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教(第一卷) 南宋金元道教

作者 ︰ 卿希泰

!!!書籍打開一個我們不知道的世界五彩繽紛讓我們去坦然面對平凡的生活,是您最好的朋友!!!

南宋以後至明代中葉,道教在封建王朝扶持下仍然繼續發展。但由于出現了南宋偏安,形成與金、元南北對峙的局面,民族矛盾異常尖銳。在這種形勢下,道教內部宗派紛起,互爭領導權,從而形成了與上一階段顯著不同的特點,這是道教史上又一個轉折時期。南宋偏安時期的道教南宋統治者對待道教的態度,和北宋基本一致。由于這時國力羸弱,遞受金人和蒙古人的侵襲,為求消災免難,保國延祚,更寄希望于神靈的護估。故高宗趙構倉皇南渡後,即積極營建宮觀,延攬羽流,並常去宮觀參拜。他在戰敗之余,驚魂未定,即在錢塘修建了顯慶觀以處羽流。紹興十七年(1147)又再度重修,並派專人主管教門公事,復賜緡錢,為之置田產以增齋供之費。建炎元年(1127)五月,在他即位之日,即效法宋真宗下令于江寧府建景靈宮「以奉聖祖及聖祖母」;及定都臨安(今杭州)之後,又于十三年二月,在都城修建景靈宮用以奉安累朝神御。次年在杭州西湖修建延祥觀以奉四朝真君。紹興十六年,高宗下令在全國各地廣建報恩光孝觀,以奉佑陵神御。十七年十月,詔建太一宮于行在。次年,又增建了明離殿。住宮道士每歲給糧五百斛,其後又詔市嘉興田三十頃,以為道糧。二十五年,高宗奉皇太後之命,調動軍隊修復臨安洞霄宮,建昊天殿、鐘樓、經閣;修建三茅觀,並派道士蔡大象專門管理觀事。高宗還常親自召見道流,或賜錢物,或贈封號,或授官爵,或書寫道經以賜。他還任命許多大臣為宮觀使或宮觀提舉。這一作法又為南宋諸帝所承襲。孝宗趙還以自己的模樣作為塑造道教神像的「樣板」。據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志》甲集卷二記載︰「佑聖觀,孝宗舊邸也……淳熙三年(1176)建,以奉佑聖真武靈應真君,十二月落成。或曰真武像,蓋肖上御容也。」據《宋史•孝宗本紀》載︰自佑聖觀落成以後,孝宗幾乎每年都要前往參拜一次。光宗趙惇在位時間很短,他登極之後,即急忙興建玉清昭應宮,規模務求宏大,工藝務求精致。寧宗趙擴對道士張道清、包道成、張成果、王景溫、張可大等均甚寵愛,他還親自為顯慶觀題額,繼孝宗之後進一步掀起對真武的崇拜。嘉定二年(1209),頒布《誥詞》以宣揚其神威,並特封為「北極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福德真君」。在理宗趙昀當政時,蒙古已統一了北方,並向南方步步逼近,南宋王朝處于「疆土日蹙」、「國勢阽危」之中,為了維護趙宋王朝的統治,他在崇尚理學的同時,仿效其前代君主加強崇道措施。其辦法也不外乎為一些神仙人物和道派祖師以及死去的重要道士賜贈封號,對于當時健在的一些道派首領,除賜贈封號外,還委以官職,以示崇敬。如嘉熙三年(1239)召見三十五代天師張大可,命其提舉三山符兼御前諸宮觀教門公事,主領龍翔宮,賜號「觀妙先生」。對茅山道士易如剛特賜「妙寶先生」等等,並不顧民窮財匱,繼續興建和擴建宮觀。理宗對道書《太上感應篇》特別感興趣。紹定六年(1233),在他的授意下,由太乙宮道士胡瑩微負責刊印,理宗親自書寫「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八字列于卷首,並由名儒真德秀代作序和跋,宰相鄭清之作贊文,廣為傳播。後來道教勸善書的興起,當與此直接有關。度宗趙即位之後,趙宋王朝已面臨土崩瓦解之勢。而度宗仍在宮中設內道場,為僧道大發度牒。咸淳六年(1270)八月,蒙古軍攻圍襄樊甚急,宰臣賈似道仍「日坐葛嶺,起樓閣亭榭,作半閒堂,延羽流塑己像其中,取宮人葉氏及倡尼有美色者為妾,日肆yin樂」。1而道士安世通、徐通明、饒松等,則在此危亡關頭挺身而出,以捍衛趙宋王朝為己任,置生死于度外,為之奔走呼號,最後甚至不惜以身殉國。他們斥責當時那些屈膝求榮的「士大夫皆酒缸飯囊,不明大義」。2他們的忠義行為自然不免帶有時代的局限性,但也反映了道教上層化以後與封建統治者的血肉聯系。南宋道教除舊有的龍虎天師、茅山上清、閣皂靈寶等三山符之外,其時自稱獨得異傳而別立宗派者甚多,主要有從天師道衍化而來的神霄派,由上清派衍化而來在民間影響較大的清微派,由天師道衍化而來的天心正法派,從靈寶分化而來的東華派和淨明派。此外,還有白玉蟾所創的所謂金丹南宗者。入元以後,分別與金真道和正一派相合並。金代道派的紛起金人屬女真族,本來居住在長白山和黑龍江流域。以漁獵為生,同時也從事農業。公元1115年,金太祖阿骨打即皇帝位,正式建立起奴隸主的國家,國號大金。緊接著,金太宗完顏晟于天會三年(1125)滅遼,天會五年滅北宋。隨著其統治地區的擴大,由于社會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的差異,不能不發生尖銳的社會矛盾,廣大人民,特別是廣大漢族人民反奴隸制統治的斗爭風起雲涌,面對這種形勢,金統治者一面進行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的改革,一面大力倡導女真族學習漢文化,通用漢語言,允許女真族與漢族通婚,使女真族與漢族在共同的經濟生活的基礎上,加強彼此間的文化交流,促進民族間融合。他們還大力提倡尊孔讀經,興辦學校,以科舉取士,把大批漢族士人吸收到他們的統治集團中去,擔任朝廷的重要官職。但是,也有一些漢族士人既不願在皇朝作官、在政治上與金統治者合作,又不去參加抗金斗爭,而是走上了消極隱遁的道路。在這種背景下,先後于山東、河北一帶由漢族士人所創立的新道派,如蕭抱珍創立的太一道,劉德仁創立的真大道,王重陽創立的全真道等,便相繼產生,並受到了在野漢族士人的擁護和向往而紛紛參加。虞集《道園學古錄》卷五十《真大道教第八代崇玄廣化真人岳公之碑》在談到這一情況時稱︰「昔者金有中原,豪杰奇偉之士,往往不肯嬰世故,蹈亂離,輒草木衣食,或徉狂獨往,各立名號,以自放于山澤之間。當是時,師友道喪,聖賢之學湮泯澌盡,惟是為道家者,多能自異于流俗,而又以去惡復善之說勸諸人,一時州里田野,各以其所近而從之。受其教戒者,風靡水流,散在郡縣,皆能力耕作,治廬舍,聯絡表樹,以相保守,久而未之變也。」王惲《秋澗集》卷五十八《奉聖州永昌觀碑》亦稱︰隱逸清潔之士「翕然從之,實繁有徒。其特達者各潛戶牖,自名其家,耕田鑿井,自食其力,垂慈接物,以期善俗,……敦純樸素,有古逸民之遺風焉。」由此可見,這些新道派既是一種宗教團體,也是一些在野漢族士人相互聯絡的組織,一經建立,便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從而引起金朝統治者的密切關注。金統治者為了爭取在野漢族士人的支持,便千方百計地對這些道派的首要人物進行籠絡,對他們表示親善,並對他們所代表的道派也給予扶植。金熙宗完顏閒于皇統八年(1148)親自召見了太一道祖師蕭抱珍,並為他的道觀賜額。世宗完顏雍即位不久,便于大定(1161∼1189)初,將真大道祖師劉德仁召居京城天長觀。大定九年又為太一道二祖蕭道熙敕立萬壽額碑于他所住的道觀。十四年因天長觀災,命有司修復,並率領太子和百官前往慶賀,作道場三日夜。二十八年,他兩次召見全真道的首領之一王處一,並為他建立修真觀,賜金書篆額及金帛巨萬。同年又多次召見邱處機,問以至道,賜錢十萬,並命塑純陽、重陽、丹陽三師像于其所居之宮庵正位。世宗還曾召見道士郭志空,並為其徒所創庵賜額曰「棲真觀」。章宗完顏璟「尊玄重道」更甚,他與太一道三祖蕭志沖往來甚密。明昌(1190∼1195)間,嘗請其醮于太清宮,又在中都為其興建太極宮。他與全真道的交往更多。明昌元年(1190),邱處機東歸棲霞,大建琳宮,章宗敕賜其額曰「太虛」。承安二年(1197)七月,召見王處一于便殿,問以養生之道和性命之理,以及治國和邊境之事,對其表示欽佩。次年,王處一乞還侍養其母,章宗賜觀額及「體玄大師」之號,賞賜甚厚。承安二年(1197)冬,又召劉處玄赴闕,敕寓天長觀,問以玄旨,並賜以「靈虛」、「太微」、「龍翔」、「集仙」、「妙應」等五觀額。次年又遣使征之,「以鶴板蒲輪接于紫宸,待如上賓,賜以琳宮,名曰‘修真’,官寮士庶,絡繹相仍,戶外之屨,無時不盈。明年三月,乞還故山,天子不敢臣,額賜靈虛,寵光祖庭」。3他還十分重視道書的收集和整理。即位伊始,即命天長觀提點孫明道主持搜訪天下遺經,編印《大金玄都寶藏》六千四百五十五卷。經過兩宋之際道書遭受毀損之後,這次的搜集整理對道教的繼續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隨著新道派的不斷發展,特別是在下層群眾中的發展,也引起金統治者的猜疑,故章宗曾對這些道派采取過一些限制措施。明昌元年(1190)十一月,「以惑眾亂民,禁罷全真」。次年十月,又「禁以太一混元受私建庵室者」。4元遺山的《紫微觀記》在談到全真道的發展時即指出︰「故惰窳之人,翕然從之,南際淮,北至朔漠,西向秦,東向海,山林城市,廬舍相望,什百為偶,甲乙授受,牢不可破。上之人亦嘗懼其有張角斗米之變,著令以止絕之。」陳垣先生認為,所謂「著令絕之,即指明昌禁令。」可實際上不但「禁」而不止,卻反而更加發展了。正如姚牧庵《重修玉清萬壽宮碑》所說︰「欲錮其說以叛渙其群」,卻「勢如風火,逾撲愈熾」,以至「羽服琳宮,日新月盛乎金之世」。金代道教之興盛,可想而知。衛紹王完顏永濟嗣位以後,金朝統治已處于急轉直下之勢,他在位時間很短,但金代敬道之制猶存。如受到章宗寵遇的道士李大方,到衛紹王執政期間仍然活躍于朝廷。大安(1209∼1211)初被召,賜雲錦衣,佩金符,加號「通玄大師」。宣宗完顏珣即位不久,燕都便告失守。在這岌岌可危的形勢下,他對道教仍十分關心,為一些宮觀賜名,以資保護,對道士仍給以禮遇,向他們賜號封官。但他在征召邱處機、李處靜時,邱、李等人眼見金朝統治大勢已去,均拒不奉召。哀宗完顏守緒在位僅十年,便被元太宗窩闊台所滅(1234),國破身亡。元代的全真道與正一道入元以後,元統治者同樣面臨如何爭取漢族士人支持的問題,故對道教亦同樣表示崇奉。公元1219年,當成吉思汗還在率軍西征時,就迫不及待地遣使臣前去登州宣召當時全真道首領邱處機,邱處機當時已先後拒絕金、宋的邀請,正在山東觀望形勢。接到成吉思汗的召命之後,便不辭「冒雪沖霜」,萬里跋涉,率領弟子赴召。他在見到成吉思汗之後,即積極為其統一天下獻策,從而受到殊寵,為全真道在元代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成吉思汗下詔將他所居之太極宮更名為「長春」,並遣使勞問︰「朕常念神仙(按指邱處機),神仙毋忘朕也。」5元太宗窩闊台在即位之前,便于公元1229年七月在乾樓輦接見了全真道士李志常。同年八月窩闊台即位之後,李志常便一直受其尊寵,屢被征聘,賜號「玄門正派嗣法演教真常真人」,並為他修建終南山祖庭重陽宮以及其他許多宮觀。在憲宗蒙哥執政期間,更加頻繁地召見李志常,令其掌道教事,咨以治國保民之術,前後賞賜甚多,彼此親密無間。而且李志常周圍的其他道士如綦志遠、王志坦、李克柔等,皆受到寵信。由于從成吉思汗以來,全真道一直受到蒙古統治者的重視,到憲宗蒙哥時便已有較大的發展。孟樊鱗在《十方重陽萬壽宮記》中盛稱︰「歷觀前代列闢重道尊教,未有如今日之極;教徒蕃衍,道門增廣,未有如今日之盛。興作之日,四方奔走,而願赴役者從之如雲。」由此可見,在蒙古統一全國之前,全真道的勢力已經相當強盛。真大道教的五祖酈希誠,亦見知于憲宗,被授以「太玄真人」之號,令其領道教事。據《洛京緱山改建先天宮記》記載︰「五祖當教之日,值大元立國之初,……自戊戌(1238)以來,化因以洽,南通河岳,北極燕齊,立觀度人,莫知其數。」表明此時真大道也有很大的發展。在元世祖忽必烈當政期間,對北方新道派繼續予以尊崇。至元六年(12),下詔增封全真道崇奉的神仙人物王玄甫為「東華紫府少陽帝君」,鐘離權、呂洞賓、劉海蟾、王重陽皆賜「真君」之號,王重陽的七大弟子馬鈺、譚處端、劉處玄、邱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均封為「真人」。對其他一些道教徒亦不斷地賜贈封號,如中統二年(1261),詔贈全真道嗣教六祖尹志平為「清和妙道廣化真人」;追贈清貧道人夏志誠為「抱道素德真人」;特贈全真道宗師王棲雲為「惠慈利物至德真人」;玄門掌教大宗師李志常為「真常上德宣教真人」。中統三年,贈玄門掌教真人張志敬為「光先體道誠明真人」,並賜金冠雲羅法服一套,仍命翰林詞臣作《瑞應記》,勒石立碑。至元十年,又召王志坦襲教,加號真人。至元二十二年,賜徐志根為「崇玄誠德洞陽真人」。忽必烈即位之前,便與太一道四祖蕭輔道有交往,即位之後,對五祖李居壽更是尊崇備至,眷顧頻繁。至元元年召赴闕,特賜號「太一演化貞常真人」。至元十一年,為其建太一宮于兩京,命居壽主領祠事。甚至連皇太子是否應參預國政之類的大事,也先征求他的意見然後行事。《秋澗集》卷三十八《清蹕殿記》稱︰「居壽等遭際聖明,顯異家教,其臨幸之榮,又為前代希闊之遇。」對真大道六祖孫德福也異常器重。至元五年,賜號通玄真人,命其統轄諸路真大道。七祖李德和、八祖岳德文,也都受其寵遇。據虞集《岳祖碑》的記載,到岳德文掌教時,「西出關隴至于蜀,東望齊魯至于海濱,南極江淮之表」,皆有奉其教戒者,甚至江南亦有「三千余人,庵觀四百」,說明真大道已傳到全國各地。忽必烈為了消滅南宋,統一全國,至元十一年決定大舉伐宋,並加緊爭取江南道教的支持。至元十二年七月,便遣使去江南搜訪僧、道。次年攻下南宋首都臨安後,即確定江南名山仙跡之宜祠祀者,江西玉隆宮即居其一,淨明道士在此時受到很高的禮遇。此後,又親自召見武當派道士葉雲萊和茅山宗三十八代宗師蔣宗瑛及四十三代宗師許道杞等,委以道職。因龍虎山天師道是江南很有勢力的道派,故天師道特別得其關懷。據《元史•世祖本紀》載︰忽必烈在至元十三年四月,召嗣漢天師張宗演赴闕,特賜玉芙蓉冠、組金無縫服,賜號為「演道靈應沖和真人」,命其領江南諸路道教,仍賜銀印。次年,張宗演還江南,以其弟子張留孫留京師。十五年五月,制授張留孫江南諸路道教都提點,並建漢祖天師正一祠于京城,詔張留孫居之。十六年詔諭張留孫悉主淮東、淮西、荊襄等處道教,從而使天師道的勢力發展到華北和華中廣大地區,成為龍虎宗的一個支派,稱為玄教。此後,又多次召張宗演赴闕。至元二十四年二月,他又遣使持香幣詣龍虎、閣皂、三茅設醮,表示他對三山符派的頂禮。忽必烈不僅對南北新舊道派的首領十分尊重,對其他不甚知名的道教人物也給予禮遇。如中統二年(1261)七月,曾為煉師王道婦築道觀于真定,賜名「玉華」。在位期間,與道教有關的各種醮事活動十分頻繁,建造或培修的宮觀亦甚多。事實表明,忽必烈把成吉思汗所奠定的崇道政策作了全面的發展。成宗鐵穆耳「承天下混一之後」而「善于守成」,繼續奉行忽必烈的崇道政策,對江南天師道特別重視。他即位伊始,便于元貞元年(1295)加封張陵為「三天扶教輔元**師正一靜應顯佑真君」,並賜嗣漢三十七代天師張與棣等十三人玉圭各一,以表示他「不忘祖天師之遺烈」。元貞二年正月,又授張與材為「太素凝神廣道真人」,管領江南諸路道教。大德五年(1301),召見張與材于上都幄殿。八年授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這對江南符各派的融合起了促進作用。成宗對張留孫特別尊寵,大德(1297∼1307)中,加號為「玄教大宗師」,同知集賢院道教事,且追封其三代皆為魏國公,官階品俱第一。大德十一年又授吳全節為玄教嗣師,賜銀印,視二品。成宗在給天師教徒授封賜物的同時,還于大德七年加封真武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又加封許遜為「至道玄應神功妙濟真君」。此外,與道教有關的一些民俗神也受到了他的加封。武宗海山在位時間很短,登極之後立即召見張留孫,升他為大真人,知集賢院,位大學士上,尋又加特進。又賜吳全節七寶金冠,織金文之服,並贈其祖昭文館大學士,封其父司徒、饒國公,母饒國太夫人,名其所居之鄉日榮祿、里曰具慶。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崇尚儒學,對道教亦繼續尊崇。即位之後,特賜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以寶冠及組織文金之服。延皊三年(1310)張與材去世,又授嗣漢三十九代天師張嗣成「太玄輔化體仁應道大真人」號,繼續主領三山符,並掌江南道教事。玄教宗師張留孫加授特進上卿,開府儀同三司,加號「輔成贊化保運玄教大宗師」,刻賜玄教大宗師玉印。英宗碩德八刺在位僅三年余,即為其臣下所弒,元代統治亦到了盛極而衰,急轉直下,難以收拾的地步。對道教仍實行利用與限制相結合的政策。除對嗣漢天師張嗣成繼續加以尊寵之外,至治二年(1322)五月,又以吳全節為玄教大宗師,特進上卿。但在尊寵的同時,也有一定限制。同年十二月,「以掌道教張嗣成、吳全節、蘭道元各三授制命、銀印,敕奪其二。」6特別是對道士中有圖謀不軌或敢于犯上作亂者,如濟南道士李天祥、郃陽道士劉士先、鳳翔道士王道明等,則予以堅決鎮壓。這種利用與限制相結合的政策一直維持到元代滅亡。總之,元代統治者對道教也是十分尊崇的。其所尊崇的重點則前後略有不同。在滅南宋之前,主要是對北方的全真道、真大道教和太一教等道派的大力爭取和利用,尤以爭取利用全真道最為突出。這是由于全真道的影響遠在大道教和太一道之上,特別是在山東地區,成為蒙、金、宋三方爭奪的對象。在滅南宋以後,其重點轉為爭取南宋統治區內最有影響的天師道。這種前後重點的不同,是從建立和鞏固其統治出發的。而道教在元代統治者的崇奉下也獲得很大發展。在元統一全國之後,天師道在北方得到迅速傳播,全真道則在江南有較大發展。其他力量較為薄弱的各派道教則逐漸分別與天師道和全真道相融合,符各派融入天師道之後統稱為正一派,從而形成正一道與全真道兩大派別,在明以後繼續流傳。在南宋與金、元對峙及元統治的歷史背景下,當時文士入道者較多,形成漢族士人與道士的結合,許多道教領袖人物均具有較高的文化修養,與名士交往密切,這對提高道教的素質和促進道教的發展,都提供了有利的條件。道教的教理、教義在道教內部各派相互融合以及道、儒、釋融合的基礎上,以內丹學說為主流,呈現蓬勃發展的趨勢。但在元末,道教也逐漸暴露出教徒發展過濫、素質有所下降、上層日趨腐化的弱點,這在全真道方面更為明顯。注︰1《續資治通鑒》第10冊4897頁,中華書局,1957年2《宋史》第38冊13470頁,中華書局,1977年3《金蓮正宗記》卷四4《金史》第1冊216、219頁,中華書局,1975年56《元史》第15冊4525頁,第3冊626頁,中華書局,1976年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中國道教(第一卷)最新章節 | 中國道教(第一卷)全文閱讀 | 中國道教(第一卷)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