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帝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八月,孫權派使者向魏稱臣,奏章言辭謙卑,還將于禁等人送還。朝廷大臣都表示祝賀,唯獨劉曄說︰「孫權無故向我投降,一定是內部發生危機。前不久,他偷襲並殺死了關羽,劉備必然會出動大軍討伐他。孫權外部有強大的敵寇,部屬心情不安,又恐怕我們乘機進攻,所以獻上土地請求投降,一可防止我們進兵,二可借助我們的援助,加強他自己的地位,迷惑他的敵人。如今天下三分,我們佔有全國土地听十分之八,吳和蜀各自僅保有一個州的地域,憑恃險要,依托長江大湖,有急難時互相援救,這樣才對小國有利。我們應大舉進兵,直接渡江襲擊孫權。蜀從外部進攻,我們從內部偷襲,不出十天,吳必亡。吳滅亡,蜀的勢力也就孤單了,即使將吳的一地割讓給蜀,它也不會存在很久,何況蜀只得到吳的邊遠地區,我們卻能得到吳的本土。」文帝說︰「有人投降稱臣,我們卻討伐他,會使天下願意歸附我們的人產生疑心,不如暫且接受吳的歸降,襲擊蜀的後路。」劉曄說;「我們距蜀的路途遠,但靠近吳,蜀知道我們向它進攻,便退軍攻擊吳國,听說我軍伐吳,知道吳必亡,將會很高興地迅速向吳進軍,同我們爭奪、分割吳的疆土,而決不會改變計劃,抑制自己的怒火去救援吳。」文帝不听,接受了吳國的歸降。
于禁的頭發胡須全都白了,面容憔悴,見到文帝,哭泣著下拜叩首。文帝以古代晉國荀林父、秦國孟明視的故事做比喻安慰他,任命他為安遠將軍,要他北到鄴城去拜謁曹*的陵墓高陵。文帝事先派人在陵園的屋子里畫上關羽得勝、龐德發怒、于禁投降的壁畫。于禁看到這些畫,慚愧悔恨,患病而死。
丁巳(十九日),魏文帝派太常邢貞帶策命,封孫權為吳王,為表示尊禮,加賜九錫,劉曄說︰「不可以封孫權。先皇帝征伐天下,已經擁有全國領土的十分之八,威德震動海內,陛下接受漢朝皇帝的禪讓,真正做了皇帝,德行符合天地,聲名遠播四方。孫權雖有雄才大略,只不過是漢朝的票騎將軍、南昌侯而已,官品很低,權勢卑下,其屬民都有畏懼我中原朝廷之心,很難強迫他們合謀共事。我們不得已接受他的歸降,可以晉封他將軍的稱號,封他為十萬戶侯,卻不能一下子封他為王。王和皇帝相比,只相差一級,所使用的禮樂、服飾、車馬的等級也很混亂。孫權僅被封為侯,江南的士人,百姓和他便沒有君臣的名分。如果我們相信他的假投降,就大大晉封他,尊崇他的地位,給他加上王的稱號,使江南人和他確立群、臣關系,這是為猛虎加上雙翼!孫權既然取得子王的地位,迫使蜀軍退走之後,外表上遵守禮節,服從朝廷,使人們都知道這件事;實質上對朝廷無理,以激怒陛下;陛下如果發怒動火,出動大軍征伐他,他就不慌不忙地對他的百姓說︰‘我們委身于中原朝廷,不愛惜珍寶物,按時貢獻禮物,不敢違背臣下對皇帝的禮節;但朝廷卻無緣無故地征討我們,一定要消滅我們的國家,俘虜我們的人民去作他們的奴僕和婢妾。’吳的民眾便不會不相信他的話。相信這種話而感慨、憤怒,君臣上下一心,戰斗力就會增強十倍」文帝仍然不听。曹魏的將領認為吳已經歸附,便放松了對吳軍的守備,只有征南大將軍夏侯尚進一步加強了防務。山陽人曹偉,一向因才智而聞名,知道吳歸附曹魏,便以平民的身份寫信給吳王孫權,要求給他一些財物,用來賄賂京城的官員,文帝知道此事後,下令將曹偉處死。
邢貞抵吳,吳的大臣認為孫權應自稱上將軍、九州伯,而不應接受曹魏的封號。吳王孫權說︰「從古至今,尚未听說過九州伯這一稱號。從前沛公劉邦也接受項羽封給的漢王,這是一時的權宜之計,又有什麼損害!」于是孫權決定接受曹魏的封號。吳王至都城的亭舍等侯邢貞,邢貞進門不下車。張昭對邢貞說︰「沒有不恭敬的禮節,也沒有不被實行的法令。而客下敢于妄自尊大,是不是以為江南人少力弱,邊一寸兵刃都沒有!」邢貞當即迅速下車。中郎將瑯邪人徐盛憤怒地看著其他將領說︰「我們不能拼出性命為國家兼並許都、洛陽,吞並巴、蜀,卻使君王與邢貞結盟,難道不感到羞辱嗎?」說著便淚流滿面。邢貞听到這些話,對隨從說︰「吳國有這樣的將相,不會甘心久居人下的。」
吳王派中大夫南陽人趙咨入朝致謝。文帝問他︰「吳王是什麼樣的君主?」趙咨回答︰「是個聰明、仁厚、智慧、有雄才謀略的君主。」文帝問何以見得,趙咨對他說︰「從平民百姓中選拔魯肅,委以重任,可說是聰;從行伍中提升呂蒙,任為統帥,應該說是明;俘獲于禁而不加害,是他的仁厚;奪取荊州而兵不血刃,是他的智慧;僅佔據荊、揚、交三州之地,卻對天下虎視耽耽,是他的雄才;屈尊而向陛下稱臣,這是他的謀略。」文帝又問︰「吳王很有學問嗎?」趙咨說︰「吳王有戰船萬艘,軍隊百萬,任用賢能,志在治理天下,閑暇時則博覽經典,披閱史籍,吸收書中的精華奇紗這處,而不仿效愚腐書生的作法,只在書中尋章摘句做文章。」文帝問︰「吳可以征服嗎?」趙咨回答說︰「大國有征討小國的軍隊,小國則有充分的防備。」文帝接著問︰「吳把魏看成是禍難嗎?」趙咨對答說︰「吳有大軍百萬,有長江和漢水護城,還有什麼禍難!」文帝問︰「吳像你這樣的人才有幾人?」趙咨回答道︰「特別聰明通達的人,有八、九十位;像我這樣的人,車載斗量,數不勝數。」
文帝派使臣要求吳進貢雀頭香、大貝、明珠、象牙、犀角、玳瑁、孔雀、翡翠、斗鴨、長鳴雞。吳的大臣們說︰「荊、揚二州,按照常規向朝廷納貢魏所要珍玩寶物,不合乎禮制,不應該給他。」吳王說︰「我國正在和西北的蜀相對峙,江南的民眾百姓,都依賴魏的支持保全自己。它所要求的東西,對我們來說如同石塊瓦片,我沒有什麼可吝惜的。況且曹丕仍在守喪期間,卻要求我們奉獻這麼多珍玩寶物,還怎麼能和他談禮議呢?」于是,按照要求如數獻上。
吳王立兒子孫登為太子,為他精心選擇了師、友︰任命南郡太守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綏遠將軍張昭的兒子張休、大理吳郡人顧雍的兒子顧譚、偏將軍廬江人陳武的兒子陳表四人都為中庶子,進宮為孫登講解詩書,出外則教導騎射,這四個人被稱為四友。孫登接待屬下時,只簡略地依照平民之間的交往禮儀。
十二月,魏文帝到東部視察。文帝要封吳王孫權的兒子孫登為萬戶侯,吳王以兒子年幼為由,上書推辭;接著又派西曹掾吳興人沈珩入朝道謝,還獻上了江南的特產。文帝問沈珩︰「吳是否懷疑我們會向東發動進攻?」沈珩回答︰「不懷疑。」問︰「為什麼?」答︰「相信憑借我們以前的盟誓,兩國言歸于好,所以不懷疑;即使魏破壞盟約,我們也早有準備。」又問;「據說吳的太子將要來,這消息是否屬實?」沈珩答道︰「我在吳國,既不上朝,也不參加宴會,還未曾听到這種議論。」文帝認為他答對得體。
吳王和臣下在武昌釣台上飲酒,酩酊大醉,令人把水灑在大臣身上,使他們清醒後繼續再喝,吳王說︰「今日暢飲,不醉倒在釣台上,我們不停杯!」張昭板著面孔、一言不發地出去,坐在車子里。吳王派人將張昭叫回來,對他說︰「大家不過是共享歡樂,您為什麼發怒?」張昭回答說︰「以前商紂王作糟丘和酒池,通宵飲酒,當時也以為很快樂,沒想過有什麼不好。」吳王深感慚愧,一言不發,停止了酒宴。
一次,吳王和大臣飲酒,親自起身行酒勸飲,虞翻裝醉倒地,吳王過去後,他又坐了起來。吳王大怒,手握寶劍要刺虞翻,在座的臣僚無不大驚失色。只有大司農劉基上前抱住吳五,勸諫說︰「大王在酒過三杯之後,要親手殺死賢能之士,即使虞翻有罪,天下又有誰知道?況且大王因為能夠招賢容眾,才使四海之內的人仰慕;如今卻一朝之間毀掉自己的聲譽,可以嗎?」吳王說︰「曹*尚且殺子孔融,我殺個虞翻又算得了什麼!」劉基說︰「曹*輕率地殺害士人,因而受到天下人的譴責。大王推行德行禮義,要和堯、舜比高下,怎麼能夠把自己和曹*相提論呢?」虞翻這才免去了一場災禍。吳王也因此向手下人命令︰「從今後,凡我在酒後下令殺人,都不得執行」。劉基是劉繇的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