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的死,我想不用我多說,很多人都知道,董卓是被呂布與王允合謀殺死!《三國演義》中的描述是王允用他的義女貂蟬,使了個美人計離間董卓與呂布,最後使呂布成功殺死了董卓!關于貂蟬其人,那可是大大有名,被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但遺憾的是,在真實的歷史上貂蟬這個人是不存在的!「貂蟬」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玉制裝飾品,我們知道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玉文化的國家,所以古人用「貂蟬」來比喻像玉一樣美麗的女子,也就是在情理之中的事了!
但我們說「事出必有因」,貂蟬也有她的原型,那就是董卓的一個侍婢。《三國志》「呂布(張邈)臧洪傳」中記載︰「卓常使布守中合,布與卓侍婢私通,恐事發覺,心不自安。」自然,這個侍婢的姓名,歷史上是不會就記載的,而關于她的生平、容貌我也找不到相關記載,但能肯定的是,她是呂布與董卓不合的一個重要原因,至于她是不是王允派去的那就不得而知了!
還有要說明的是「董卓拔手戟擲布」這件事。電視劇《三國演義》相信大家都看過吧,這里的劇情是董卓看見呂布和貂蟬在鳳儀亭下共語,呂布看見董卓來了,慌忙逃走,董卓順手抄起呂布倚在一邊的畫戟(傳說中呂布的武器是畫戟,至于是不是方天畫戟就不知道了)向呂布擲去,呂布身手敏捷躲過去了,趁機逃走。這段劇情完全是按照小說《三國演義》來的,看過的都知道,那畫戟有多大了吧。據《蕩寇志》記載,呂布的畫戟重四十斤,估計大胖子董卓(董卓之肥,《資治通鑒》是有記載的),拿應該能拿起來,但能擲多遠就不好說了!而《三國志》明確說是「拔手戟擲布」,手戟與畫戟只一字之差,但樣子差別就大了。畫戟前面說過了,而這手戟與日本的手里劍差不多(其實就是用于投擲的匕首),你說這兩者有多大差別!
而且在正史上,「拔手戟擲布」是發生在「布與卓侍婢私通」之前,也就是說呂布與董卓的矛盾早在他與董卓侍婢私通之前就產生了,可能他與侍婢私通就是為了泄憤!那這麼說來,王允用美人計離間董卓與呂布的感情就不成立了!
還有要說明的是,呂布被封溫侯是在殺死董卓之後(《三國演義》中董卓還沒死就稱呂布為溫侯是不對的),王允上表求封的。董卓時呂布被封為都亭侯(亭侯在侯爵中的地位是比較低的)。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四月,正當王允等人準備采取行動的時候,正逢天子大病初愈。朝廷百官在未央宮集合,恭祝天子龍體安康。事前,呂布派同郡騎都尉李肅(就是《三國演義》里「饋金珠說呂布」的那位)等人帶領十多名心月復親兵,穿上宮廷侍衛的服裝,潛伏在宮殿側門兩邊。當董卓大搖大擺地出現在側門外時,立即遭到潛伏在門後的李肅等人的突然襲擊。董卓急呼呂布,呂布手捧聖旨,大呼︰「奉旨殺賊!」董卓在絕望中被亂刀殺死,並且誅連三族。
當初,董卓派他女婿中郎將牛輔屯兵在陝(《三國演義》說是陝西,我估計這里的陝最多是一個縣),牛輔又分別派遣校尉李傕、郭汜、張濟去陳留、潁川等縣劫掠。董卓死後,王允與呂布共同執政(實際上王允說的話比較算數)。王允見自己立下如此大功,就飄飄然起來,把誰也不放在眼里。蔡邕(名士,文學家,蔡文姬他爸)只是因為听說董卓死了,哀嘆了幾聲,就被王允殺了,從此王允盡失人心!他對呂布也很輕視,呂布曾建議他把董卓的部下都殺了,他沒采納。他內心想赦免董卓的部下,但又猶豫不決,就沒下詔赦免。你不給個明確的答復,原來跟著董卓的那些涼州人心里自然慌亂,當時就有傳言說︰「蔡邕只是為董卓哀嘆了幾聲就被王允殺了,王允能放過我們嗎?」恰好這時,呂布派李肅前往陝,宣布皇帝詔命,誅殺牛輔。牛輔等率軍迎擊李肅。李肅戰敗,逃回弘農,被呂布處死。牛輔心中惶恐不安,恰巧遇上軍營中無故發生夜驚,牛輔以為士兵叛變,就想棄軍逃走,結果被左右親信殺死。
牛輔死後,李傕等無以依靠,便派使者前往長安請求赦免。但王允這個老頑固就是不下赦令,李傕等更加害怕了,不知如何是好,打算解散軍隊,各人分別逃回家鄉。這時他帳下的謀士賈詡說︰「如果你們放棄軍隊,孤身逃命,只需一個亭長就能把你們捉起來,不如大家齊心合力,西進攻打長安,去為董卓報仇。如果事情成功,可以擁戴皇帝以號令天下,如若不成,再逃走也不遲。」李傕等同意。于是一起宣誓結盟,率領著數千人馬,晝夜兼程向長安進發。王允听說後,派董卓舊部將領胡軫、徐榮在新豐迎擊李傕。徐榮戰死,胡軫率部投降。李傕沿途收集部隊,到達長安時已有十余萬人。初平三年五月,李傕等人又與董卓的舊部樊稠、李蒙、王方等人會合,一起圍攻長安,八日後城陷,與呂布展開巷戰,呂布敗走,王允等人遇害(老頑固王允為國盡忠,不肯走)。李傕等人縱兵劫掠,百姓、官員死傷不計其數,于是李傕等人把持朝廷大權。
這里我想說說三個人。第一個,就是老頑固王允。王允字子師,出身官宦世家。他十九歲就開始任公職,當時小黃門趙津貪橫放恣,被王允殺了,結果這事被趙津的兄弟惡人先告狀,顛倒黑白捅到了當時的皇帝漢桓帝那,桓帝震怒,結果王允沒事,但他的上司劉卻為此受到牽連死了,為此王允為劉守志三年才出來重新做官。黃巾起義後,王允被任命為豫州刺史,臨危受命的王允大破黃巾,在繳獲的黃巾軍物品中,發現了十常侍張讓與黃巾軍私通的信件,他勇敢揭露了張讓,結果被張讓誣陷下獄,險些死在獄中(你看頑固吧),後幸得何進、楊彪相救,得以復職。董卓死後他頑固性格不改,一意孤行,最終導致了他悲慘的命運。縱觀王允一生,他的確是個為國為民的好官,但他身上的毛病不少,遇事不會轉彎,高傲自大,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壞習氣在他身上體現得淋灕盡致。所以說性格決定命運一點不假!
第二個,我要說的是徐榮。徐榮在《三國演義》里是個不折不扣的三流武將,在演義中被夏侯惇不數合斬于馬下,但在歷史上,應該說徐榮還是數得上號的。我們前面也提到過,孫堅討董卓時唯一吃的敗仗就是敗在徐榮手下。可能有很多人還知道,曹*也曾經敗在徐榮手下。曹洪贈馬的事就是發生在那時。徐榮並不是涼州人,《資治通鑒》說他與公孫度是同鄉,而公孫度是遼東人。在遍布涼州軍官的董卓軍中,可想而知,一個外鄉軍官的日子是不會好過的,我想這就是他後來不跟隨李傕等人而與同是外鄉人的呂布等聯合的原因吧。王允用胡軫、徐榮在迎擊李傕,徐榮他是用對了,但胡軫是什麼人?胡軫當年可是董卓的大督護,是董卓的親信,他會甘于為你王允賣命?于是胡軫率眾降,可憐徐榮身孤力薄,最後戰死了。
第三個,就是易中天教授說的︰「恐怕是三國最聰明的人的賈詡。」易中天教授的觀點我基本同意,單以計謀來說,我認為賈詡確實是三國最聰明的人(雞蛋不要亂飛),閻忠的那句「(賈詡)有良(張良)、平(陳平)之奇。」確實不是胡說的。賈詡當時人稱「毒士」,奇謀百出,算無遺策(你看看他的外號,就知道他的計策有多歹毒,呵呵,所以「三國志11」上他魅力不高了)。這里說的勸李傕等攻長安只是個開始,後來他輔張繡,降曹*,皆有出色表現。曹*在官渡戰袁紹、潼關破西涼馬超、韓遂,也皆有賈詡之謀。赤壁之戰時如果曹*听賈詡的勸阻就不會有赤壁之敗,在曹*立繼承人的問題上,賈詡運用他的智慧暗助了曹丕(比楊修可要高太多了),曹丕稱帝後封其官為太尉、魏壽亭侯。曹丕問應先滅蜀還是吳,賈詡建議應先治理好國家再動武,曹丕不听,果然征吳無功而反。賈詡認為自己非曹*舊臣,卻策謀深長,所以怕曹*猜嫌,于是采取自保策略,閉門自守,不與別人私下交往,他的子女婚嫁也不攀結權貴,後來他得以善終(再看看荀彧是什麼下場),死時七十七歲。
有人可能要問了,既然你把賈詡說得那麼聰明,那為什麼賈詡的名氣卻不大呢?這就要從中國古代的人稱評價制度說起了。秦始皇時用的是法家學說,嚴刑峻法,結果秦朝二世而亡!西漢初年用的是黃老之學,無為而治,結果雖然經濟發展了,但中央的統治削弱了,造成了七國之亂!所以到漢武帝時,運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結合儒、法之說,成就了漢武帝的王霸之業!從這之後,儒家思想統治了中國兩千多年(不過要注意的是這里的「儒家思想」是經過董仲舒改造之後所形成的,結合了儒、法等多家的思想,以儒家為主,所以這個「儒家思想」和孔、孟的思想有很大不同),而儒家思想最注重的是仁德,即所謂的仁德為先(現在是德才兼備)。知道了這些那麼我們就來看看賈詡做的這些事,有哪一件是與仁德沾邊的!助李傕等攻長安,造成長安百姓生靈涂炭;助張繡擋曹*,使曹軍傷亡慘重(曹*還賠了個兒子);勸曹*燒烏巢,袁軍又死傷無數;助曹*破馬、韓,西涼軍死者無數;至于赤壁勸阻、暗助曹丕、勸莫攻吳等也跟仁德沾不上邊,充其量只是為自己考慮而已。在加上《三國志》說他「少時人莫知」(這麼聰明的人「少時人莫知」估計出身也不會太好,應該不是士族)。一個人出身不好,對他的名氣也是有很大影響的!
前些年,我記得網上熱議,諸葛亮與郭嘉誰計謀高,對此我不好過多評論(怕雞蛋),但我知道史書上很多人都提到「諸葛亮善治國」,但幾乎沒人說「諸葛善謀」的,所以諸葛亮的才能應該在內政上。而郭嘉,因為這家伙點背,死的早,所以他的才能沒充分發揮,而有關他的記載也少,所以真不好評論。但按照陳壽《三國志》的排法,應該說陳壽是不太看好郭嘉的。曹*的一等謀士陳壽是放在一個傳中的,那就是「魏書十荀彧荀攸賈詡傳」,你看排名就知道有「王佐之才」之稱的荀彧陳壽認為是曹*的第一等謀士,而賈詡排一等第三。而郭嘉屬于二等謀士,被陳壽放在「魏書十四程郭董劉蔣劉傳」之中,而且排在程昱之後,你就明白陳壽是怎麼看郭嘉的了吧。而近來,隨著《品三國》的熱銷,賈詡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也在提高,人民的眼楮是雪亮的,人民一定會給賈詡一個正確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