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教(第一卷) 張萬福

作者 ︰ 卿希泰

/書籍可以打開心靈的窗戶,書籍是人類的最好朋友,閱讀讓您開闊眼界,開拓思維,精彩的圖書可以啟迪智慧,讓成為您的好朋友吧!/

張萬福為唐代著名道士,活動年代約當唐玄宗在位時(712∼755)。據道士史崇玄《一切道經音義妙門由起序》稱,張萬福在玄宗時以京太清觀大德的身分參加編撰《一切道經音義》。張在其輯錄的道教齋儀中多自署「三洞弟子京太清觀道士張萬福編錄」,或自稱「京三洞弟子清都觀張萬福」。其《傳授三洞經戒法略說》末尾題記稱︰大唐先天元年(712)十二月十二日太清觀道士張萬福謹記。卷下又稱︰竊見金仙、玉真二公主以景雲二年(711)春正月十八日于大內歸真觀中,詣三洞**師金紫光祿大夫鴻臚卿河內郡開國公上柱國太清觀主史尊師受道。據上可知,張萬福在睿宗時即為京城道士,玄宗時曾為太清觀大德,並參與編撰《一切道經音義》,此外其籍貫、身世便鮮為人知。他對道教的貢獻,根據現存資料,主要在于編撰科儀經文。計有《傳授三洞經戒法略說》《三洞法服科戒文》《洞玄靈寶道士受三洞經戒法擇日歷》《洞玄靈寶三師名諱形狀居觀方所文》《醮三洞真文五法正一盟威立成儀》等。另外,宋人陳景元《度人經集注》收有張萬福《洞玄靈寶無量度人經經訣音義》的一部分;《道藏目錄詳注》則認為《洞玄靈寶度人經大梵隱語疏義》是張萬福所作。張萬福既然注重發展道教齋醮科儀,對靈寶派經典的注意疏解也是可能的。他的齋醮科儀思想主要體現于《傳授三洞經戒法略說》《洞玄靈寶道士受三洞經誡法擇日歷》《醮三洞真文五法正一盟威立成儀》《三洞法服科戒文》等之中。《傳授三洞經戒法略說》分上下二卷,簡述道教的經戒,根據信教對象的品位不同而分別傳授。他認為人的稟氣有清濁之分,出生後便有賢愚之別,既然人的根性不同,天尊開演經戒時便因材施教,于是教分三乘,法門也有頓、漸。這樣就產生了針對不同修道對象的種種戒律。他強調指出︰這些戒律是修道者首先必須進行的科目,否則不能得仙,因為只有持戒才能斷除**,修善止惡,獲得仙緣。這種思想為後世道教所繼承,如《雲笈七?》卷三十八《說戒》便稱︰「夫學道不受大智慧道行本願上品戒,無緣上仙也。」他又按照修道者功力深淺及正一、三皇、靈寶、上清等不同道派傳戒的需要而設置了一系列戒目,以供各種對象選擇。在對三洞經戒作了舉例說明後,他指出了傳授經戒的程序,這個程序把正一、三皇列于較低的品位,而以上清的品位為最高,反映了當時上清經法在道教中的主流派地位。張萬福特別主張「修道即修心」,因為心是身神之主,修心可保持形神不離,保身長生。唐代道教已出現從傳統的「煉形」轉向「煉神」,著重從內在心性去發掘成仙之道的趨勢,張萬福對當時道教經戒的總結正體現了這一趨向。《醮三洞真文五法正一盟威立成儀》是張萬福對道教壇醮儀式所作的整理。他首先對醮儀的意義及應注意的事項作了說明,強調修醮的關鍵是一個「誠」字,不誠則不靈。同時指出建醮地點、器物供品等都須考究,然後對醮儀的全過程依次作了敘述,從中可見唐代醮儀的大致狀況。另外在《三洞法服科戒文》中,描述了唐代道教的服飾制度;在《洞玄靈寶三師名諱形狀居觀方所文》中,記錄了唐代道教參師的儀式。張萬福編錄整理的齋醮科儀散佚較多,但僅從現存的材料看,也足以說明他是繼陸修靜之後、杜光庭之前道教科儀的重要整理者和發展者。他為杜光庭的集道門科儀之大成準備了一些條件,也為今天研究唐代道教的齋醮科儀提供了珍貴的文獻。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中國道教(第一卷)最新章節 | 中國道教(第一卷)全文閱讀 | 中國道教(第一卷)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