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說三國 第六十九章 蜀漢和好

作者 ︰ 時間的齒輪

魏文帝黃初四年(癸卯,公元223年)六月,甲戌(十七日),任城威王曹彰去世。

甲申(二十七日),魏壽肅侯賈詡去世。

吳將賀齊襲擊蘄春,俘虜太守晉宗,然後退兵。

以前,益州郡的地方土豪雍殺死太守正昂,通過吳交趾太守土燮向吳請求歸附,又把益州郡的新任太守、成都人張裔抓起來獻給吳,吳任命雍為永昌太守。永昌郡功曹呂凱、府丞王伉率後封鎖邊界,堅守城池。雍不能進城,派同郡人孟獲惑和煽動各地的夷族紛紛跟著叛亂。柯太守朱褒、越的夷族酋長高定。都起兵響應雍。諸葛亮因為剛剛遇上國葬,對叛眾只是撫慰,沒有派兵征討;一心發展農業,種植糧食,堅守關隘,使百姓休養生息,等人民生活安定,糧食充足以後,才使用民力。

秋季,八月,丁卯(十一日),任命廷尉鐘繇為太尉,治書執法高柔代理廷尉。當時三公沒有具體事務,又很少參預朝廷的政治決策,高柔向文帝上書說︰「三公輔佐大臣,都是國家的棟梁,為百姓所矚目。現在雖設置三公的職位,卻不使他們參預朝政,他們只好各自休養,安度晚年,很少提出建議,這實在不是朝廷尊崇和使用大臣、要他們獻計獻策的本意。在古代,刑罰和政令有疑沖時,都與三公和大臣在槐樹、棘木之下商議。從今以後,朝廷在政治措施上有疑問,以及關系到刑獄的大事,應該多詢問三公的意見。三公在每月初一、十五上朝的時候,還要特別請他們分析講解政策得失,以求盡量了解事實,這樣既可以啟發您的思路,彌補考虛不周之處,還能使您的威德更加發揚光大。」文帝很贊賞地采納了這一建議。

辛未(十五日),文帝到滎陽打獵,順便巡視東部。九月甲辰(十九日),前往許昌。

漢尚書、義陽人鄧芝對諸葛亮說︰「如今皇上年幼弱小,剛剛即位,應派重要使臣到吳再次申明和好的願望。」諸葛亮說︰「我對事事已考慮很久了,只是一直沒有合適的人選,現在找到了。」鄧芝問︰「這人是誰?」諸葛亮說︰「就是使君你啊。」于是派鄧芝以中郎將的身份與吳重建友好關系。冬季,十月,鄧芝到達吳。當時吳王尚未和魏斷絕關系,所以猶豫不決,沒有立即接見鄧芝。鄧芝便自己上表請求接見,上表說︰「臣下這次來,也是為吳著想,不僅僅只為蜀的利益。」吳五這才接見了他,說;「孤確實願意與蜀和好,可是恐怕蜀國君主幼弱,疆域狹窄,勢力不強,給魏以可乘之機,你們無法保全自己。」鄧芝對他說︰「吳、蜀兩國,佔有四個州的地域。大王您是當世的英雄,諸葛亮也是一代人杰。蜀國地勢險要,防守堅固,吳國有長江等三條大江的阻隔。兩國的優勢加在一起,再聯合起來像唇齒一樣相輔相依,進可兼並天下,退可與魏鼎足而立,這是很自然的道理。假如大王歸附于魏,魏一定會進一步提出無理要求,上*您朝拜,下求太子作人質,如果不服從,便以討伐叛逆為借口,發動進攻,蜀則順流東下,趁機分取利益,到那時,江南之地可就不再為大王您所有了。」吳王沉默了很久,說︰「你說得很對」。于是和魏斷絕關系,專與蜀漢和好。

同年,蜀漢後主立妃子張氏為皇後。

自漢獻帝初平年以來,教育制度廢弛。夏季,四月,開始建立太學,設博士的職務,依照漢朝制度,采取以《五經》考試的辦法。

吳王派輔議中郎將吳郡人張溫到蜀漢聘問,從此以後,吳、蜀兩國使者和書信往來不斷。有事需要互通消息,吳王常令陸遜告訴諸葛亮;還專刻一枚自己的印章放在陸遜那里,吳王給蜀漢後主或諸葛亮寫信,常先給陸遜看過,言辭輕重、處事可否,有不當之處,即令陸遜改正,再用印封好發出。

蜀漢再次派鄧芝到吳拜會,吳王對他說︰「如果天下太平,由兩國君主分而治之,不也是很好嗎?」鄧芝回答說︰「天上沒有兩個太陽,地上也不能並存兩個皇帝。在兼並魏之後,假如大王未能深刻領會上天的意旨,兩國國君各自發揚德行,兩國的臣子為各自的君王盡忠,將出擂起戰鼓,那時戰爭才剛剛開始。」吳王大笑說︰「你的誠實竟到了這個地步嗎!」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正說三國最新章節 | 正說三國全文閱讀 | 正說三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