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教(第一卷) 司馬承禎

作者 ︰ 卿希泰

##這里是,歡迎加入友大家庭,我們一起翱翔在文字的海洋里面,享受閱讀的無上樂趣##

司馬承禎(647∼735)為唐代著名道士。字子微,法號道隱。河內溫(今河南溫縣)人。晉彭城王權之後。其祖晟,仕隋為親侍大都督,父仁最,曾任唐之襄、滑二州長史。司馬承禎「少好學,薄于為吏,遂為道士。事潘師正,傳其符及闢谷導引服餌之術。師正特賞異之。謂曰︰‘我自陶隱居傳正一之法,至汝四葉矣。’」1按陶弘景傳王遠知,王傳潘師正,潘傳司馬承禎,適為四代。後游名山,隱于天台山之玉霄峰,自號「白雲子」或「白雲道士」。武則天聞其名,召至京都,降手敕以贊美之。及將還,遣麟台監李嶠餞之于洛橋之東。唐睿宗景雲二年(711),又奉召入宮,睿宗問以陰陽術數及治國之事,承禎所答甚合睿宗之意乃賜寶琴及霞紋帔而遣之。公卿賦詩以送者百余人。盧藏用早隱終南山,後登朝居要官;見承禎將還山,手指終南山曰︰「此中大有佳處,何必天台?」承禎乃雲︰「以僕所視,乃仕宦之捷徑耳。」2開元九年(721),玄宗遣使迎入京都,親受法,賞賜甚厚。開元十五年,又召至都,玄宗令于王屋山自選形勝,特築陽台觀以居之。又命玉真公主及光祿卿韋韜至其所居,修金齋。從其所請,敕五岳各置真君祠一所。承禎善篆,自為一體,號「金剪刀書」。玄宗令以三體寫《老子》,刊正文句,定著五千三百八十言,為真本。卒謚貞一先生,玄宗為之制碑文。弟子七十余人,以李含光、薛季昌最著。司馬承禎汲取儒家的正心誠意和佛教的止觀、禪定學說,闡述道教修道成仙理論,認為「神仙亦人」。人的稟賦本有神仙之素質,只要「修我虛氣」,「遂我自然」,與道相守,即可成仙。在其所著《坐忘論》中,提出了修道的七個「階次」,即七個步驟,曰「信敬」,即對修道成仙信仰,深信不疑;曰「斷緣」,即斷絕俗事塵緣,不與世人交;曰「收心」,即收心離境,守靜去欲;曰「簡事」,即安分守己,不求分外之物;曰「真觀」,即善于觀察,不為外物所迷;曰「泰定」,即形如槁木,心若死灰,無感無求,寂泊之至;曰「得道」,即形隨道通,與神合一。他從人人都可成仙這一思想出發,主張修道成仙,應當「易簡」。「凡學神仙,先知易簡,苟言涉奇詭,適足使人執迷,無所歸本,此非吾學也」。3又把修道成仙的過程分為五道「漸門」;一曰齋戒(澡身虛心);二曰安處(深居靜室);三曰存想(收心復性);四曰坐忘(遺形忘我)︰五曰神解(萬法通神)。總稱為「神仙之道,五歸一門」。並雲︰「一齋戒謂之信解,二安處謂之閑解,三存想謂之慧解,四坐忘謂之定解。信、定、閑、慧,四漸門通神,謂之神解。」4他把五漸門、七階次概括為「三戒」︰「一曰簡緣,二曰無欲,三曰靜心」。聲稱「勤行此三戒而無懈退者,則無心求道而道自來」。認為學道者達到「內不覺其一身,外不知乎宇宙,與道冥一,萬慮皆遣」,「彼我兩忘,了無所照」的境界,即成為神仙。其靜心無欲的修道理論,對後世道教修煉理論的發展和北宋理學的形成,皆有一定影響。著作有《修真秘旨》十二篇,《修真秘旨事目歷》《坐忘論》《修真養氣訣》《服氣精義論》《采服松葉等法》《洞玄靈寶五岳名山朝儀經》各一卷,《上清天地宮府圖經》二卷,《天隱子》八篇,《太上升玄經注》以及《太上升玄消災護命妙經頌》,《上清含象劍鑒圖》《上清侍帝晨桐柏真人真圖贊》《素琴傳》《道體論》各一卷。其中《坐忘論》《天隱子》為其代表作,是研究其思想的主要資料。注︰1《舊唐書》第16冊5127頁,中華書局,1975年2參閱《新唐書•盧藏用傳》及《大唐新語•逸隱》。謂盧藏用舉進士,有意當世而不得調,乃隱近于京師之終南山,易為時君所征召,尋果被召入仕。所謂「此中大有佳處」被司馬承禎一語道破︰「乃仕宦之捷徑耳。」故世人稱易于入仕之道為「終南捷徑」。34《道藏》第21冊9頁,700頁,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聯合出版,1988年

::ua.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中國道教(第一卷)最新章節 | 中國道教(第一卷)全文閱讀 | 中國道教(第一卷)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