁州巴州蓬州通州開州閬州果州渠州

九、隴右道

治所︰鄯州

所轄州府︰秦州河州渭州鄯州蘭州臨州階州洮州岷州廓州疊州宕州涼州沙州瓜州甘州肅州伊州西州庭州

北庭大都護府安西大都護府

十、淮南道

治所︰揚州

所轄州府︰揚州楚州滁州和州壽州廬州舒州光州蘄州安州黃州申州

十一、江南東道

治所︰越州

所轄州府︰潤州升州常州蘇州湖州杭州睦州越州明州衢州處州婺州溫州台州福州建州泉州汀州漳州

十二、江南西道

治所︰洪州

所轄州府︰宣州歙州池州洪州江州鄂州岳州饒州虔州吉州袁州信州撫州潭州衡州永州道州郴州邵州

十三、黔中道

治所︰黔州

所轄州府︰黔州辰州錦州施州敘州獎州夷州播州思州費州南州溪州溱州

十四、劍南道

治所︰益州

所轄州府︰益州(成都府)彭州蜀州漢州嘉州眉州邛州簡州資州巂州雅州黎州茂州翼州維州戎州姚州松州當州悉州靜州柘州恭州保州真州霸州干州梓州遂州綿州劍州合州龍州普州渝州陵州榮州昌州瀘州

保寧都護府

十五、嶺南道

治所︰廣州

所轄州府︰廣州岡州韶州循州潮州康州瀧州端州新州封州潘州春州勤州羅州辯州高州恩州雷州崖州瓊州振州儋州萬安州邕州澄州賓州橫州潯州巒州欽州貴州龔州象州藤州岩州宜州瀼州籠州田州環州桂州梧州賀州連州柳州富州昭州蒙州嚴州融州思唐州古州容州牢州白州順州繡州郁林州黨州竇州禺州廉州義州陸州峰州愛州驩州長州福祿州湯州芝州武峨州演州武安州

交州(安南都護府)

朝廷根據地位的輕重、經濟的強弱、人口的多小、轄境的大小等因素綜合,將所有的州(府、郡)和縣分級。其中州最多時分為輔、雄、望、緊、上、中、下,共七等;縣則分為京(赤)、畿(望)、上、中、中下、下,共六級。三萬戶以上為上州,二萬戶以上為中州,二萬戶以下為下州;五千戶以上為上縣,二千戶以上為中縣,一千戶以上為中下縣,其余為下縣。靠近京都之州稱輔州,京都所在的縣名赤縣,京都旁邊的縣謂畿縣;其它等級的州和縣一般是按戶口多少而定的。

在縣和城市之下,便是鄉、里、村、坊︰鄉、里是農村基層政權組織;坊是城市社區組織。

在農村︰四戶為一鄰,其頭為鄰長;五戶為一保,其頭為保長;一百戶為一里,頭兒稱里正;五百戶為一鄉頭兒稱耆老,唐朝一般不置鄉的長官。大多數情況下,鄉不大起作用,故公務多由里正處理。

一自然村為一村。城市內無村設坊,坊正和村正相同。

二軍隊體制編制

唐朝沿襲隋朝,國家軍隊實行兵農合一的府兵制。

即農民農忙時在家務農,到了農「閑」的冬季,就不能像現在閑著的農民那樣,去玩牌、賭博、串門、打麻將乃至出外旅游••••••,而要去練兵。這些農民兵也就相當于現在的預備役。

負責領導、訓練他們的是當地的最高軍事機構,原稱是鷹揚府、驃騎府、車騎府等,後改稱折沖府,分別冠以所在地名。

(「折沖」出自晉•張協《雜詩》之七︰「何必操干戈,堂上有奇兵,折沖樽俎間,制勝在兩楹。」「樽俎」是古時盛酒食的器具,「折沖樽俎」意即毋須動武便在酒席談判中取勝。)

唐朝最多時共有633(或634)個折沖府。根據現國家前期統計的333個地級行政區劃單位和256個縣級行政區劃單位,折沖府比現地區軍分區小,但比縣人武部大得多。

唐朝歷代軍隊體制及編制都有差異,現以唐初時為例。

折沖府的分布采用拱衛京師、守衛邊防的「居重馭輕」的布局,「舉關中之眾以臨四方」︰主要是關內道26個,佔全國總兵府數4%以上;其次是河南、河東道,其他各道府數極少。

由于側重于拱衛京師、守衛邊防,又是兵農合一的府兵制,故國家平時「常規軍」也就/4——/3之間,約二十萬左右。

而且,這個「常規軍」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常規軍!府兵的主要任務是出征作戰、到京師長安和陪都宿衛及戍守邊防,除作戰外,那些京都衛戍部隊和邊防軍及其他現役兵構成的「常規軍」,是輪流「番上」(即輪流上崗)的。

中央根據該折沖府到上崗地(主要是到京都地區去擔任宿衛任務)的遠近,來規定「番上」的組次︰距長安5里內,五番,即該折沖府兵分為5組,每5個月輪流番上一次;5里——里,七番,即該折沖府兵分為7組,每7個月輪流番上一次;里——5里之間,八番,即該折沖府兵分為組,每個月輪流番上一次;5里——2里的,十番,即該折沖府兵分為組,每個月輪流番上一次;二千里外為十二番••••••每次個月,期滿後返回所在軍府;如派往要沖之地戍守,一般為年一次。如遇臨時征發作戰,可按作戰時間在戰後免去等時的番上任務。「番上」加役十五天免調,三十天租調俱免,但加役最多不能超過三十天。

(隋朝和唐初都很體恤民力,執行的都是輕徭薄賦的政策,農民的主要負擔是「租」、「調」。唐初規定2歲至59歲——這也是服役期限——者,要上繳租調,每人每年納「租」粟二石,上「調」絹(或綾、絁)二丈,綿三兩;若交布則二丈五尺,麻三斤。每年服徭役——義務勞動——二十天;不去者,則按每日三尺絹折納,叫做「輸庸」。)

由于是府兵制而且「番上」,國家基本上沒有閑養、白養的軍人和維持政權穩定及社會秩序的準軍人,這就大大減輕了國家的軍費開支,也即大大減輕了人民的負擔!又保證了農業生產的進行、發展!不像現代,不管有亂沒亂,有戰沒戰(且戰、亂的頻率遠沒中國古代多),各國都用大量納稅人的錢養著大量活的軍人和死的武器!而且府兵刀槍矛箭武器的價值不值現代武器九牛一毛!且這些武器大多是府兵自備的,不用國庫開支。

各地折沖府視兵員多少分上、中、下三等︰上等2人,中等人,下等入。

折沖府首長為折沖都尉一人,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為副。每軍府轄4∼6個團,每團2人(有時以3人為一團),團的頭目稱校尉;每團轄2個旅,每旅人,旅的頭目稱旅帥;每旅轄2個隊,每隊5人,隊的頭目稱隊正;每隊由5火組成,每火人,由火長帶領。

府兵所用的武器、裝備(如馬具、鍤、斧、鑿、鉗、鋸等)和征途所需糧食均需自備;馬匹不足、盔甲、長兵器由政府供給。

這些總稱為衛士的府兵,根據其突長,分成各兵種︰善于騎馬射箭者為騎兵,其余為步兵、步射、排矛手、弓弩手等。

各地軍府受雙重領導,既受地方上的都督府、道、大都督府管理,也歸中央的衛和兵部節制。

中央統率全國府兵的機構是十六衛中的十二衛和太子東宮十率中的六率。

其中左右衛、左右武衛、左右候衛、左右領軍衛、左右屯衛、左右驍衛這十二衛各領軍府4至6不等,左、右衛皆領6府,其他諸衛領4∼5府,軍號分別為驍騎、熊渠、豹騎、羽林、射聲、次飛;左右監門衛、左右千牛衛不統府兵。各衛置大將軍一人、將軍二人。

太子左右衛率、太子左右司御率、太子左右清道率,諸衛率各領軍府3至5不等;左右監門率府、太子左右內率府不統府兵;各率設置率和副率為正副長官。

唐代的中央官署地處宮城之南,統稱南衙或南司。2衛府屬南衙,故從2衛府輪番調來宿衛京城的府兵,稱南衙禁兵,。

與之相對應的是單獨組建、駐防宮城北門的禁兵,由北衙或北司(主要是宦官)中的皇帝親信的宦官管理,故稱北衙禁兵。北衙禁兵多是**,由于身負保衛皇帝、皇家、皇城的重任,北衙禁兵也就成了皇帝、太子的親兵御林軍,又稱「羽林軍」,故待遇優厚!北衙禁兵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番號,唐初常見的是左右羽林衛、左右龍武衛、左右神武衛六軍。

唐代府兵有內府和外府之分。內府即「三衛五府」︰親衛一府、勛衛二府、翊衛二府;內府衛士負責宮廷宿衛。外府即各折沖府。府兵的選拔其時有三項標準︰資財、材力(體力)、丁口,而以資財為首,等級觀念很嚴!在武德、貞觀年間,只有**才能入伍三衛五府︰二品、三品高官的兒子進入親衛;三品高官的孫子、四品高官的兒子進入勛衛;四品高官的孫子、五品高官及上柱國的兒子進入翊衛。那六品以下官及良家子弟只能當待遇差的外府兵!

如果家中適合兵役的人多、身體又好,那就是終身義務兵︰從2歲左右的女圭女圭兵一直當到6歲退伍的真正老兵!但本人享受免租庸調。

除南、北衙禁兵外,還有邊防軍。邊防軍機構為戍、鎮、守捉、軍。鎮、戍各分上中下三等︰5人為上戍.3人為中戍,不足3人為下戍;5人為上鎮,3人為中鎮.不足3人為下鎮。每鎮、戍分別置鎮將、鎮副,戍主、戍副各一人。另外,在有些地方,大者設軍,小者設守捉,各設使和副使統領,所領兵員比鎮、戍多些。這些邊防軍兵士一般服役3年,自備資糧。

唐朝還有地方武裝︰團結兵,又稱團練兵,土團。他們短時月兌離生產,由各州刺史統掌。服役期間發給糧油醬菜。團結兵也是編外兵,其職責一般在本境內防守,或應急應調配合「**」作戰。

國家最高軍事行政領導機關是尚書省的兵部。首長尚書一人,侍郎二人為副,下領兵部、職方、駕部、庫部四司,各置郎中、員外郎一或二人。兵部職責是掌管全**政事務,如軍事單位的編制、定額及其審定,奉令征召或增減兵員及調動部隊,武官的選撥,以及全**事資料、武器裝備的管理等等。

但是,即使最高軍事行政領導機關的兵部(相當于現國防部),也沒有對軍隊的調動、指揮權,更遑論下面的都尉、將軍。軍隊的調動、指揮權牢牢地掌控在皇帝一人手中!唐朝規定︰凡發兵人以上,除特殊緊急情況外,都要有尚書省、門下省頒發的皇帝「敕書」和銅魚符。銅魚符本是虎符︰銅鑄成的虎形物。因唐高祖為避其祖李虎的「虎」諱,改制成魚形,武則天稱帝後改成龜符,自唐中宗起又恢復成魚符。用時將符分成左、右兩半,一半存于朝廷,另一半給地方上將領(多是管轄折沖府的)。需調動某軍府軍隊時,由朝廷委派人持以「敕書」和半邊銅魚符(二者不可缺一,防止矯敕),到軍府去與持有另一半銅魚符的將領校對,該軍府所在地的刺史或都督參與校對,有了「敕書」,又校對無誤,軍府才會發兵。

一旦戰爭結束,士兵各自回到原單位的折沖府,回家務農;將帥則回歸朝廷。由于皇帝牢牢地掌握了軍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些將帥平時就是光桿司令,直接管理府兵的折沖府都尉也就是征兵辦主任,這就決定了他們基本上難以造反。

一般來說,每一個唐朝的成年男子都要成為府兵,從2歲不等一直干到6歲(如果身體可以的話)退伍。因為政府已經一次性的預支了「軍餉」︰那就是每個成年男子的永業田。

唐初政府規定︰男子6歲至2歲為中,2歲至59歲為丁,6歲以上為老。十八歲以上的中男和丁男,每人受口分田八十畝,永業田二十畝••••••。永業田或稱世業田,屬于私有土地,可以至死不還!口分田則在享有者死後,要歸還國家。

由于府兵制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礎上,唐初規定永業田不能買賣,故府兵穩定。到了唐玄宗的天寶年間,由于永業田能進入交易市場,均田制也就遭到破壞,導致大量農民逃亡,兵源枯竭使府兵制逐漸瓦解,不得不代之以募兵制,即招募「雇佣軍」。

三官階品位

隋朝雖然是一個短暫的王朝,但卻是中國封建王朝政權架構的奠基者,首創了西方政權竟相效尤的三權分立的模式!其制定的官制,也對其後的唐宋直至清朝,都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和導向力,為封建官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隋朝將官的品階分為九品三十階,九品以上(含九品)的這些官員總稱為流內官,為正式文武官員。此外還有九品之下的流外九品,但已不在正式官員的編制內,而是吏員、既辦事員了。由流外升入流內,叫「入流」。

之所分為九品三十階、「流內」、「流外」,就是維護封建社會等級森嚴的制度,用來區分貴賤、高下、輕重和優劣。

官員分成四大類︰爵、勛官、散官、職事官。

爵︰即爵位、爵號,是皇帝對皇家宗室、貴戚及功臣的封賜。

勛︰原是皇帝授給有軍功者的一種榮譽稱號,無論是戰士還是將軍,與本人地位無關。後擴大至包括文官在內的朝官。只有品級而無職權。

散官︰與有職有權的職事官相對而言,指那些沒有固定職務、不負實際責任、但有品階的官員,故又稱階官。其官位等級是領取俸祿和享受某種禮遇的依據,一般會隨著年資而晉升。散官也可以擔任和其品階相差不大的職事官,兼任低于本階的職事官曰「行」,兼任高于本階的職事官曰「守」。

職事官︰有職有權、在政府部門執掌具體政務的官員,即通常意義上的「官」。

由于本書涉及隋唐及武周朝內容較多,現以之中的唐朝官制為例。

(一)、流內官官階品位。從一品到三品分正、從兩階;文官自正四品以下,武官自正三品以下,還分為上下階,即每品有四階;總共三十階。

、正一品2、從一品3、正二品4、從二品5、正三品6、從三品7、正四品上、正四品下9、從四品上、從四品下、正五品上2、正五品下3、從五品上4、從五品下5、正六品上6、正六品下7、從六品上、從六品下9、正七品上2、正七品下2、從七品上22、從七品下23、正八品上24、正八品下25、從八品上26、從八品下27、正九品上2、正九品下29、從九品上3、從九品下

(二)、爵

正一品︰王

從一品︰嗣王、郡王、國公

正二品︰開國郡公

從二品︰開國縣公

從三品︰開國侯

正四品上︰開國伯

正五品上︰開國子

從五品上︰開國男

(類似于女性的爵位)

正一品

皇姑為大長公主、姊妹為長公主、女為公主

從一品︰

皇太子女為郡主

從二品︰親王女為縣主……

外命婦如下——

王、嗣王、郡王之母、妻為妃;

文武官一品、國公之母、妻為國夫人;

三品以上母、妻為郡夫人……

諸蕃三品以上母、妻授封以制。

(三)勛

正一品︰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將(貞觀之後已取消)

從一品︰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正二品︰上柱國

從二品︰柱國

正三品︰上護軍

從三品︰護軍

正四品上︰上輕軍都尉

從四品上︰輕車都尉

正五品上︰上騎都尉

從五品上︰騎都尉

正六品上︰驍騎尉

從六品上︰飛騎尉

正七品上︰雲騎尉

從七品上︰武騎尉

(其中三品以上者如帶有「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同鳳閣鸞台三品」、「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則是職事官宰相。)

(四)散官

從一品

文散官︰開府儀同三司

武散官︰驃騎大將軍

正二品

文散官︰特進

武散官︰輔國大將軍

從二品

文散官︰特進

武散官︰鎮軍大將軍

正三品

文散官︰金紫光祿大夫

武散官︰冠軍大將軍、懷化大將軍

從三品

文散官︰銀青光祿大夫

武散官︰雲麾將軍、歸德將軍

(懷化大將軍和歸德將軍只授給來歸附的少數民族首領)

正四品上

文散官︰正議大夫

武散官︰忠武將軍

正四品下

文散官︰通議大夫

武散官︰壯武將軍

從四品上

文散官︰太中大夫

武散官︰宣威將軍

從四品下

文散官︰中大夫

武散官︰明威將軍

正五品上

文散官︰中散大夫

武散官︰定遠將軍

正五品下

文散官︰朝議大夫

武散官︰寧遠將軍

從五品上

文散官︰朝請大夫

武散官︰游騎將軍

從五品下

文散官︰朝散大夫

武散官︰游擊將軍

正六品上

文散官︰朝議郎

武散官︰昭武校尉

正六品下

文散官︰承議郎

武散官︰昭武副尉

從六品上

文散官︰奉議郎

武散官︰振威校尉

從六品下

文散官︰通直郎

武散官︰振威副尉

正七品上

文散官︰朝請郎

武散官︰致果校尉

正七品下

文散官︰宣德郎

武散官︰致果副尉

從七品上

文散官︰朝散郎

武散官︰翊麾校尉

從七品下

文散官︰宣義郎

武散官︰翊麾副尉

正八品上

文散官︰給事郎

武散官︰宣節校尉

正八品下

文散官︰征事郎

武散官︰宣節副尉

從八品上

文散官︰承奉郎

武散官︰御武校尉

從八品下

文散官︰承務郎

武散官︰御武副尉

正九品上

文散官︰儒林郎

武散官︰仁勇校尉

正九品下

文散官︰登仕郎

武散官︰仁勇副尉

從九品上

文散官︰文林郎

武散官︰陪戎校尉

從九品下

文散官︰將仕郎

武散官︰陪戎副尉

(五)職官——職事官

正二品

尚書令(因李世民曾任此職,故此職一直空缺)、大行台尚書令

從二品

尚書左右僕射、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護

正三品

侍中、中書令、六部尚書、十六衛大將軍、太子賓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護

從三品

御史大夫、秘書監、光祿/衛尉/宗正/太僕/大理/鴻臚/司農/太府卿、國子祭酒、將作大匠、左右散騎常侍、殿中監、少府監、諸衛羽林千牛將軍、下都督、大都督府長史、上州刺史、大都護府副都護

正四品上

黃門侍郎、中書侍郎、吏部侍郎、尚書左丞、太常少卿、中州刺史、上都護府副都護、軍器監、上府折沖都尉

正四品下

尚書右丞、左右千牛衛/左右監門衛中郎將、親勛翊衛羽林中郎將、下州刺史、尚書中司侍郎

從四品上

大都護府/親王府長史、秘書少監、殿中少監、內侍、

從四品下

京兆/河南/太原府少尹、上州別駕、大都督府/大都護府/親王府司馬、國子司業、少府少監、將作少匠、中府折沖都尉

正五品上

諫議大夫、給事中、中書舍人、御史中丞、都水使者、萬年/長安/河南/洛陽/太原/晉陽/奉先縣令、親勛翊衛羽林郎將、中都督/上都護府長史、親王府典軍、國子博士

正五品下

中都督/上都護府司馬、中州別駕、太子中舍人、內常侍、下府折沖都尉

從五品上

親王府副典軍、下都督府/上州長史、下州別駕、尚書左右司諸司郎中、秘書丞、著作郎、太子洗馬、殿中丞

從五品下

大理正、太常丞、太史令、下都督府/上州司馬、駙馬都尉、內給事、上牧監、奉車都尉、宮苑總監、上府果毅都尉

正六品上

中州長史、親勛翊衛校尉、京兆/河南/太原府諸縣令、太學博士、武庫中尚署令、諸衛左

右司階、中府果毅都尉

正六品下

千牛備身、備身左右、下州長史、中州司馬、上牧副監、上鎮將、中牧監、內謁者監

從六品上

起居郎、起居舍人、尚書諸司員外郎、大理司直、兩京市令、上縣令、下州司馬、國子助教、城門郎、符寶郎、通事舍人、秘書郎、著作佐郎、侍御醫、諸衛羽林長史、左右監門校尉、親勛翊衛旅帥

從六品下

侍御史、少府/將作/國子監丞、司農寺諸園苑監、中牧副監、下府果毅都尉、下牧監、宮苑總監副監、互市監

正七品上

左右千牛衛長史、親勛翊衛隊正、親勛翊衛副對正、中鎮將、中縣令、四門博士、詹事司直、軍器監丞

正七品下

上府別將/司史、上鎮副、下鎮將、內寺伯、諸倉/諸冶/司竹/溫湯監、諸衛左右中候、下牧副監

從七品上

殿中侍御史、左右補闕、中府別將/長史、中鎮副、勛衛太子親衛、中下縣令、京縣丞、太常博士、太學助教、門下省錄事、尚書都事、中書省主書、左右監門直長、都水監丞、

從七品下

太史局丞、御史台/少府/將作/國子監主簿、親王府旅帥、下府別將/長史、下鎮副、掖庭宮闈局令、下縣令、太廟諸陵署丞、司農寺諸園苑副監、、宮苑總監丞、公主家令、諸屯監、諸折沖府校尉

正八品上

監察御史、協律郎、翊衛、兩京市署丞、上牧監丞、大醫署醫博士、軍器監主簿、武庫署丞、執乘親事

正八品下

奚官/內僕/內府局令、備身、京兆/河南/太原諸縣丞、太公廟丞、諸宮農圃監、互市監丞、尚藥局司醫、司竹副監、司農寺諸園苑監丞、靈台郎、上戍主、諸衛左右司戈

從八品上

左右拾遺、左右千牛衛錄事參軍、上縣丞、京縣主簿、太醫署針博士、四門助教、中牧監丞、諸倉/諸冶/司竹/溫湯監丞、保章正、諸折沖府旅帥

從八品下

大理評事、中書/門下/尚書都省/兵部/吏部/考功/禮部主書、中縣丞、京縣尉、律學博士、太醫署丞、左右千牛衛諸曹參軍、內謁者、都水監主簿、諸屯監丞、上關令、上府兵曹、上挈壺正、中戍主、上戍副、諸率府左右司戈

正九品上

校書郎、中下縣丞、太祝、中州博士、典客署掌客、岳瀆令、諸津令、下牧監丞、武庫署監事

正九品下

正字、奚官/內僕丞、內府局丞、太史局司辰、京兆/河南/太原府諸縣尉、下縣丞、下州博士、上牧監主簿、典廄署主乘、諸宮農圃監丞、中關令、親王國尉、上關丞、諸衛左右執戟、中鎮兵曹參軍、下戍主、諸折沖隊正

從九品上

尚書/御史台/秘書省/殿中省主事、奉禮郎、京兆/河南/太原府/九寺/少府/將作監錄事、都督/都護府/上州錄事市令、律學助教、弘文館校書、大史局司歷、太醫署醫助教、宮苑總監主簿、上中縣尉

從九品下

內侍省主事、國子監錄事、崇文館校書、書學博士、算學博士、中下縣尉、下關令、中關丞、門下典儀、太醫署按摩/祝禁博士、諸衛羽林長上、大理寺獄丞、太卜署卜博士、太醫署針助教/醫正、太卜署卜正、太史局監候、掖庭局宮教博士、太官署監膳、太樂鼓吹署樂正、中下州醫博士、諸津丞、諸折沖府隊副、諸率府左右執戟

(六)流外

流外一等︰

諸衛/都水監/羽林軍錄事、尚書/中書/門下省/御史台令史、太常寺謁者、司儀署諸典書、河渠署河堤謁者、太醫署醫針師、內侍省寺人

流外二等︰

太卜署卜助教、秘書/殿中/內侍省令史、御史台殿中令史、城門/符寶/夕文館令史、通事令史、尚書/門下/中書省/御史台書令史、太常寺祝史、宮苑總監錄事、典客署典客、親勛翊衛府錄事、太史局漏刻博士、

流外三等︰

城門/符寶書令史、御史台書令史、秘書/殿中/內侍省諸局書令史、諸衛羽林軍府/太子詹事府令史、諸牧園苑監錄事、諸倉監/諸關津錄事、、尚食局主食、內侍省內典引、尚藥局太醫署按摩祝禁師、太常寺贊引、太醫署醫工/針工、太卜署卜師諸計史、率更寺漏刻博士

流外四等︰

門下/中書省傳制、諸衛羽林軍史、御史台監察史門下省主寶/主符、太醫主藥、太醫署按摩祝禁工、

流外五等︰

親勛翊衛率府史、大理寺獄史、大理寺司直平事史、諸都護府史、諸署農圃監、諸牧園苑監史、太官署監膳史、良醞署掌醞、掌醢署主醢、諸典事

流外六等︰

親勛翊衛府史、諸倉關津府史、諸亭長、太醫署藥園師、

流外七等︰

門下省主節、大史監歷生、諸掌固、天文觀生、諸倉關津史、諸倉計史

流外八等︰

守宮署掌設

流外九等︰

國子學/太公廟干、諸輦者

「人要衣裝,菩薩要金裝。」以唐太宗貞觀年間定為例︰服色就是身份的象征,三品服紫色,四品緋(大紅)色,五品淺緋色,六品深綠色,七品淺綠色,八品深青色,九品淺青色。

佩飾也是身份的象征︰三品以上佩金魚袋;五品以上佩銀魚袋;六品以下無魚袋。

動物「到了」官員的外褂上,也分三、六、九等︰文官是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雪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為鸂鶒;八品鵪鶉;九品練雀;未入流為黃鸝;武官是一品麒麟;二品獅子;三品豹;四品為虎;五品是熊;六品、七品為彪;八品犀牛;九品是海馬。

御史和按察史等監察、司法官員,卻都穿獬豸外褂。因為在古人心目中,「獬豸」是能辨曲直的一種獨角神羊。

四內宮制度

編成于春秋時代的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其中《詩經•小雅•北山》第二章有這麼幾句詩︰「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是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對最高統治者視國為家天下和人治為王的真實寫照。

其實,還應加上這句︰「舉國美女,皆是王欲!」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帝王的內宮、選妃及龐大的宮女群,完完全全證實了這一點!

在周朝之前,那些「王」的妻妾統稱為妃。但周代天子開始立後,發妻便叫王後(秦王贏自稱為皇帝,其正嫡便叫皇後,並一直襲用到清末)。

荒yin的周天子為了給自己的荒yin找「理由」,也即披上「合法」的外衣,便將自己的內宮大大擴容,美其名是與外朝對應︰外朝有三公、九卿、二**夫、八十一元士;那他的內宮就有三夫人(正一品),九嬪(正二品),二十七世婦(正三品至五品),八十一御妻(正六品至八品),當然少不了內宮的「王」——他的正嫡王後。一共2人。

並將這2人的王後妃嬪制度,寫進《周禮》,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

有這麼多妻妾可以合法地佔有,自然令後來的帝王們(只有集妻妾于一身獨孤伽羅的丈夫隋文帝楊堅是唯一的例外)垂涎三尺!無不把《周禮》捧為聖經寶典,將自己的後妃對照周天子的內宮對號入座︰一個都不能少!

所以,唐朝皇帝的內宮就是周天子的內宮的重現,共有——

皇後一人(不設品,內宮「皇帝」);

(三夫人)

貴妃淑妃、德妃、賢妃((有時冠以德妃、惠妃))各一人,正一品;

(九嬪)

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各一人,正二品;

(二十七世婦)

婕妤九人,正三品;

美人九人,正四品;

才人九人,正五品;

(八十一御妻)

寶林二十七人,正六品;

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

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

唐代是一個詩人輩出的年代,天才詩人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寫出了膾炙人口的《靜夜思》;可能是另一個另類的「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龍床」而想出了陪侍御寢的制度,這套制度就是以明月作為比照的。

按照月圓月缺來定.每月從初一到十五月亮漸漸圓滿,陪侍御寢的妃嬪就由地位低的輪到高的;十六到月底月亮漸漸殘缺,陪侍御寢的妃嬪就由地位高的輪到低的。

詳細點說,初一到初九是八十一御妻每九人共享一夜,初十到十二是二十七世婦每九人共享一夜,十三是九嬪,十四是三夫人,十五就是皇後獨享,同樣,十六也是皇後獨享,十七是三夫人,十八是九嬪,十九到二十一是二十七世婦每九人共享一夜,二十二到三十則是八十一御妻每九人共享一夜。

一個月完後結賬,分到各人名下就是︰皇後獨享兩夜;四個妃子共享兩夜;九嬪共享兩夜;世婦每九人共享兩夜;御妻每九人共享兩夜。

這2人僅僅是名正言順、祖制認可的老婆。對于本性十騷、荷爾蒙旺盛的皇帝來說,即使如此龐大的佳麗俏娃也不能滿足他們荒yin無度的**,還有那隨時可以推倒撲上的宮女,宮外可以任意采摘的民間「野花」••••••

「有其父必有其子」,老子皇帝如此,那兒子太子也是妻妾如雲︰太子妃一人;良娣二人,正三品;良媛六人,正五品;承徽十人,正六品;昭訓十六人,正七品;奉儀二十四人,正九品。

為了給這皇父和皇子們及他們的老婆們進行全方位、全滿意的系列服務,內宮設有六局︰尚宮局、尚食局、尚功局、尚儀局、尚寢局、尚服局,對應于尚書省的六部。六局的首席女官分別是尚宮、尚食、尚功、尚儀、尚寢、尚服,類似六部尚書。和六部每部設四司一樣,六局也是每局設四司。

尚宮局︰司記司、司言司、司薄司、司闈司;

尚食局︰司膳司、司醞司、司藥司、司饎司;

尚功局︰司制司、司彩司、司珍司、司計司;

尚儀局︰司籍司、司樂司、司賓司、司贊司;

尚寢局︰司設司、司輿司、司苑司、司燈司;

尚服局︰司寶司、司衣司、司飾司、司仗司。

這六局的首席女官六尚,從五品;各司司長從六品;其她從七品至從九品。除此之外還有人數不定的不入流(無品級)的女史。

內宮女人不干或干不了的活便由太監做。

由太監們組成的機構如下︰

掖庭局︰掌握內宮簿籍;

奚宮局︰管理內宮的疾病以及死亡;

內宮局︰負責倉庫及出納,是內宮的財務部門;

內僕局︰負責內宮的照明,也就是管蠟燭;

宮闈局︰相當于內宮的秘書處,是最忙的部門;

內侍省︰相對上面五局來說,這是個龐大的太監管理機構,負責培訓、指導、考核宦官,保證給皇帝、皇子及後妃們提供一流的服務。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隋唐武周風雲最新章節 | 隋唐武周風雲全文閱讀 | 隋唐武周風雲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