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教(第一卷) 寇謙之

作者 ︰ 卿希泰

與經典同行,打好人生底色;與名著為伴,塑造美好心靈。細心品味經典名著。

寇謙之(365∼448)為北魏著名道士和天師道的改革者。原名謙,字輔真。祖籍上谷昌平(今屬北京市),後徙居馮翊萬年(今陝西臨潼北)。自稱東漢雍奴侯寇恂之十三世孫。其父修之,苻堅東萊太守;兄寇讚在北魏初任南雍州刺史。寇謙之「早好仙道,有絕俗之心;少修張魯之術,服食餌藥,歷年無效。」1後遇「仙人」成公興,隨之入華山,采食藥物不復饑。繼隱嵩山,修道七載,聲名漸著。天師道(俗稱五斗米道)自張陵之後,常被農民用作組織和發動起義的旗幟,統治階級對它懷有戒心,也深為當時士大夫所不滿,寇謙之趁北魏太武帝崇道抑佛之機,對天師道進行改造和整頓以迎合統治階級的需要。早在北魏神瑞二年(415),他詭稱太上老君親臨嵩岳,授以天師之位,賜以《雲中音誦新科之戒》二十卷,傳其服氣導引之法;令其宣此「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三張(張陵、張衡、張魯)偽法,租米錢稅及男女合氣之術,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泰常八年(423),又稱太上老君玄孫李譜文臨嵩岳,再授《錄圖真經》六十余卷,及劾召鬼神與金丹諸秘法,命其輔佐北方太平真君(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統領「人鬼之政」。始光元年(424),至魏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獻道書于太武帝。最初,太武帝對謙之獻書之舉漠然處之,「令謙之止于張之所,供其食物」。左光祿大夫崔浩以其「辭旨深妙」上疏盛贊。「世祖欣然,乃使謁者奉玉帛牲牢,祭嵩岳,迎致其余弟子在山中者」。翌年,于平城南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尊其新經之制,集道士一百二十人,每日祈禱六次。太延六年(440),寇謙之聲稱太上老君復降,授太武帝以太平真君之號,帝遂改元為太平真君。又二年,親至道壇受,封寇謙之為國師。至此,天師道乃大盛。終北魏之世,崇信不衰。後周承魏,崇奉道法,每帝受,如魏之舊。太平真君九年(365)寇謙之逝世,享年83歲。寇謙之改革天師道的原則是「以禮度為首」,即保留和增加適合儒家禮教的內容,革除和廢棄違背儒家禮教之制度。首先擯棄可被農民起義利用的教義和制度,反對「稱官設號、蟻聚人眾、壞亂土地」,「謀害國家」等。認為農民領袖是「誑詐萬端」、「惑亂萬民」的「父不慈,子不孝,臣不忠」的「愚人」和「惡人」,他們所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則是一些「逋逃罪逆之人」和「奴僕隸皂」之類的賤民,「下俗臭肉,如狗魍魎」,咒罵「當疫毒臨之,惡人死盡」。要求兼修儒教,並教生民,佐國扶命。主張臣忠子孝,夫信婦貞,兄敬弟順,安貧樂賤,信守五常。並將此列為道教規戒之內容,遂使儒家之道德規範成為道士的行動準則。天師道「從天師升仙以來,曠宮置職,道荒人濁,後人諸官,愚暗相傳,自署治符契,氣候側錯,不可承準」,2出現組織渙散,科律廢馳的混亂局面,寇謙之乃致力于天師道之組織整頓。首先,他以太上老君口吻對某些道官祭酒亂取民財的違科行為進行了嚴勵的批評和指責︰「吾初立天師,授署道教治符,豈有取人一錢之法乎?」繼而宣布︰「吾今並出新法,按而奉順,從今以後,無有分傳說願輸送,仿署治,無有財帛,民戶雜願,歲常保口廚具,產生男女,百災疾病,光怪眾說廚願,盡皆斷之!……若有道官濁心不除,不從正教,听民更從新科正法清教之師。」3其禁止道官過分索取道民財帛之措施,既減輕了道民的經濟負擔,又緩和了二者之間的矛盾。針對某些道官妄傳張陵所授黃赤房中之術,授人夫妻,yin風大行,損辱道教的犯戒情況,決定廢除房中黃赤之法。在組織制度上,主張簡賢授明,唯賢是授,改革道官祭酒的世襲制度。寇謙之十分重視道教齋醮儀範。他認為,若僅修服食、闢谷、導引之術,只可得除病壽終,「諸欲修學長生之人,好供尋諸誦誡,建功香火,齋練功成,感徹之後,長生可克。」「男女官努力修齋,尋諸誦誡香火建功,仙道不遠」。1故此,他為天師道增訂了道官受、道官道民求願、道民犯律解度、為人治病、為亡人超度、為祖先亡靈解厄之齋儀,且為各種齋儀制定了儀式,亦為後世道教齋儀奠定了基礎。經寇謙之改革後的天師道,後人稱新天師道或北天師道。《正統道藏》所收《老君音誦戒經》一卷,一般認為,即《雲中音誦新科之戒》的殘本。近人湯用彤先生等則認為,現存《太上老君戒經》《太上老君經律》《太上經戒》《三洞法服科戒文》《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女鬼青律》等書,亦為《雲中音誦新科之戒》中的內容。它們保存了該書之骨骼,唯在輾轉抄錄中,或有文句錯落,或有後人增改。注︰1《魏書》第8冊3049頁,中華書局,1974年234《道藏》第18冊212頁,212頁,216頁,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聯合出版,1988年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中國道教(第一卷)最新章節 | 中國道教(第一卷)全文閱讀 | 中國道教(第一卷)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