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帝青龍三年(公元235年)秋季,七月,洛陽崇華殿發生火災,明帝問侍中兼太史令的泰山人高堂隆說︰「這是什麼災禍?在禮儀上有沒有祈福除災的意義嗎?」高堂隆對答說︰「《易傳》說︰‘居上不儉樸,在下不節約,災火燒他的宮室。’還說︰‘君王高築樓台,天火成災。’這是君王一心只致力于修飾宮殿,不了解百姓虧空竭盡,所以上天以旱災回報,火就從高高的宮殿燃起。」明帝用詔書問高堂隆︰「我听說漢武帝的時候柏梁發生火災,反而是用大建宮殿來鎮懾,這又怎麼解釋?」對答說︰「這是夷、越族的巫師所為,不是聖賢的明訓。《五行志》記載︰‘柏梁火災,在這以後有江充巫蠱之事。’正如《五行志》所記,越人巫師誘惑修築建章台,並沒有鎮懾災難的作用,現在應該遣散民役。宮殿的建制,務必從簡節約;清掃火災的地方,不要冒昧地另行施工,那麼瑞草、禾苗一定能在這兒生長起來。如果繼續耗費民力,枯竭民財,不是招致符瑞、安撫遠方之人的做法。」
八月,庚午(二十四日),立皇子曹芳為齊王、曹詢為秦王。明帝沒有兒子,收養曹芳和曹詢為子,皇宮禁地事情極其秘密,無人知曉他倆的來歷。有人說,曹芳是任城王曹楷的兒子。
丁巳(十一日),明帝返回洛陽。
頒詔重新修建崇華殿,改名為九龍殿。開渠引來水流過九龍殿前,用玉石砌成水井,用彩緞包裹井欄,水從玉雕蟾蜍的口中流入,再從玉雕神龍的口中吐出。命博士扶風人馬鈞制作司南車,制作以水為動力旋轉活動的百戲車。
陵霄闕剛剛起架時,有喜鵲在上面築巢,明帝以此事詢問高常隆,高堂隆回答說︰「《詩經》說︰‘鵲築巢,鳩居之’。如今大興宮殿,又新起陵霄闕,並且有喜鵲在上面築巢,這是宮殿沒建成不能在里面居住的象征。上天的旨意好像是說︰‘宮殿未成,就會有外姓人統治支配它。’這就是上天的告誡。天道沒有親疏,只賜福于善良的人。太戊、武丁看見災異征兆後惶悚恐懼,所以上天改降福分。現今如果能夠停止各種勞役,增施德政,那麼三王可以增為四王,五帝可以增為六帝,難道只是商代的帝王可以轉禍為福嗎?」明帝為之動容。
明帝性情嚴厲急躁,對那些監督修建宮殿而沒能如期完工的人,親自召來責問,話還沒出口,已被殺頭。散騎常侍兼秘書監王肅上書說︰「而今宮殿還沒建成,參加勞作的人已有三四萬。九龍殿可以使陛下安居,里面足夠安置六宮人員;只有泰極殿前邊的工程尚大。願陛下指派領取國家糧餉目前又無緊急任務的士兵,挑選身體強壯者一萬人,讓他們一年輪換一次。都知道休息替代有日可待,就都會樂于在工地勞動,雖然辛苦而不再有怨言了。總計一年有三百六十萬工,也不算少。本應當一年完成的,不妨三年完成,遣散其余的民工,使他們都回去務農,這是長遠之計。取信于民,是國家的重要珍寶。以前陛下臨幸洛陽,征發百姓修建營壘,有關部門命令營壘修成就放民工回家;結果營壘建成,又貪圖百姓工力的便宜,不按時放還。有關部門只營求眼前利益,不顧治國大體。我愚昧地認為,從今以後,倘若再使用民工,應該明確宣布期限,使用民工一定遵守時限。如果又有勞役,寧可重新征發,也不要失信。凡陛下臨時施刑的人,都是有罪的官吏、當死的人,可是眾人不知道詳情,說是倉促行事。所以,願陛下交給主管官吏處理。同樣是死,不要讓罪犯的血污染宮廷,還被遠近猜疑。況且人命至重,容易誅殺而難于復生,一旦氣絕,不可能再接續,所以聖對此都很重視。以前漢文帝想要殺死冒犯御駕的人,廷尉張釋之說︰‘正當事情發生時,皇上派人誅殺他就算了,現在既然下交到廷尉,廷尉是天下的天平,不可偏頗。’我認為這是完全失去大義,不是忠臣所該說的話。廷尉也是天子的屬官,都不可以失去公平,而天子反倒可以迷惑錯謬嗎?這是看重自己而輕視帝王,是嚴重不忠的人,不可不明察。」
中山恭王曹袞病重,命令官屬說︰「男人不應死在女人手上,趕快給我在東面營造一座殿堂。」殿堂建成,帶病前去居住。又命令嫡子說︰「你年紀尚小便作了王,只知道歡樂而不知道痛苦,一定會因驕恣奢華而出現過失。兄弟們如有不良行為,你應當前去規勸,規勸不被接受,要流淚勸告,再不改正,就告訴他們的母親,還不改就應當奏報皇上,並辭退封國食邑。與其依仗恩寵招禍,不如貧賤保全性命。這當然是指犯了大罪,如是細小過失,便應當替他掩飾。」冬季,十月,已酉(初三),曹袞去世。
十一月,丁酉(二十二日),明帝前往許昌。
這一年,幽州刺史王雄派遣勇士韓龍刺殺了鮮卑首領軻比能。從此以後,鮮卑部落分崩離析,互相攻擊,強者遠遁,弱者歸順,邊境平安。
張掖柳谷口水滿涌出,露出一塊玉石,帶有圖案,形狀如靈龜,豎立在水面,上有七個石馬及鳳凰、麒麟、白虎、犧牛、璜、八卦、星宿、孛星和彗星的圖形,並有「大討曹」三字。明帝下詔公告天下,認為是祥瑞。任縣縣令于綽帶著詔書及玉石圖案去問巨鹿人張。張秘密地對于綽說︰「神因為知道未來,不追溯往事,吉祥征兆先顯現出,然後接著就有興有廢。如今漢朝滅亡已久,魏已得天下,怎麼還會是興魏的吉祥預兆呢?這塊玉石,是當今之世要有變異而預示將來的符瑞。」
明帝派人去吳國用馬匹換取珍珠、翡翠、玳瑁。吳王說︰「這些東西都是我不用的,而可用來換到馬匹,我為什麼要吝惜呢?」于是,全都給了來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