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說三國 第七十一章 魏吳再戰

作者 ︰ 時間的齒輪

魏文帝黃初六年(癸卯,公元225年)辛未(疑誤),魏文帝將率水軍大舉攻吳,召集群臣討論。宮正鮑勛勸諫說︰「朝廷屢次出動大軍征討,之所以沒有取得成果,是因為吳、蜀兩國唇齒相依,憑借地勢險要和長江的阻隔,有難以攻克的優越條件。去年親征,龍船被波濤漂蕩在長江南岸遇阻,陛陷危境,大臣們心驚膽破,那時朝廷幾乎被傾覆,應作為後世百代的警戒。如今又勞師動眾,遠途征討,每天的經費需要用千金,國家的錢財都白白耗費掉了,而狡猾的敵人仍在那里耀武揚威,我認為再不可以這樣了。」文帝听到鮑勛這番議論,大為憤怒,將鮑勛降職為治書執法。鮑勛是鮑信的兒子。夏季,五月,戊申(初二),文帝前往譙郡。

吳丞相北海人孫劭去世。當初,吳國要設置丞相一職,大家首推昭。吳王說︰「如今是多事之秋,職位越高,責任愈重,這一職務對張昭來說,並非優待。」孫劭去世,文武官員再次推舉張昭,吳王又說︰「孤豈不敬愛張子布?丞相負責的政務煩多,而張昭性情剛烈,我若不听從他,他就會不滿和怨忿,這對他並沒有什麼好處。」六月,任太顧雍為丞相,平尚書事。顧雍為人沉默寡言,舉止穩妥,吳王曾贊嘆說︰「顧君不說話則已,話即能抓住要害。」每次設筵飲酒作樂,大臣們都恐怕酒後失態,被在場的顧雍到,所以不敢放開酒量。吳王也說︰「顧公在座,使人不樂。」可見大臣和吳王多麼忌憚他。顧雍剛兼任尚書令的時候,被封變陽遂鄉侯;拜過爵位後,回到官邸,家人仍不知道他已被封侯,後來听說,都很吃驚。及至受任為丞相,他選用文官武將,都各按才能加以任用,而不夾雜自己的好惡。常常私下到民間訪查政治得失,每當有好的建議,都秘密上報,如被采納,將功勞歸于主上;如不被采納,則始終不泄露出去;吳王為此很看重他。然而他在朝廷發表意見時,言辭雖然和順,卻能將正確意見堅持到底;對于政治得失,若非親眼所見,決不妄加評論。吳王有事情,常令中書郎到顧雍那里咨詢訪問。如果顧雍同意,覺得此事可以施行,便與中書郎反復討論研究,並為他預備酒飯;如果不同意,顧雍便表情嚴肅,默然無語,什麼都不預備。中書郎回去將情況報告吳王,吳王說︰「顧公高興,說明此事應該辦;他不發表意見,表明辦法還不穩妥,孤應當反復考慮。」駐守長江岸邊的將領,都想建功立業,報效國家,很多人上書,認為時機有利,應發兵襲擊魏軍。吳王為此事詢訪顧雍,顧雍說︰「我听說貪圖小利為兵家所戒,他們的這些條陳,是要為自己邀取功名,而不是為國家著想。陛下應加制止,如果不能揚我威武,重創敵人,就不應听從。」吳王采納了顧雍的意見。

利成郡士兵蔡方等人造反,殺太守徐質,推舉同郡人唐咨作首領。文帝命令屯騎校尉任福等討平叛亂。唐咨從海路逃到吳國,被吳國任命為將軍。

秋季,七月,魏文帝立皇子曹鑒為東陽武王。

八月,魏文帝命令水軍從譙沿渦水進入淮河。尚書蔣濟上表說水路很難通行,文帝不听。冬季,十月,前往廣陵故城,在長江岸邊檢閱軍隊,魏軍將士十余萬,旌旗飄蕩數百里,大有跨過長江的意圖。吳布置軍隊嚴陣以待。當時天氣寒冷,江邊結冰,戰船無法入江。文帝眼望長江的洶涌波濤,嘆息說︰「哎!這是上天注定要分割大江南北啊!」于是下令撤軍。孫韶派部將高壽等率敢死隊五百人,從小路夜襲文帝,文帝大驚。高壽等繳獲了文帝的副車、羽蓋而回。當時,魏軍戰船數千艘因阻滯無法撤退,有人建議留下軍隊就地屯田,蔣濟認為︰「此地東近高郵湖,北濱準河,在水在的時候,很容易被吳軍抄掠,不能在這里屯田。」文帝采納了蔣濟的意見,車駕和軍隊當即開拔。撤至精湖,水路幾乎沒有了,文帝將船只都留給了蔣濟。戰船前後相連數百里,蔣濟令人挖開四五條水道,將船全部集中在一起;並提前堆好土壩,截斷湖水,把後面的船都拖入,再掘開水壩,船只全部隨水涌入淮河,這樣,魏軍的艦船才得以返回。

十一月,東武陽王曹鑒去世。

十二月,吳番陽賊人彭綺攻陷郡縣城池,有部眾數萬人。

魏文帝黃初七年(癸卯,公元226年)春季,正月,壬子(初十),魏文帝返回洛陽,對蔣濟說︰「對事情不能不弄清楚。我先前決定將一半船只毀在山陽湖中,幸虧你設法將船只解救,雖然在我後面,卻幾乎與我同時到達譙郡。還有你每次提的建議,都很合我的心意。今後征討孫權的計劃,要認真研究討論。」

吳將陸遜因為所在地區糧谷匱乏,上表請求命令各位將領廣開田地,增加糧食產量。吳王回復說︰「你的建議很好。讓我父子親自下田,以八頭牛犁地,四張犁耕作,雖然不及古代的帝王,也是想和大家一起勞作。」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正說三國最新章節 | 正說三國全文閱讀 | 正說三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