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教(第一卷) 張魯

作者 ︰ 卿希泰

與經典同行,打好人生底色;與名著為伴,塑造美好心靈。細心品味經典名著。

張魯(?∼216)為張陵之孫,五斗米道系師。字公祺(一作「公旗」),沛國豐(江蘇豐縣)人。張陵死後,其子張衡繼行其道。衡死,張魯繼為首領。其母好養生,「有少容」1,「兼挾鬼道」2,往來益州牧劉焉家。他通過其母跟劉焉家的關系,得到信任。東漢初平二年(191)劉焉任命他為督義司馬,與別部司馬張修帶兵同擊漢中太守蘇固。張修殺蘇固後,張魯又殺張修,奪其兵眾。劉焉死,其子劉璋代立,以張魯不順從他的調遣,盡殺魯母家室。張魯遂割據漢中,以「五斗米道」教化人民,建立起政教合一的政權。史載,張魯在漢中,因襲張修教法,並「增飾之」3。自稱「師君」。來學道者,初稱「鬼卒」,受本道已信,則號「祭酒」,各領部眾;領眾多者為「治頭大祭酒」。不置長吏,以祭酒管理地方政務。繼承其祖的教法,教民誠信不欺詐,令病人自首其過;對犯法者寬宥三次,如果再犯,然後才加懲處;若為小過,則當修道路百步以贖罪。又依照《月令》,春夏兩季萬物生長之時禁止屠殺,又禁酗酒。他還創立義舍,置義米肉于內,免費供行路人量月復取食,並宣稱,取得過多,將得罪鬼神而患病。東漢末年,群雄蜂起,社會動亂,不少人逃往相對安定的漢中地區,如關西民從子午谷逃奔漢中的就有數萬家。張魯還得到巴夷少數民族首領杜濩、樸胡、袁約等人的支持。他采取寬惠的政策統治漢中,「民夷便樂之」。4「流移寄在其地者,不敢不奉」。5五斗米道憑借政權的力量擴大了影響。當時曹操把持的東漢政權無暇顧及漢中,遂封張魯為鎮民中郎將(一作「鎮夷中郎將」),領漢寧太守。張魯統治巴、漢近三十年。建安二十年(215),曹操親率十萬大軍西征漢中,張魯弟張衛以數萬人馬據陽平關堅守,為曹操所破,張魯避走巴中,不久降操。因本有降意,拜鎮南將軍,封閬中侯(一作「襄平侯」),邑萬戶。其五子皆封侯,且與曹操聯姻。後世道教徒稱張魯為「張鎮南」。次年,張魯卒,謚原侯,葬于鄴城(今河北臨漳)東。他投降曹操後,大量徒眾北遷,使五斗米道的勢力發展至北方和中原地區。張魯以《道德經》為該教的主要經典,為便于向其徒宣講《道德經》,乃為之作注,名《老子想爾注》。提出「道」「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常治昆侖」;認為「道精」「分之與萬物,萬物精共一本」;主張君臣民皆須「順道意,知道真」,「行誡守道」。又認為,「生」是「道之別體」,道人「但歸志于道,唯願長生」。「道設生以賞善,設死以威惡」。只有「奉道誡」,將「積善成功」和「積精成神」二者結合起來,才能不死成仙。主張「治國之君務修道德,忠臣輔佐在行道」,指出如此一來,「道普德溢,太平至矣。吏民懷慕,則易治矣。悉如信道,皆仙壽矣」。還抨擊儒家五經「半入邪」,「大偽不可用」;反對yin祀,認為「天之正法,不在祭餟禱祠」;對宣揚「聖人天所挺生,必有表」,「仙自有骨,非行所臻」的《河》《雒》緯書也予以否定,提出道徒「忠孝至誠感天」、通過修行自臻「仙壽」的觀點。因此他尤其重視道徒的自身修養,倡導誠信,有病則懺悔己過。相傳他又創涂炭齋等齋醮儀式。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追封他為「太清昭化)廣德真君」。注︰1《華陽國志•漢中志》2《後漢書》第9冊2432頁,中華書局,1965年345《三國志》第1冊264頁注引《典略》,263頁,264頁注引《典略》,中華書局,1959年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中國道教(第一卷)最新章節 | 中國道教(第一卷)全文閱讀 | 中國道教(第一卷)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