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垠大道 第八十五篇 參拜峨眉之峨眉派由來

作者 ︰ 古木逢春

ps︰

「太極少俠」參拜峨眉派,是為了極大地提升峨眉武術、內功的水準,峨眉派全體對「太極少俠」抱有殷切的希望。求點擊求打賞求訂閱求月票!

第八十五篇參拜峨眉之峨眉派由來

峨眉派之得名,是以佛教四大名山之峨眉山而起的,它與洪門天地會之「峨眉山」不同,洪門的「峨眉山」是山堂而出于虛構,峨眉派的「峨眉」是地名,是實指。

天下武術出峨眉︰,峨眉派與少林、武當共為中土武功的三大宗,也是一個範圍很廣泛的門派,尤其在西南一帶很有勢力,可說是獨佔鰲頭。

峨眉派之得名,是以佛教四大名山之峨眉山而起的,它與洪門天地會之「峨眉山」不同,洪門的「峨眉山」是山堂而出于虛構,峨眉派的「峨眉」是地名,是實指。

歷史上真實的峨眉派並非像武俠小說所寫的的女派,從明代開始有峨眉派的記載,明代中葉人唐順之的《荊川先生文集》里,有一首《峨眉道人拳歌》︰忽然豎發一頓足,崖石進裂驚沙走。來去星女擲靈梭,夭矯矢魔翻翠袖。自身直指日車停,縮首斜鑽針眼透。百折連腰盡無骨,一撒通身皆是手。余奇未竟己收場,鼻息無聲神氣守。道人變化固不測,跳上蒲團如木偶。真是「靜如處子,動如月兌兔」,倏忽神奇,變化萬方,難怪要引起詩人的極大興奮了。

歷史上的峨眉武術起源于先秦時期;峨眉武術創始人是先秦時期的武師司徒玄空,因其曾模仿峨眉山白猿的形態創造了白猿劍法與白猿通臂拳,又稱白猿公;峨眉派武術成型的時代是南宋,代表人物為峨眉山白雲禪師和白眉道人。

據後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第九」以及樂山、峨眉山地方志記載。先秦時期的司徒玄空。號動靈子,耕食于峨眉山中。他模擬猿猴動作。在狩獵術基礎上創編了一套攻守靈活的「峨眉通臂拳」和「猿公劍法」。因為司徒玄空好著白衣,徒眾們稱之為「白猿祖師」。峨眉派武術可以說是發源于此。

佛教自晉代進入峨眉山。宋朝以後,峨眉山更成為普賢菩薩的道場,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僧人甚多,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僧人日常習武。南宋建炎年間,峨眉山白雲禪師將陰陽虛實和人體盛衰之機理,與武術中的動靜功法相糅雜,相融合,創編出「峨眉氣樁功」,因其類共有十二節。後人稱之為「峨眉十二樁功」。「峨眉十二樁功」一直傳承至今。

峨眉派功法介于少林陽剛與武當陰柔之間,亦柔亦剛,內外相重,長短並用。攻防兼具入拳經上講︰「拳不接手。槍不走圈,劍不行尾,方是峨眉。」「化萬法為一法,以一法破萬法。」總之是以弱勝強,真假虛實並用,站在女子的地位融匯了南拳、少林、武當等眾家之長。

從宗教淵源上看,峨眉亦僧亦道,而以道姑為主。在武俠小說中,金庸《倚天屠龍記》說是郭靖幼女郭襄,因為心中愛慕楊過,而又尊敬楊過與小龍女的愛情,所以雲游天下,借此暢解胸中塊壘。後得機會听覺遠念涌《九陽真經》,創立峨眉派,後來傳至滅絕師太,其弟子紀曉芙、周芷若等,皆為道姑,此外,峨眉派的許多招式,也都具有女性的色彩,如拳法中的一面花、斜插一枝梅、裙里腿、倒踩蓮等,又如劍法中的文姬揮筆、索女撢塵、西子洗面、越女追魂等,簪法中的閉月羞花、沉魚落雁等,都完全是女子的姿態。又如峨眉派的著名兵器峨眉刺,又稱玉女簪,也是由女子發簪變來的。

峨眉派武功有所謂「動功十二樁」—天、地、之、心、龍、鶴、風、雲、大、小、幽、冥;又有所謂「靜功六大專修功」一虎步功、重捶功、縮地功、懸囊功、指穴功、涅磐功;有「三大器械」一劍法、簪法、針法。峨眉派的絕技,不僅包括三十六式天罡指穴法,還有峨眉劍法,其劍歌雲︰玉女素心妙入神,殘虹一式定乾坤,身若驚鴻鶯穿柳,劍似追魂不離人。臨敵只須出半手,縱是越女也失魂。峨眉派的劍法和簪法,姿勢優美而威力十足,也是峨眉的絕技。

峨眉武術岳門傳人、樂山著名武術老人王旭今年已經是八十八歲高齡了。王老先生一九一三年生于樂山,十一歲時便師從清末武術名家武志成學習三星樁、岳拳、七星單刀和峨眉單刀;後又師承王煜、陳德勝等四川武術界前輩。王老先生對古代嘉州武術文化了解甚多。據老先生介紹,古代嘉州武術奇人輩出,中國古代‘導引行氣術‘的鼻祖彭祖即生活在原樂山地區的彭山縣;北宋的文學家蘇軾堅持靜坐養生,著有《養生頌》、《養生論》等傳世之作;南宋峨眉山白雲禪師創立了‘峨眉十二樁法‘,集武、氣、醫為一體,融道家、佛家武功為一脈,創編了‘樁‘與‘技‘、‘穴‘與‘氣‘為一體的峨眉絕技;南宋峨眉山白眉道人模仿猿猴騰躍動作,自創拳法,所著的《峨眉拳術》一書,從理論上對峨眉派武術作了系統的總結。這些形成了峨眉派是以內外兼修為一體的武術體系。到清代時,峨眉派高手輩出名揚天下,與武當、少林呈鼎立之勢。如二峨山豬肝洞的尹道士、蔡道士內力深厚,拳、掌均能擊碎巨石。

一樹開五花,五花八葉扶,皎皎峨眉月,光輝滿江湖。「五花」是從地域角度所分的五大支派︰一、黃陵派,據說從陝西流入;二、點易派,以川東涪陵點易洞而得名;三、青城派。以川東道家勝地青城山得名;四、鐵佛派,川北較為盛行;五、青牛派。以川東豐都青牛山而得名。

一、僧門,據說傳自少林僧人,故名。又稱「申門」。特點是巧、快、靈、動。如猢猻狀。別名「猻門」。

二、岳門、據說由岳飛所傳,特點是矮樁。手法不劃圓不成拳。

三、趙門,據說為趙匡胤所傳,借鑒少林派太詛長拳等拳法,特點是高樁。又因習練紅拳。稱為「紅門」。

四、杜門,以傳說中諸葛亮八陣圖之「杜門」而得名,一說拳法傳于自然門杜觀印。特點是封鎖嚴密,善于防守。

五、洪門,相傳以明太詛洪武年號而得名,習練大、小洪拳,特點是剛勁。

六、化門。又稱「蠶閉門」、「纏閉門」,三十六閉手如春蠶吐絲,綿綿不斷,緊封敵手。使其不能施展。

七、字門,又稱「智門」,因收勢擺成字形而得名,特點是高樁長手,起伏大。

八、會門,又稱」慧門」,以神拳為代表,,講究觀師默像,念咒語,頗為神秘。

峨眉派總的特點,在于亦剛亦柔,如玉樹臨風,是諸家武術中姿態優美的一種。有詩贊峨眉派說︰絕藝驚人俠士風,千年擊技古今同。堪開玄理樹新幟,悟透禪機棄舊功。假身玉女虛是實,真諦峨眉有非空。諸家應復昔時而,妙處良然在個中。雖非「天下第一」,亦不妨自成一格吧。

峨眉山最早為我國道教布道名山,比佛教來到峨眉山修行約早一千三百年時間。我國史書《山海經西山經》、《五符經》、《魏書釋老志》、《漢書地理志》、《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列傳第九》、《天尊老君名號歷劫經略》、《雲笈七簽》、《峨眉山志》、《明峨眉道人拳歌》、《中國武術史》、《四川武術大全》、《樂山志》等書均有詳細記載。自東周顯王22年,峨眉山隱士和後來的道家信徒合成,正式在峨眉山形成第一大流派「道家經學學派」,其方術和神仙思想也在全國形成核心地位。史載開創人為天師張陵,稱號為「正一盟威之道」,老子為道教教主也就是在這一時期提出的。著名的道家經書《五符經》、《三皇經》、《九仙經》、《飛弦羽經》等經書隨之在峨眉山誕生。而同一時期誕生的另一武學流派「峨眉通臂拳」也由武術道人司徒玄空創立,並漸漸壯大。

道家經學學派的形成和發展,影響了相當一批授眾,張陵死後,其子張衡,孫張魯在原學派基礎上創立史上最大規模的道教流派「五斗米道」,本派弟子多至數萬戶。到了漢靈帝熹平、光和年間,五斗米道在巴蜀地區廣泛傳播開來,峨眉山便在此期間成為仙道界最為核心的地方,該教義後改為我國正宗道教名稱「天師道」。其流派經典《丹經》一書和《想爾注》一書也在張魯時期全面修整完成。

公元四百七十七年南朝順帝時期,據《義傳》和《劍道》載,峨眉山道教歷經本教爭權奪利,發生三次較大規模的教派沖突。為保一方安定,于公元四百八十四年由太藥道長創立三門劍術,合稱為「峨眉劍仙派」。峨眉劍仙派醉心于劍術、氣功、養生三大方向,與峨眉通臂拳重于防身不同。與此同時,另一劍術門派越女劍法術也漸漸形成一個峨眉山道家防御性武術集體。

隋開皇楊堅年間,藥王孫思邈到峨眉山習煉藥膳,著書《千金要方》。修道人與孫思邈一同常年研習百藥,以茗載道,形成我國較早的一種茶藥人群組織,這便峨眉道家茶學學派的起始。

據《五燈會元》載,自唐朝文宗時期起,我國佛教南宗大系臨濟宗門派,曹洞宗門派相繼登陸峨眉山,大興佛教思想,道家學派隨之衰弱。佛教為世界最大的拿來主義宗派,凡是優秀的,符合佛教事業發展的。都一一收入教義全書。原峨眉山道家思想和創立的各大流派幾乎六成左右被佛教臨濟宗門派收入其中。公元八百三十五間,峨眉山佛教臨濟宗門人靈龕和尚等人將臨濟氣功、峨眉通臂拳術、峨眉劍仙術三合一,創建了我國最完整的「峨眉派武術」宗源。公元八百四十五年由昌福達院禪師將原峨眉山道家藥茶概念、道家養生經法和佛教禪悟思想融合,創立《峨眉茶道宗法清律》。形成最早期的峨眉派茶道宗源。

至此。峨眉山修身和修心的文武兩派于唐王朝時期起,正式支撐起了峨眉山道教和佛教兩大教義的平衡點。並發展至今。另外,目前關于峨眉山最為權威的地方志《峨眉山志》還對峨眉山歷代重要人物作過較為全面的描述,如趙公明、三霄娘娘、白蓮仙姑、東岳大帝等,雖然說過于神化了。但因這些人在峨眉山所創的一些門派或取的地名,至今還能一一見證。

唯一遺憾的是,今天的峨眉派武術,沒能在峨眉山設立起宗源觀瞻之地。峨眉派武術已分解成了四支不同的支系門派,他們分別在峨眉山市、樂山市、成都市和夾江縣各自營生。就在同一時間,分別在峨眉山市、樂山市、成都市和夾江縣峨眉派武術分支,接到了當今鼎鼎大名的「太極少俠」。將前往拜訪惡搞峨眉派的電子拜牒,希望定下時間準時在峨眉山金頂相見,四個分支經過商議後,一致回函均表示準時到會。都希望能夠得到「太極少俠」的指點。

按照約定時間,「太極少俠」古小龍準時來到峨眉山金頂。因峨眉山山勢逶迤,」如螓首峨眉,細而長,美而艷」而名。是中國四大佛教聖地之一,是普賢菩薩的道場。始建于東漢的華藏寺位于海拔三千零七十九米的峨眉山金頂。

金頂最高處,有一稀有珍品,稱作「金頂銅殿」,為明萬歷三十年妙峰禪師請西蜀藩王潞安捐造的。殿高八米,寬四點八米,深四點三米,上為重檐雕甍,環以繡棕鎖窗,通體皆用銅件焊成。屋頂檐瓦餾金,在陽光映照之下,金光閃閃,迢耀百里,固名金頂。銅殿內置普賢騎象銅像,高五米多,兩旁陳列二十四尊銅佛,現規模僅次于萬年寺。門枋陰刻「雲棧劍閣」和「峨眉山道全圖」,四周銅壁上刻有經文和佛像萬尊。在銅殿外還樹有銅塔和銅碑。有趣的是,一般寺廟的大門都是朝南的,唯獨峨眉山的都朝東,金頂的銅殿,卻又例外的朝西,這也可算是峨眉山的獨特之處了。據說從前**來的信徒只禮拜金頂,因為釋迦牟尼的故鄉在西域。該殿不幸在清代燒毀。

金頂最早的建築傳為東漢時的普光殿,唐、宋時改為光相寺,明洪武時寶曇和尚重修,為鐵瓦殿。錫瓦、銅瓦兩殿為明時別傳和尚創建。金頂金殿為明萬歷年間妙峰禪師創建的銅殿,萬歷皇帝朱栩鉤題名「永明華藏寺」。金頂的得名,即來源于「金殿」。據有關資料記載,金殿高二丈四尺五寸,廣一丈三尺五寸,深一丈三尺五寸,瓦柱門窗四壁全為摻金的青銅鑄造,中供普賢菩薩像,旁列萬尊小佛,門壁上雕刻全蜀山川道路圖,工藝精湛,嘆為觀止。當早晨朝陽照射山頂時,金殿迎著陽光閃爍,耀眼奪目,十分壯觀,故人們稱之為「金頂」。可惜在清代道光年間,由于一次大火,燒坍了金殿,留存下來的只有一通銅碑,一面是王硫宗撰並集王羲之字的《大峨山永明華藏寺新建銅殿記》,一面是傅光宅撰並集褚遂良字的《峨眉山普賢金殿記》,現存華藏寺中,另有幾扇原金殿窗門也存在華藏寺。從這幾件遺物中,我們可以想見當年金殿是何等的輝煌壯觀。

金頂過去有大小寺廟及寮舍等共計五百四十八間,可容千人同時進食,是全山最宏大的一處建築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曾撥款維修。十年動亂卻又使其遭受了嚴重破壞。更為嚴重的是佔用金頂的有關單位把木質結構的廟宇當作柴油發電機房,一九七二年四月八日引起火災,無情的大火將金頂、華藏寺全部燒毀。大火燒毀銅門二扇、銅壁七面、銅碑一座、銅塔二座、銅爐、銅瓶、銅鏡難以其數;燒毀象牙佛、錫蓮燈、饋砂佛經書、古代名人字畫等八千九百七十二件;永德和尚也被火燒死。

特別是《北隆藏經》在全國只有兩部,而金頂廟里珍藏的這一部是最齊全的,共七千六百本,被大火燒為灰燼。事故責任者受到法律的制裁。大火發生後。各級政府十分重視金頂華藏寺的重建,周恩來總理生前曾多次過問此事。從一九八六年起四川省人民政府撥專款三百五十萬元進行重修。同年八月破土動工,經過四年的緊張施工,于一九**年建成。移交峨眉山佛教協會管理。新建的金頂華藏寺建築面積為一千六百九十多平方米。整個建築由高、中、低三重連接組建,分金殿、大雄寶殿、彌勒殿、祖堂、方丈室、禪堂和寮房等。布局合理。錯落有致,紅牆黃瓦,白玉欄桿,大理石地面。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格局。正門華藏寺匾額為趙樸初會長手書。一九九零年九月十一日,雲集海內外二百余名高僧大德和千余名各界人士隆重舉行了落成典禮暨開光法會。新建的華藏寺巍峨雄偉,富麗堂皇,雄峙于海拔三千零七十七米的峨眉山金頂之巔,使峨眉山更添秀色。重修的華藏寺采取了鋼筋混泥土框架結構及石磚混合結構,配備了防火、避雷、蓄水排水設施。

金頂華藏寺位山勢而建,中軸線上由低到高分布著三重殿堂。第一殿是彌勒殿。殿門上懸掛著趙樸初先生題寫的「華藏寺」金匾。兩側是「萬德莊嚴」和「願海莊嚴」橫匾。寺內供奉銅鑄彌勒佛像,通高二點九米,背後是韋馱銅像,通高二點六米。殿內還有三足銅鼎和明萬歷年間銅碑等文物。

彌勒殿兩側是客堂。並有通廊依山連接大雄寶殿,構成一四合天井。天井正中放置著一口銅鼎,高達五米,四周各放一尊鐵鼎,一點六米至一點七米高。

大雄寶殿殿門正中是黑底金字的「大雄寶殿」匾額,兩側有「願王聖地」、「靈山一會」、「銀色世界」、「梵宇重光」等匾,都是一九九零年開光時隆蓮、寬霖、真禪等贈。殿中供奉著銅質金身的三身佛,坐高三米。殿內還有銅磐、銅鐘等法器以及銅鑄像、銅普賢像等佛教文物。

最高層是普賢殿,即金殿、金頂,是峨眉山最高的殿堂。殿門的匾額有「金頂」、「行願無盡」、「普賢願海」、「華藏莊嚴」等,為趙樸初、本換、明腸等題寫。殿門兩側有香港寶蓮寺聖一法師題寫的對聯︰華藏長子,七處九會,輔助毗盧闡大教;金頂真人,四方八面,來朝遍吉出迷津。殿內供奉普賢騎象銅像,普賢端坐在蓮花台上,手執如意,蓮台置象背上,白象腳踏四朵蓮花。整個造像通體銅鑄,通高四點五米。殿內還有銅鼎等物。

登金頂,是所有游人香客游覽峨眉、朝拜普賢的最大願望。在這里,人們不僅可以燒香敬佛,流連于神的世界,還可以領略到大自然的神奇景觀︰日出、雲海、佛光和神燈。

在金頂臥雲底的東面,有一懸空六百多米的斷崖,雄險奇偉,為全山第一巨岩,名舍身崖。又因此處可以看「佛光」、「佛燈」,所以又叫睹光台。每逢天高雲淡,玉宇澄清,站在睹光台上遠眺天下,天蒼蒼,地茫茫,遠近諸峰盡在腳下。在這些山海峰浪之外,一望無際。看東方,峨眉江、青衣江、大渡河和岷江曲折環流,成昆鐵路貫穿南北;望北方,丘陵蜿蜒,直毗成都平原;南顧,大小涼山層巒迭嶂;西盼,青藏高原群峰披雪。江山如畫,大地似錦。更為難得的是,此處還是望日出,觀雲海,賞聖燈,看佛光的絕妙之處。

分別在峨眉山市、樂山市、成都市和夾江縣峨眉派武術分支,這次前來的人數簡直太多,總數已經多達三百多人,據四分支高輩分的大師級講,還有將近**百峨眉弟子想來參加,但由于人數太多被強行勸離,紛紛留在了山下等待消息,要知道「太極少俠」的鼎鼎大名如雷貫耳,已經傳遍了大江南北,傳遍了整個藍色星球,誰都想一睹曠世奇人奇功而為快。

第八十六篇參拜峨眉之峨眉十二樁

「太極少俠」與峨眉派諸位分門領袖見面後,待雙方簡單地寒暄一完後,直截了當的就提出了想先見識一下峨眉十二樁功夫,因為峨眉十二樁是峨眉派內功的代表,也是峨眉武功的基本內功,實際上也是來源于道家的內功。

峨眉十二樁古文秘籍為︰象天則地,圓空法生,大小開合。唯妙于心。釋文為—取法天地之道,以丹道學而論,就是陰陽與周天,但「圓空法生」說的又是佛理。峨眉十二樁的外形動作處處有圓,而用意又要以虛空為宗旨,有圓就有開合,無論大小都有開合。能「圓空」則「法生」,欲圓空則須心先空,排除後天識神之雜念,則先天元神歸位,自然身心圓空。所以說︰心是修煉的本體。「唯妙于心」與「唯識于心」僅一字之差,看來自雲禪師亦通法相宗。動功以圓空為宗,而「唯妙于心」即在于虛心實月復,如陳摶先師雲︰「一片閑心,已被白雲留住。」

如如不動,是真陰陽,寶斯不動,發用乃常。釋文—能將動功練至小動,直至不動,看似沒有了動靜、虛實、陰陽,其實體內的陰陽已經達到了平衡,內氣歸藏于丹田。此時的內氣功夫已經可以用于技擊,所謂「發用乃常」也。太極拳講究︰先求開展,後求緊湊,就是這個道理;只是那個「求」字有些多余,是自然而然的發展階段,求是求不來的。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無垠大道最新章節 | 無垠大道全文閱讀 | 無垠大道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