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說三國 第七十章 鮮卑作亂

作者 ︰ 時間的齒輪

魏文帝黃初五年(癸卯,公元224年)春季,二月,魏文帝從許昌返回洛陽。

秋季,七月,文帝東部巡視,前往許昌。文帝欲圖大舉攻吳,侍中辛毗勸諫說︰「現在國家初步安定,土地雖然廣闊,人口卻很稀少,在這時動用百姓的力量,臣下實在看不出有什麼好處。武皇帝多次出動精銳,只能到達長江邊便要退兵。現在,我們的軍隊在數量和實力上並不比從前強大,卻要再次前去報仇,這不是件容易的事。目前我們應采取的策略,莫過于休養民力,開墾田地,十年之後,再用兵打仗,就能夠一舉成功了。」文帝說︰「依你的意思,是要把孫權這個後患留給子孫了。」辛毗回答說︰「從前周文王所以把商紂王留給武王去消滅,是因為他知道時機尚未成熟。」文帝不听勸諫,留下尚書僕射司馬懿鎮守許昌。八月,親自乘龍舟指揮水軍,沿著蔡河、潁水進入淮河,到達壽春。九月,抵達廣陵。

吳安東將軍徐盛建議,在豎立的木樁上包起葦席,做成假城池和望樓,分布在石頭城至江乘一線,聯綿相接,長達數百里,一夜之間全部建成,又在長江上布下許多艦船,往返巡航。

當時長江水位迅猛上漲,文帝臨江而望,嘆息說︰「盡管魏有鐵騎成千上萬,卻毫無用武之地,看來無法取勝了!」文帝乘坐的龍舟,在狂風大浪中上下顛簸,幾乎被巨浪掀翻。文帝問群臣︰「孫權會親自前來嗎?」大臣們都說︰「陛下親率大軍攻吳,孫權恐懼,一定要調動全國的力量來應付,但他又不敢把大批軍隊交給臣下指揮,肯定會親自前來。」劉曄卻說︰「孫權一定認為陛下打算以親征將他引出來,而另派將領渡江跨湖,所以他肯定部署軍隊等待進攻,既不會親自前來,他的軍隊也不會退走。」文帝大駕在江邊停留很多天,吳王卻仍然沒有來,于是下令撤軍。當時,曹休上書,說吳投降的人供稱︰「孫權已經在濡須口。」中領軍衛臻說︰「孫權只依恃長江天險,而不敢與我軍在軍事上抗衡,這一定是掩飾畏懼心理而制造的假話。」再去拷打審問投降的人,果然是吳守將散布的謊言。

吳國張溫年輕時,以聰明才智享有盛名,顧雍認為當時無人能與他相比,諸亮也很推重他。張溫推薦同郡人暨艷作吳的選部尚書。暨艷喜歡議論朝政,彈劾朝廷百官,對五官、左右三署郎官,審查尤其嚴格,幾乎都被降職,甚至被降數級,能夠保住原來官位的,十個人中也沒有一個;那些為官貪婪鄙下,沒有志向和節*的人,都被他發落成為軍吏,安插在軍隊的各營各府。他還經常揭發別人的隱私,加以夸大張揚,以證明他處罰得當。同郡人陸遜、陸瑁寫信給暨艷說︰「聖賢的人贊揚善行,而體諒別人的愚昧;忘記別人的過錯,而記住人家的功勞,以形成美好的風化。如今大王的偉業剛剛開始,將要統一全國,現在正是如同漢高祖不求全責備,廣泛招攬人才的時代。如果一定要在善惡好壞之間劃出一條清楚的界限,重視像過去許劭所作的人物口評,固然可以改變風俗,申明教化,然而恐怕目前很難推行。應該遠學孔子的泛愛親仁,近效郭泰的寬厚容人,這才有益于正道常理。」朱據也對暨艷說︰「天下尚未平定,如果只舉薦那些完全清白的人,而容不得一絲缺點,恰恰破壞了勸導作用;如果一下子都被免職,恐怕會帶來禍患。」暨艷不听。于是怨恨之聲遍布于路途,人們都爭著告發暨艷和選曹郎徐彪專憑私人感情任用官吏,愛憎不以公理作標準;暨艷和徐彪都被治罪自殺了。張溫和暨艷、徐彪素來意見一致,也被牽連治罪,逐回本郡的官府做雜役,後來死在家中。當當,在張溫得勢的時候,余姚人虞俊嘆息說︰「張溫才能有余而明智不足,華而不實,人們的怨忿將會聚集在他身上,有敗家之禍,我已經看見先兆了。」不久,張溫果然被治罪逐回。

冬季,十月,魏文帝回到許昌。

鮮卑族酋長軻比能誘殺另一酋長步度根的兄長扶羅韓,因此步度根十分怨恨軻比能,二人率部互相攻擊。步度根的部眾弱于軻比能,遂率領其部一萬余戶退保太原、雁門。當年,步度根入朝進貢。軻比能的部落從此強盛起來,攻擊東部酋長素利。護烏丸校尉田豫,乘軻比能後方空虛,從背後發起攻擊;軻比能另派將領瑣奴對抗田豫,被擊敗。從此以後,軻比能更懷二心,經常進入邊塞搶掠,幽、並二州深受其害。

魏文帝黃初六年(癸卯,公元225年)季,二月,文帝下詔,以陳群為鎮軍大將軍,隨御駕出征,負責督察各路軍隊,總領隨駕尚書台事務;以司馬懿為撫軍大將軍,留守許昌,負責處理留守尚書台公文。三月,文帝前往召陵,開通討虜渠;乙巳(二十八日),回到許昌。

並州刺史梁習討伐軻比能,大獲全勝。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正說三國最新章節 | 正說三國全文閱讀 | 正說三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