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教(第一卷) 陸修靜

作者 ︰ 卿希泰

陸修靜(406∼477)為南朝宋著名道士,早期道教的重要建設者。字元德,吳興東遷(今浙江吳興東)人。三國吳丞相陸凱之後裔。少宗儒學,博通墳籍,旁究象緯。又性喜道術,精研玉書。及長,好方外游,遺棄妻子,入山修道。初隱雲夢,繼棲仙都。為搜求道書,尋訪仙蹤,乃遍游名山,聲名遠播。宋元嘉(424∼453)末,陸修靜市藥至京師,宋文帝劉義隆欽其道風,召入內宮,講理說法。時太後王氏雅信黃老,降母後之尊,執門徒之禮。後因避太初之亂南游。于大明五年(461),至廬山,在東南瀑布岩下營造精廬,隱居修道。宋明帝劉彧即位,思弘道教,泰始三年(467)召見于華林園延賢館,「先生鹿巾謁帝而升,天子肅然增敬,躬自問道,咨求宗極。先生標闡玄門,敷釋流統,莫非妙範,帝心悅焉」。1明帝乃于北郊天印山築崇虛館以居之。在此期間,他「大敞法門,深弘典奧,朝野注意,道俗歸心。道教之興,于斯為盛」。2元徽五年(477)卒,時年七十二歲。弟子奉其靈柩還廬山。詔謚簡寂先生,以廬山舊居為簡寂館。宋徽宗宣和(1119∼1125)間,封為丹元真人。其弟子最著者為孫游岳、李果之等。東晉南朝時期,道教在組織形式上發生了重大變化,其主要表現是祭酒制的衰落和道官制度的興起。祭酒制度為早期五斗米道之舊制,其基本特征是「立治置職」,道官祭酒「領戶化民」,實行政教合一之統治。為實現道官祭酒與道民的統屬關系,天師道制定了三會日、宅錄和繳納命信等制度。規定在三會之日,道民必須到本師治所參加宗教活動,登記檢查「宅錄命籍」(近似封建國家編戶齊民的戶籍簿),听道官宣布科禁,考校功過。道官憑此向天曹啟告,請天神守宅之官保護道民家口安全,禳災卻禍。自魏初天師道北遷至晉宋之際,出現了組織混亂,科律廢弛的嚴重局面。當時許多道民在三會之日不赴師治參加集會,不報戶籍,不交租米命信。一些道官更「妄相置署,不擇其人,佩惟多,受治惟多,受治惟大,爭先競勝,更相高下」,「縱橫顛倒,亂雜互起,以積釁之身,佩虛偽之治。身無戒律,不順教令,越科破禁,輕道賤法。恣貪欲之性,而耽酒食,背盟威清約之正教,向邪僻襖巫之倒法」。3祭酒制度的腐朽敗落,就失去了「清約治民」,使「道化宣流,家國太平」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陸修靜乃提出一套整頓和改革的措施。首先,陸修靜禁止道官自行署職,實行按級晉升的制度。他認為,普通民眾須有功德,才能受為道民;道民受之後,有功者才能升遷。從受十將軍依次升至受五十將軍,再從吏依次晉升散氣道士、別治道官、下治道官、配治道官,以及下、中、上八治道官。其最高者,即「能明煉道氣,救濟一切,消滅鬼氣,使萬姓歸伏」的道師,才能拜署上八治中的陽平、鹿堂、鶴鳴三治道職。強調「采求道官,勿以人負官,勿以官負人」的組織措施。為健全三會日制度,他重申,三會日「民各投集本治師,當改治錄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簿。三宣五令,令民知法。其日,天官地神咸會師治,對校文書。師民皆當清靜肅然,不得飲酒食肉,喧嘩言笑。會竟,民還家,當以聞科禁威儀教敕大小,務共奉行」。4同時,他還針對「宅錄」制度嚴重混亂的狀況,規定每年三會日之最後一日,作為登記、審核宅錄的最後期限,其日,每個道民都須齎?信至本師治所,由本師給以注籍,以便道官「領戶化民」。第二,陸修靜十分重視道教齋儀的作用,認為「齋直是求道之本」,主張「身為殺盜yin動,故役之以禮拜;口有惡言,綺妄兩舌,故課之以誦經;心有貪欲嗔恚之念,故使之以思神。用此三法,洗心淨行,心行精至,齋之義也。」5他在總結前代齋儀的基礎上,制定了「九齋十二法」的齋醮體系。並撰述一系列齋戒儀範之書。他汲取儒家的封建禮法、道德規範以及佛教的「三業清淨」的思想,從而使道教齋法不僅有了系統的儀式戒科,而且使齋戒儀範的理論更加完備。第三,陸修靜不僅整頓組織、完善齋醮儀式而且還對道教經典進行整理和分類。他早年便注意采訪搜集道教經典,曾「南詣衡湘、九嶷,訪南真(魏夫人)之遺跡;西至峨眉、西城,尋清虛(王褒)之高躅」。6元嘉十四年(437),即著手刊正《靈寶經》,編撰《靈寶經目》。泰始三年(467)從廬山入京,居崇虛館,又得當時朝廷收藏的楊羲、許謐手書上清經真訣。相傳由鮑靚所造之《大有三皇經》亦為其所得。于是他「總括三洞」,校理卷數目錄,于泰始七年奉敕撰《三洞經書目錄》獻上。據雲,陸修靜共著錄道家經書並藥方、符圖一千二百二十八卷,內一千九十卷已行于世,一百三十八卷「猶在天宮」。針對當時《靈寶經》錯亂糅雜,使後來學者難辨真偽,「視听者疑惑,修味者悶煩」的情況,于是對之整理考證,編成了《靈寶經目》一書,從而大大地推動了靈寶派的發展。陸修靜在整理道教經典的同時,又創造了三洞四輔十二類的道教典籍分類體系,為隋唐以後歷代整理道書,編修「道藏」所沿用。陸修靜一生著作甚豐,有關齋戒儀範者尤多。劉大彬《茅山志》謂其「著齋戒儀範百余卷」,今《正統道藏》存有《太上洞玄靈寶眾簡文》《洞玄靈寶五感文》《陸先生道門科略》《太上洞玄靈寶授度儀》《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祝願儀》各一卷。另有《靈寶經目序》《古法宿啟建齋儀》《道德經雜說》《三洞經書目錄》《陸先生答問道義》《陸先生黃順之問答》,均佚。《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立成儀》《三元齋儀》、《然燈禮祝威儀》《金齋儀》《玉齋儀》《九幽齋儀》《解考齋儀》《涂炭齋儀》等也已亡佚,某些內容散見于《無上黃大齋成立儀》中。《通志•諸子類•道家略》中著錄有《服御五芽道引元精經》《升元步虛章》《靈寶步虛詞》《步虛洞章》等。在唐法琳《辯正論》中,尚見其著有《必然論》《榮隱論》《遂通論》《歸根論》《明法論》《自然因緣論》《五符論》《三門論》等,《破邪論》中又見其著有《對沙門記》。注︰123456《道藏》第25冊306頁,306頁,第24冊780頁,782頁,第9冊821頁,第18冊118頁,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聯合出版,1988年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中國道教(第一卷)最新章節 | 中國道教(第一卷)全文閱讀 | 中國道教(第一卷)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