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說三國 第八十三章 曹植上書

作者 ︰ 時間的齒輪

魏明帝太和五年(戊申,公元231年),黃初以來,對諸侯王的法制禁令為嚴厲,以至于姻戚之間都不敢互相往來問侯。東阿王曹植上書說︰「堯教化天下,先從親族開始再推及到疏遠的人,從近支推及到遠支。周文王以禮法對待其妻,推及兄弟,用此來治理國家。陛下具有唐堯一樣神明完美的德行,推行文王謙謹恭敬的仁愛之心,恩惠遍沾後宮,恩寵顯于九族,諸王百官輪流入值,國家的務不會在朝堂廢棄,個人的感情也能在私下展布,姻親之間的交往可以通達,喜慶哀吊的情感能夠表達,真可謂是推己及人、廣施恩德的了。至于為臣我,人際關系完全斷絕,在政治清明時卻受到禁錮,我暗自傷心。不敢奢望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再去修明世事,敘次人倫,更何況近來姻親關系不能交往,兄弟之間背離絕交,吉凶之事不得不到音信,喜慶哀吊之禮完全廢除。恩情如此背離,甚于過路之人,隔如此深遠,超過胡人、越人。現在我因為受到種種制約,永無進朝晉見的希望,至于傾心王室,情繞宮庭,只有神明才知道。可是天意如此,有什麼可說的呢!但是想到各位新王時常懷有兄弟手足這情,願陛下能沛然開恩賜下詔書,使各封國互相祝賀通問,四時之節,得以來京展拜,以敘骨肉歡聚的情誼,成全兄弟友好的義理。妃妾的母家,饋贈脂粉,一年可以兩次往來問候,使親王在禮義上與其他皇親外戚比齊,在待遇上和文武百官同等。如果這樣,那麼古人所贊嘆、《詩經》所歌詠的就再現于當今聖世了!我私下反省自己,連錐刀的用處都沒有;但看到陛下所提拔任用的人,如果把我當作皇室之外的人,私下度量,也不比在朝人士差。如能允許我月兌下藩王所戴遠游冠,戴上大臣的武弁帽,解下藩王的紅繡帶,佩上大臣的青繡帶,得到一個駙馬都尉、奉車都尉之類的名號,把宅第安在京師,手執馬鞭,帽邊插筆,天子出游時隨從前後,天子返宮後待命殿前,聖上垂問,承應回答,拾遺補闕,侍奉左右,這就是我亦誠之心的最大願望,夢以求的理想。我追慕《鹿鳴》所描述君臣之的情景,經常吟詠《常棣》‘兄弟不是外人’的告誡,近思《伐木》求友的意義,最終感懷《蓼莪》父母之恩難以報答的悲哀,每逢四時節令,離群獨處,左右只有奴僕,面前只有妻子兒女,高談闊論沒有人听,精闢見解不能發揮,未嘗不是听到音樂就撫心悲痛,舉起灑懷就長長嘆息。我以犬馬的誠心不能感動人,正如人的真城不能感動天。感動上天而使城牆崩塌、夏日降霜的典故,我當初相信它們,但以我的心相比,這些不過是些虛夸!猶如向日葵傾向太陽,雖然太陽不為之回光,然而傾向之心是真誠的。我暗中自比為向日葵,而能夠降下天地般恩惠,賜給日月星一樣光明的人,其實正是陛下。我听說《文子》一書上說︰‘不要開始有福,不要首先遇禍。’現在互相疏遠隔閡,兄弟一同擔憂,而我獨自首先上奏的原因,實在是不願意在聖明之世仍有人蒙受不到恩澤,想使陛下崇尚唐堯時代親族和睦的美好,發揚文王之世政治清明的德政!」明帝用詔書回答說︰「教化的推行,各有興盛和衰落,不都是開始完善,終局非壞不可,而是時勢迫使它這樣。現今只是讓各封國兄弟之間人情禮儀間化,妃妾母家減省脂粉饋贈,並沒有禁止各封國往來問候的詔命。矯枉過正,下邊的官吏害怕受到譴責,才造成您說的那種狀況。已命令主管官員,照您的意見辦。」

曹植又上書說︰「從前,漢文帝眾代國出發,懷疑朝廷肆生事變,宋昌說︰‘京城內有朱虛侯、東牟侯這些皇親,外有齊、楚、淮南、瑯琊各封國,都是磐石般的皇族,望君王不要懷疑。’我想陛下遠的一定觀覽過周文王依靠虢仲、虢叔兩位弟弟完成王業的記載,近一點還考慮過周成王時召公、畢公輔佐朝政之事,再就是關于宋昌磐石之固的比喻。我听說羊披上虎皮,看見草就高興,看見豺狼就膽戰,是忘記它身上披的虎皮了。而今任用的將領不優良,則與此相似。所以俗話說︰‘怕就怕做事的人不了解所做的事,了解應該怎樣做事的人卻不能夠去做。’古代周成王殺死管叔,流放蔡叔,用周公、召公作為輔佐;叔魚被惡侯所殺,叔向卻助晉國以成霸業;西周三監之亂,我自會引以為戒;二南之輔,不必遠求。皇宗顯貴和封國藩王中,必定有這種人才。能使天下傾耳注目的人,是當權者。所以謀略能夠使人主改變,威望能夠使下面懾服。豪門大族執政,不在于是否皇親國戚,掌握著權柄,雖然疏遠也舉足輕重;勢力衰落,雖是皇親也必定輕微。所以取代齊國的人是田姓家族,而非呂姓家族;瓜分晉國者,是趙姓、魏姓,而不是姬姓,請陛下明察。在吉祥太平時專擅權位,在凶禍來臨時趕快逃避的,都是異姓之臣。希望國家安定,祈求家族高貴,存則共享榮耀,亡時同當災禍,都是皇族之臣。而今反倒疏遠皇族親近異姓,我因不解。我跟陛下齊踏薄冰,同蹈炭火,攀登高山,跨越深漳,寒冷炎熱,燥熱潮濕,無論環境好壞,都在一起,怎麼能離開陛下呢?我內心不勝悲憤苦悶,上書陳情,如有不合聖意之處,請求暫且交給書府收藏,不要毀掉丟棄,我死之後,或許可以引起深思。如果有一絲一毫能合陛下聖意的地方,請在朝廷公開,使博古通今之士糾正我上書中不合大義之處。如能這樣,我的願望就滿足了。」明帝只是以措辭感人的文章作為回答而已。

八月,明帝下詔說︰「先帝頒布詔令,不想讓親王們留在京都的原因,是因為皇帝年幼,母後攝政,防微杜,關系國家盛衰。朕不見各親王已有十二年,悠悠情懷,怎能不思念!現下令所有親王及皇族的公爵侯爵,各派嫡子一人于明年正月來京朝會,但以後如有皇帝年少、母後在宮攝政的情況,自當按先帝的詔令辦。」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正說三國最新章節 | 正說三國全文閱讀 | 正說三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