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說三國 第八十七章 將相俱損

作者 ︰ 時間的齒輪

蜀國降都督張翼執法嚴峻,南方夷人首領劉冑起兵叛亂。丞相諸葛亮命參軍巴西人馬忠接替張翼,調張翼返回。他的部下告訴張翼應即速返歸接受處罰,張翼說︰「不對,我是因為蠻夷叛亂,沒有能力平息,因此被召回。可是,接替我的人還沒有到達,而我正身臨戰場,應當轉運糧食積存谷米,作為消滅叛敵的資本,怎麼可以因罷黜的緣故而使國家的軍務荒廢呢?」于是統籌兼理毫不松懈,馬忠抵達後才出發返回。馬忠利用張翼打下的基礎,擊敗劉冑,並殺了他。

諸葛亮鼓勵發展農業,訓練軍隊,制作木牛、流馬為運載工具,運糧集存在斜谷口,修整斜谷屯積軍糧和物資的倉庫;百姓和士兵得以休息,前後三年,才動用他們。

魏明帝青龍二年(甲寅,公元234年)春季,二月,諸葛亮傾十萬大軍從斜谷出兵攻魏,並派遣使節前往吳國相約同時大舉出兵。

三月,庚寅(初六),山陽公劉協去世,魏明帝身穿素服發喪。(東漢最後的皇帝終于死了,曹魏的滅亡也快了)

夏季,四月,流行瘟疫。

諸葛亮到達縣,大軍駐扎在渭水的南面。司馬懿率領軍隊渡過渭水,背水立營抵御諸葛亮,對將領們說︰「諸葛亮如果從武功出兵,依山而往東,確實可怕;如果向西前往五丈原,將領們就沒事了。」諸葛亮果然駐扎在五丈原。

雍州刺史郭淮對司馬懿說︰「諸葛亮肯定爭奪北原,應當先去佔據它。」議論的人多數都說不必這樣,郭淮說︰「如果諸葛亮跨過渭水登上北原,和北山連兵,斷絕長安通往隴西的道路,使百姓和羌人動蕩不安,這對國家是不利的。」司馬懿便郭淮駐防在北原。營壘還沒有築成,蜀熾大部隊已經到來,郭淮迎戰,擊退了蜀軍。

諸葛亮因為前幾次出兵,都是由于運糧跟不上,使自己的志向不能伸展,就分出部隊實行屯田,作為長期駐軍的基礎,屯田的士兵和渭水之濱居民雜處在一起,而百姓安居樂業,蜀軍並無私弊。

司馬懿同諸葛亮相持了一百多天,諸葛亮多次挑戰,司馬懿就是不出兵。諸葛亮就把婦女使用的頭巾、發飾和衣服送給司馬懿,司馬懿惱羞成怒,上表請求出戰。明帝派遣衛尉辛毗執持符節為軍師來節制司馬懿的行動。護軍姜維對諸葛亮說︰「辛毗持符節來到,賊軍不會再出戰了。」諸葛亮說︰「司馬懿本來就無心作戰,所以一定要請求出戰,是向部眾表示敢于用武而已。將領在軍中,君主的命令可以不接受,如果他能制勝我軍,難道還要遠隔千里而請求作戰嗎?」

諸葛亮派遣使節到司馬懿軍中,司馬懿向使者詢問諸葛亮的睡眠、飲食和辦事多少,不打听軍事情況,使者答道︰「諸葛公早起晚睡,凡是二十杖以上的責罰,都親自披閱;所吃的飯食不到幾升。」司馬懿告訴人說︰「諸葛孔明進食少而事務煩,他還能活多久呢!」

諸葛亮病重,漢後主派遣尚書僕射李福前來問候,同時詢問國家大事。李福來到,諸葛亮談話完畢,辭別而去,幾天之後又回來。諸葛亮說︰「我知道您返回來的意圖,近來雖然整天談話,有些事還沒有交待,又來听取決定了。你所要問的事蔣琬適合。」李福道歉說︰「日前確實不曾詢問,如您面年這後,誰可以擔負重任,所以就又返回。再請問蔣琬之後,誰可承擔重任?」諸葛亮說︰「費可以繼任。「又問費這後怎麼樣?諸亮沒有回答。

這個月,諸葛亮在軍中去世,長史楊儀整頓軍隊而退。百姓跑著去報告司馬懿,司馬懿追趕漢宮。姜維命令楊儀調轉戰旗方向,擂響戰鼓,象是即將對司馬懿進攻。司馬懿收軍後退,不敢向前*進。于是楊儀結陣離去,進入斜谷之後才發喪。百姓為此事編了一句諺語說︰「死諸葛亮嚇走活仲達。」司馬懿听到後笑著說︰「這是我能夠意料諸葛亮活著,不能料想諸葛亮已死的緣故。」司馬懿到諸葛亮駐軍營壘處所察看,感嘆說︰「真是天下的奇才啊!」追到赤岸,沒有追上蜀軍而還。

起初,蜀漢前軍師魏延,勇猛過人,善待士兵。每次跟隨諸葛亮出兵,總是請求帶兵一萬人,和諸葛亮分道行軍隊一樣,諸葛亮制止而不許可。魏延常說諸葛亮膽怯,嘆息抱怨自己的才干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楊儀為人干練機敏,諸葛亮每次兵,楊儀常常規劃調遣部隊,籌辦糧谷,不假思索,即刻便完,軍事節制調度,都依靠楊儀辦理。魏延性格矜持高傲,當時眾將都避而讓之,只有楊儀對他不加忍讓,魏延最為忿恨,如同水火不能相容。諸葛亮深深愛惜二人的才干,不忍心偏廢任何一方。

費出使到吳國,吳王酒醉,問費說︰「楊儀、魏延是像牧童一樣的小人,雖然曾經以雞鳴狗吠的本事有益于時務,但是既已任用他倆,情勢不能輕視。如果一旦諸葛亮不在了,必定發生禍亂,各位糊涂,不知道對此要用心防備,難道這就是所謂謀及子孫嗎?」費答道︰「楊儀、魏延的不和,是起因于私忿,而沒有黥布、韓信的叛逆心意。如今正在掃除強敵,統一華夏,功勞依靠人才來成就,業績需要人才來擴展,如果舍棄他們而不任用,防備他們造成後患,就如同防備發生風波反倒棄舟楫一樣,不是最好的辦法。」

諸葛亮病危的時候,與楊儀和司馬費等安排死後退軍的調度,命令魏延殿後阻擊追敵,姜維作為副將;如果魏延不服從命令,軍隊便自行出發。諸葛亮去世,楊儀秘而不發喪,讓費去魏延處揣度他的意向。魏延說︰「丞相雖然去世,還有我在。相府親信和官屬,便可將遺體送還歸葬,我當親自統率各路大軍攻擊賊軍;怎麼能因一人死去而廢棄天下的大事呢?何況我魏延是何等人,就應當被楊儀約束,作斷後的將軍嗎?」他就私自和費共同作出撤退和留下的安排,讓費親筆寫信連同自己簽名,傳告下面將領。費欺騙魏延說︰「我當為您回去向楊儀解釋,楊儀是個文官,很少經歷軍事,一定不會違抗尊命。」費出來,策馬奔馳而去。魏延旋即後悔,但已追不到費了。

魏延派人窺探到楊儀等人打算按照諸葛亮既定的計劃,各軍營依次帶領部隊撤還。魏延勃然大怒,搶在楊儀沒有發兵之前率領所屬部隊徑先南歸,所過之處燒絕棧道。魏延、楊儀各自上表說對方叛逆,一天之內,羽書一並送到都城。漢後主以此事詢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董允、蔣琬都擔保楊儀而懷疑魏延。楊儀等人命令砍伐山林打通道路,日夜兼程行進,緊隨在魏延之後。魏延先到,佔據南谷口派兵迎擊楊儀等人,楊儀等命將軍何平在前面抵御魏延。何平叱責先登上南谷口的士兵說︰「諸葛公死,尸骨未寒,你們怎如此!」魏延的部眾知道魏延理虧,不願為他賣命,都四散逃走。魏延獨自和他的兒子共幾個人逃奔漢中,楊儀派遣將領馬岱追殺了他們,最終誅滅魏延三族。蔣琬率領宿衛各軍北上趕漢中,走出幾十里,魏延被殺的音訊傳來,于是回軍。開始時,魏延想殺楊儀等人,希望輿論讓自己代替諸葛亮輔政,所以不向魏投降而南還攻擊楊儀,確實沒有叛逆之心。

各路大軍返回成都,大赦天下,賜諸葛亮謚號為忠武侯。當初,諸葛亮曾上表漢王說︰「我在成都有桑樹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家中子弟衣食,自有富裕,我沒有別的收入增加家產。臣死去之日,必不讓家內有多余的絹帛,家外有多余的錢財,而有負陛下。」最後,果如其所言。

丞相長史張裔常稱贊諸葛亮︰「他行賞不遺忘疏遠的人,處罰不寬恕親近的人,封爵不允許無功者取得,刑責不因為是權貴而免除。這就是賢能者和一般人都能夠忘身報國的原因。」

當初,長水校尉廖立,自以為才氣名聲適宜作諸葛亮的副手,常因職位調動頻繁,抱怨誹謗,怏怏不已。諸葛亮罷免廖立為平民,放逐到汶山。到諸葛亮去世,廖立流著淚說︰「我終生要做野人了!」李平听到噩耗,也發病而死。這是由于李平常常希望諸葛亮再次收用自己,得以補過,而料想後來的當權者不能這樣做的緣故。

蜀地民眾請求為諸葛亮建立祭廟,漢王不準。百姓于是隨著歲時節令在路上自己祭祀。步兵校尉習隆等向上建議︰請在靠近諸葛亮墓地的沔陽,建立一個祭廟,斷絕私人祭祀。漢後主同意了。

漢後主任左將軍吳懿為車騎將軍,授予符節,督領漢中,任丞相長史蔣琬為尚書令,總管國事,不久又給蔣琬加官行都護,授予符節,兼益州刺史。當時剛剛失去統帥,遠近都惶惶不安,蔣琬則出類拔萃,處在百官之首,既沒有悲戚的面容,也沒有高興的樣子,神態舉止,如同平日。于是逐漸贏得人心。

吳國听說諸葛亮去世,害怕魏乘機攻取蜀地,增加巴丘守軍一萬人,一是打算用以救援,二是打算待機分割。蜀國听到後,也增加永安的守軍的以防止非常情況發生。漢後主命右中郎將宗預出使吳國,吳王問道︰「吳國與西蜀,尤如一家,可是听說西蜀卻增加了白帝城的守軍,為什麼?」宗預對答說︰「我認為吳國增加巴丘的軍隊,西蜀增加白帝城的守衛,都是符合時勢的必然舉動,都不足以互相詢問。」吳王大笑,稱贊他抗言不屈,言無所隱。對他的禮遇僅次于鄧芝。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正說三國最新章節 | 正說三國全文閱讀 | 正說三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