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覺得這個小說好看,推薦給朋友們吧,這里是,好書多多,,力求全文字,爭取全txt)
帛家道是早期道教派別之一,流行于魏晉。該派尊帛和為祖師,世人以其祖師姓氏名其派。據葛洪《神仙傳》載,帛和,字仲理、遼東人。其師董奉為三國吳孫權時人,以行氣、服術法授帛和。後到西城山,事王方平,受命入山,于石室中,視壁三年,見古人所刻《太清中經神丹方》,及《三皇天文大字》《五岳真形圖》。最後入林慮山(一名隆慮山),為地仙。據此,帛和為三國時道士。另據《水經注》卷十五瀍水條稱︰「瀍水西南有帛仲理墓,墓前有碑雲︰‘真人帛君之表’。仲理名護,益州巴郡人。晉懷帝永寧(嘉)二年十一月立」。此與《神仙傳》所載不同,蓋為西晉帛家道士所為。至西晉,有人假托帛和之名在北方傳教。《抱樸子•祛惑》雲︰「乃復有假托作前世有名之道士者。如白和者,傳言已八千七百歲,時出俗間,忽然自去,不知其在。其洛中有道士已博涉眾事、洽煉術數者,以諸疑難咨問和,和皆尋聲為論釋,皆無疑礙。……後忽去,不知所在。有一人于河北自稱為白和,于是遠近競往奉事之,大得致遺至當。而白和子弟聞和再出,大喜,故往見之,乃定非也。此人因亡走矣。……又《仙經》雲︰‘仙人目瞳皆方’。洛中之見白仲理者,為余說其瞳正方,如此果是異人也」。由上可見,在西晉時,已有道士假托帛和之名創教,且在河北、洛中有一批弟子,不過,看來當時的組織規模不會很大,他們以帛和所得《太清中經神丹方》《三皇天文大字》《五岳真形圖》相傳承。另據《太平經》和天師道方面的經典宣稱,《太平經》由太上老君于周末授于吉,于吉授帛和;上清派方面的經典宣稱,金闕後聖帝君,先以《素書》二卷(即《太平經復文》)傳上相青童君,青童君傳西城王君,王君傳弟子帛和,而後再傳于吉,使演為甲乙十部,一百七十卷。帛家道又稱「俗神禱」,即奉祀俗神,以「煞生血食」為祀。修煉方術有煉丹服氣、召劾厭勝等。至東晉,帛家道傳入江浙一帶,為不少士族所信奉。如丹陽許映(即許邁)「本屬事帛家之道,血食生民,通愆宿責,列在三官,而越幸網月兌,奉隸真氣」。「華僑者,晉陵冠族,世事俗禱」。1「俗禱」,即指帛家道。後華僑「背俗入道」,于「丹陽許治受奉道之法」,成為《上清經》傳人。陶弘景弟子周子良家族「本事俗神禱,俗稱是帛家道」。「(周)子良祖母姓杜,為大師巫,故相染逮。外氏徐家,舊道祭酒,姨母化其父一房入道」。2所謂「舊道」指天師道。表明帛家道與天師道信徒之間互相交參。另外,據葛洪《抱樸子內篇》《晉書•葛洪傳》及《鮑靚傳》載,葛洪之師鄭隱及其岳父鮑靚都曾以神丹經及《三皇文》《五岳真形圖》傳授葛洪,並十分重視這批經典。葛洪曾謂︰「余聞鄭君言,道書之重者,莫過于《三皇內文》《五岳真形圖》也。」3表明鄭隱、鮑靚、葛洪可能也曾信奉帛家道。東晉後,不見帛家道的記載,據上述它與上清派、天師道的關系看,蓋已融入上清派、天師道中。注︰12《道藏》第20冊513頁,610頁,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聯合出版,1988年3《抱樸子內篇校釋》(增訂本)第336頁,中華書局,1985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