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說三國 第三章 英雄輩出

作者 ︰ 時間的齒輪

在黃巾起義中涌現了許多我們熟悉的身影,如皇甫嵩、朱俊、董卓等,日後叱 一時的曹*、劉備、孫堅等也都有不俗的表現,下面我們就來說說在黃巾起義中發生他們身上的事。

皇甫嵩、朱俊不用說了,平定黃巾起義的大功臣,特別是皇甫嵩,東漢末年的名將!平定黃巾起義的主要人物。

至于曹*,《三國志》上說︰「拜(曹*為)騎都尉(相當于皇帝的禁衛軍騎兵隊隊長,丁原以並州刺史拜此官),討潁川賊。」當時曹*三十歲不到,在之前也好像沒有帶過兵,為什麼剛帶兵他就能做到騎都尉的高官呢,那就不能不說他的出生了。

他的祖父曹騰為中常大長秋,封費亭侯。大長秋是皇後的近侍官首領,也就是服侍皇後的大宦官頭子,而他是父親曹嵩是曹騰的養子,後來做過太尉(三軍總司令),所以說曹*就是宦官的後人!(現在知道了吧,老子是三軍總司令,那給兒子一個小小的騎兵隊長,那還不是小菜一碟!)

至于劉備在討黃巾時倒是做過點貢獻的,但因為他職位低微,所以也沒做出什麼大的成績,但他的成長史卻是我們可借鑒的。最先,他與母親在家編草席為業(地球人都知道)。劉備從小有大志︰「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想當皇帝)。」同宗的劉元起看他特別,經常資助他。長大後,他︰「不甚樂讀書,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結豪俠(eq比較高)。」與公孫瓚等成了朋友。後來他得到中山的大商人張世平、蘇雙等的資助(貲累千金,足以說明劉備的魅力),從此他拉起了自己的隊伍(有錢好辦事)。

在黃巾起義時,他帶著他的人馬投靠了校尉鄒靖,因為討黃巾賊有功,被封為安喜尉(低級軍官,監管地方治安,相當于縣公安局局長,曹*也曾做過洛陽北部尉)。這時,一件著名的事發生了︰怒鞭督郵。《三國演義》上說怒鞭督郵的是張飛,但事實上這是卻是劉備干的!督郵,是朝廷派來負責監察的官員,官不大權利不小。劉備去求見督郵,督郵不見,劉備一時火起,就綁了督郵,「杖二百」(沒說鞭),後來劉備棄官而去。(語出《三國志》,沒說動機,裴注引《典略》說出其動機。《典略》說因為劉備听說朝廷要讓一部分因軍功而獲官的人下崗,劉備懷疑自己在黑名單中,這時督郵來到縣里(倒霉鬼),劉備自然以為督郵是來罷他官的了,就去問督郵,這督郵也是死催的,居然派人告訴劉備說病了,閉門不見,劉備一听火了,就派人「縛之著樹,鞭杖百余下」(這里有鞭了,鞭杖雙管齊下)。這事足以說明劉備人格中魯莽的一面,和我們一般印象中的劉備是截然相反的,所以一貫揚劉的《三國演義》自然把這事套到一貫魯莽的張飛頭上。但你不覺得這樣的劉備更真實、更血性嗎?(比《三國演義》中只會哭的劉備要好多了)

孫堅孫文台,與曹*和劉備相比,名氣要差多了。為什麼。第一、早死;第二、兒子比較出息,掩蓋了老子的功績;第三(最主要的)、《三國演義》把他的功績都轉讓給別人了!

孫堅之子孫策,人稱小霸王,這是大家公認的,但他小霸王的基因是從哪來的,那就是從他老爸孫堅那來!孫堅從小就有過人之處,十七歲時曾單人擊退海賊,于是名聞鄉里,後來他做了郡司馬(這里的司馬是在部隊掌管軍事的職位,相當于後世的參謀長,與三公的那個大司馬不是一個概念),平定了會稽的叛亂。黃巾起義時,朱俊上表請求孫堅做他的佐軍司馬。這時,孫堅的英勇完全表現了出來,他帶領他的數千江東子弟兵奔赴了前線,在宛城之戰中,他身先士卒,第一個登上城樓;黃巾起義後,他又平定了長沙區星等的叛亂,做了長沙太守,被封為烏程侯!(還有他斬殺華雄的事我們以後會講到)

從這三個人的生平事跡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三個奠定三國歷史的人物(吳國主要由孫堅、孫策奠定,孫權只是守城之主),在黃巾起義時都其出色表現。特別是孫堅,把英勇兩字套他頭上一點不為過。至于曹*與劉備,他們兩人起點差距較大(曹*他老爸是太尉,他一做官就是洛陽北部尉,黃巾起義時他可是騎都尉!而劉備只是個賣草席的,他那皇叔的頭餃也不知是不是真的),所以劉備有後來的成就是相當不容易的(從這你就可想見《三國演義》上那只會哭的劉備與正史上的劉備有多大的差距)。

徐州牧陶謙也參與了鎮壓黃巾,當時他還是徐州剌史,後來才做了徐州牧。這個刺史和牧的不同,有許多人不明白,在這里有必要說下。西漢始置刺史,刺史開始只是朝廷派往各州監察的小官,俸祿只有600石(太尉府長史都有千石,相當于三軍總司令的首席助理),當時全國有13個州,每州設置一刺史,你說那刺史才多少人。但別看官不大,權利不小,刺史有權監察2000石的郡守和王國相,地方的強宗豪右,後來甚至可督查諸侯王,而且刺史受御史大夫所述的御史中丞直接領導,在人事上是獨立的(兩權分立,比現在要先進)。後來,刺史逐漸牛*了起來,到東漢時刺史的權力已經很大了,朝廷還經常派刺史領兵作戰,而且變西漢刺史無固定治所為各有駐地。西漢末到東漢,刺史改稱州牧,級別提高,成為最高地方行政長官。州也成了最高地方行政區劃了(後來又改回來,然後又改回去,來來回回折騰了好幾次,還是叫刺史)。到靈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劉焉上書說現在四方多事,原因在于刺史權輕。應該改刺史為牧,加大權利,選清名重臣做牧,這樣天下就安定了(實際這家伙自己想做牧,後來他做了益州牧,劉焉就是劉璋他老爸)!靈帝同意了,就該部分刺史為牧。後來在董卓之亂時,陶謙派使者到長安去進貢,才做了徐州牧(當時靈帝已死),所以說牧比刺史權利更大,官位更高!

陶謙在《三國演義》里基本是一無所作為的忠厚長者形象,我估計羅貫中把他寫成那樣,主要是因為他把徐州給了劉備,《三國演義》是親劉的,自然給劉備徐州的陶謙就成了忠厚長者了。關于陶謙贈徐州的故事我們以後會詳細說到,現在我們先來說說陶謙在黃巾起義前後所做的事與《三國志》上對陶謙為人的描述。

他小時候是孤兒,好學,性格剛直,有高尚的節*。後舉孝廉,拜尚書郎,授予舒令。後遷幽州刺史,征拜議郎。那他是什麼時候做徐州刺史的呢,那是在徐州黃巾復起的時候,他臨危受命做了徐州刺史。這里的黃巾起義與張角的黃巾起義不是一回事,張角的起義早在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就完蛋了,而這次的起義是在中平五年(公元188年)發生打著黃巾起義旗號的農民起義(也有可能是黃巾余黨)。

陶謙到徐州就任用亡命東海的泰山人藏霸,及其同鄉孫觀等為將,結果一戰便大破黃巾軍。後來他又在徐州實行屯田,使徐州民富兵強。他從一孤兒做到刺史,一戰便大破黃巾軍,還使徐州人民富足。可見陶謙無論在政績和軍事均有其真才實料,這樣他才能在漢末亂世立定腳跟而不倒,要是向《三國演義》寫的那樣,沒等他病死,徐州早被人吞了,徐州可是兵家必爭之地啊。而《三國志》中陳壽評價陶謙昏亂而憂死,我也覺得不夠全面,也要看到陶謙身上光輝的一面。

還有時任侍御史的王允(王允大家應該不陌生吧,他就是《三國演義》中貂蟬的義父,用美人計讓呂布殺了董卓的那個,這件事我們以後會詳細講到),在黃巾起義時調任豫州刺史鎮壓黃巾軍,大破之,並搜出宦官頭子張讓與黃巾軍私通的信件,上告皇帝,結果被張讓反咬一口,後幸得大將軍何進、司徒楊彪等的營救,才免死,後得以復官,後來才有了刺殺董卓的事件。

在黃巾起義中涌現的這些英雄們,在之後的三國歷史上也大放異彩,為我們展現了一個無比精彩的世界!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正說三國最新章節 | 正說三國全文閱讀 | 正說三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