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師 西 山

作者 ︰ 付均

西山

西山在密山城區的西邊,鐵道的北側。它的名字叫什麼,我沒有弄清楚。因為它在西邊,同學們都習慣地稱它為西山。從學校看,它在西面偏北;向陽的一側是緩坡,背陰的一側稍陡一些;我們帶的第一枚校徽圖案中的象征山的凸起的曲線,大概就是這座山的抽象。

每到星期天,早飯後,去西山玩,是經常的事情。西山是完達山山脈南麓邊緣的山峰,估計高度不過兩、三百米。西山和完達山總體走向大體一致,為東西走向。山脊極窄,經常年踩踏,形成一條羊腸小道。小道兩旁間或兀立幾塊較大的石塊,坐在上面,微風蕩漾,沐浴陽光,真有些飄飄然升天的感覺。北望是一望無際、連綿起伏、波浪般的山丘;南望是一馬平川,直至天邊,能夠看到隱藏在地平線那邊,聳立著神秘的深藍色的高山。

西山山坡上,隨處可見成堆的貝殼。有的如墨水瓶蓋大小,有的如手指甲大小。同學們常常為此引起爭論。一個同學說,「那是日本軍吃的蛤蜊剩下的蛤蜊皮。」「不對!吃剩下的蛤蜊皮不仍在大營里,還能扔到山上!」又一個同學說,「這里原來是大湖或者是大海,現在變成了陸地。」「對!滄海桑田嗎!」多數同學都贊成這個意見。

春天,大地泛起一層淺綠。唯獨在山腳左下方,有一塊綠色的、近乎正方形的蔥地。從山上望去,那塊蔥地上又仿佛籠罩著極薄一層藍綠色的、動蕩不定的霧靄流嵐。令人驚愕的,不知道什麼時候在那塊四四方方的蔥地之間出現了一個紫紅色的身影,看不到身影的移動,倒是感覺到那是一個似乎在勞作的女孩。我們從山上走下來的時候,蔥地里不見一人,只有芽不久、有如牛角般茁壯的大蔥。

夏天,低沉的雨雲從南面飄來。星期天早飯後,擔心下雨,是否去西山,同學們猶豫未決。地理課代表︰「怕什麼!今天雲彩這麼低,上山把雲彩踩到腳底下,興許下雨也澆不著咱們呢。」「對!上山。模一模雲彩!」

伏天,隔道不下雨。大家越過鐵道,雲層逐漸稀疏,偶爾透出幾縷陽光。一個同學說︰「完了!想要模一模雲彩,雲彩還要沒了。」「瞎說!你看,山尖不是還在雲彩里嗎!」到了山下,同學們加快了腳步,爭先恐後地向山的高處奔跑。跑在前面的同學高喊︰「下毛毛雨啦!」到了山脊,同學們張開雙臂,跳躍著,呼號著,「毛毛雨!毛毛雨!」

奇怪!山上的毛毛雨不是從上至下垂直地降落,而是橫著掃來掃去;雨點也比毛毛雨粗大,雨點間還夾雜著霧氣,山上的能見度很低,幾步遠之外,就看不清同學的面孔。地理課代表︰「這是什麼毛毛雨?」「是啊!真奇怪!」議論之間,從山脊的西邊飄來一股濃霧,頓時,暗了下來。一個同學故意驚叫一聲,「不好了!黑暗降臨了!快跑啊!」同學們一起呼喊著、笑著,往山下狂奔。下了山坡,一個同學上氣不接下氣地喊道,「別跑了!再跑,心都要跳到肚皮外頭了。」站住的同學,有的蹲在地上,有的彎著腰雙手捧著肚子,有的張開大嘴喘著粗氣……狼狽不堪。平定之後,地理課代表︰「你們看!」「什麼?」「山的上半節,雲彩!」這時,方才覺得,山下沒有下毛毛雨。地理課代表︰「啊!明白了!方才我們是在雲彩之中啊!」「是嗎!我怎麼沒有好好地模一模雲彩呀!真後悔!」語課代表︰「這就叫‘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啊!」

秋天,天高雲淡。北望,群山上的小柞樹、榛柴窠子的枯葉以及枯黃的茅草把山崗染成一片一片紅、黃、紫相間,斑駁陸離的色彩,在陽光下顯得格外耀眼。南望,鐵道南,泛著金黃的稻田東一塊西一塊,瓖嵌在廣袤大地之上。

人字形的雁群從北面由遠而近,掠頭而過,熟悉的有節律的「哏兒嘎——哏兒嘎」鳴叫之聲,在藍天下回蕩。同學們情不自禁談起鴻雁傳書故事。有人問︰「一群群的大雁從哪里起飛?」「西伯利亞!」「勘察加半島!」「貝加爾湖!」「對了!是貝加爾湖!原先叫北海。」「就是漢朝蘇武出使匈奴,被單于流放北海,放羊的地方。」「那時候,那個地方沒有通郵,也沒有電報,蘇武想家了,只能等到秋天,讓南飛的大雁給稍個信。」「王寶釧思念薛平貴,在布衫上寫血書,也只能通過大雁幫忙!」大家七嘴八舌,胡謅八扯,激起陣陣笑聲。這大概就是中學生的特點之一。

冬天,幾場大雪之後,銀裝素裹,朔風凜冽。西山山脊倒是從來沒有積雪。只要遇上風和日麗的好天氣,嚴寒無法阻擋同學們上山的熱情。這時,北望,風光無限好!藍天下,皚皚白雪覆蓋的山巒,銀蛇蠕動,群象奔騰(必須說明,之所以出現這般光景,並非是什麼好現象,因為,那時,密山附近的山嶺沒有較高大的樹木,只剩下一些矮小的灌木和幼小的柞樹,老百姓稱之為禿山);陽光下,光輝閃爍,時而出現耀眼的彩虹。山谷間,小片松林,白雪襯托,格外翠綠。仿佛這個世界上沒有一點污泥濁水、不干不淨的東西!一切都堙沒在沒有靈魂的雪片之下。

(2009年2月16日10︰19︰22)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統計師最新章節 | 統計師全文閱讀 | 統計師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