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師 初到鞍山

作者 ︰ 付均

初到鞍山

1959年9月。

這是我第二次來到祖國的鋼都。從此,我就被套在鋼都這駕馬車上,一直拉到退役。

1959年是大躍進成果較為實在的一年。有幾件大事,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歷史中具有值得銘記的地位。nbsp;;

4月分,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選舉劉少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鋼的生產指標由1800萬噸調減到1300萬噸。

6、7月分,毛主席在廬山說「大躍進」的重要教訓之一就是沒有搞好綜合平衡,綜合平衡是經濟工作中的根本問題。次調整計劃經濟體制下展國民經濟的方針︰以農、輕、重為序安排國民經濟計劃。

nbsp;;7月分,彭德懷在廬山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對1958年以來產生的「左」傾錯誤及其經驗教訓提出一些中肯的意見。但是,卻被指責是「資產階級的動搖性」,是「右傾性質」的問題。之後,又開始了「反對右傾」斗爭。

9月現大慶油田,打破了「中國貧油論」,是我國石油地質工作方面的一個重大勝利。從此開創了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展石油工業的步伐。「大慶」在中國出現了,且成為我國工業戰線上的一面紅旗。

在大躍進高潮中,迎來了共和國十年大慶。

我就是在這樣的形勢中,走上了(三十)而立的人生大道。

1959年9月中旬,我和顏憲言攜其妻子,共三個人一起坐火車從沈陽來到鋼都鞍山。

鋼都鞍山是因為市區南面有兩座形似馬鞍一般的山峰而得名。馬鞍是什麼樣子,現代人大概很多人只是在影視劇中見過。如果孩子問父母,馬鞍是什麼樣子,可能父母會回答,「南面,鐵道西那座兩頭高、中間低的西鞍山就像馬鞍。」

初到鞍山的人,肯定都會尋找鞍山地名的起源,看一看馬鞍一般的山在何處,是一個什麼樣子。站在市區合適的位置,向南看,在中長鐵路東西兩側,有兩座形狀大體相同的馬鞍形山體;東面的稱為東鞍山,西面的稱為西鞍山;東鞍山形體略大于西鞍山,海拔也高于西鞍山。兩座山都蘊藏著豐富的鐵礦石。西鞍山仍然保持原始面貌,植被完好。我最初看到東鞍山的時候,它的兩個凸起的山峰雖然經過剝岩開采,失去了植被,仿佛落湯雞似的,卻仍然保持原有的馬鞍形狀,還是名副其實的(東)鞍山。東鞍山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開始建設,到了1959年已經具備大規模開采礦石的條件,稱為鞍鋼東鞍山鐵礦。

東鞍山的東面是連綿起伏的千山。古人稱千華,即有如千朵青蓮花簇聚于此,簡稱千山。千山雖然不能與泰、岱、華、岳齊名,也算得上山海關外群山峻嶺中的佼然特出者。千山嵯峨奇峭,岩壑錯雜,不像密山那邊的完達山那樣舒延平緩。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鞍山的標志性建築,除了鞍鋼廠區林立的大煙囪、碩大的高爐;就是座落在火車站到219公園東西向的219路中段南側、市府廣場東側的設計院。每當市府廣場杏花開放之時,常常有人以設計院為背景,攝影留念。

有軌電車在設計院西側經過,向南直到市區邊緣的長甸堡鞍鋼職工聚集區;向東繞過市府廣場,經過火車站,沿中長鐵路(也是鞍鋼廠區東側邊緣)向北直到北部市區盡頭的鞍鋼職工聚集區的太平村。有軌電車的車輪滾動在鐵軌上的敲擊聲,不絕于耳。

環市鐵路是鋼鐵工業基地城市——鞍山的特色。東環市路從鞍鋼廠區出來,起始、終止于火車站。向南四方台,再向東大孤山,向北櫻桃園、七嶺子,向西羊草莊又折回火車站。這條環市路連接了東鞍山、大孤山、櫻桃園鐵礦,直通廠區內的燒結廠;同時也是沿線鞍鋼職工通勤的客運交通工具;當然,市民和農民也跟著沾光了。西環市路在市區西側,從鞍鋼廠區北側向西直達劉二堡,不是如東環市路那樣環形、閉路,而是一條直線。功能和東環市路基本相同。隨著鞍鋼城市住宅建設不斷增加,農村通勤職工減少,環市路的客運功能已經消失。

青年街商店、鐵西聯營、立山百貨是市內最大的百貨商場,還有一個對爐山百貨商店僅次于它們三個。鐵東圈樓是市內副食品供應最大的商場。小的副食品商店還算分布合理。滿足當時購買力水平的需求還是適應的。著名的飯館是五一路飯店、天津包子鋪、無錫老正興。健身浴池,是市內最具規模的洗浴場所。我們去洗澡的時候,常常能夠看到市委趙敏書記,他與我們統計局的陝西老鄉格外親切,遇到時,總是(一絲不掛)坐在大廳的木板床上閑談不已。當然,著名的是湯崗子溫泉,是國家級的療養院;院外有一個大眾浴池,也是溫泉水,水溫極高,是我們偶爾光顧的地方。

早晨7點鐘,電笛長鳴,它總是在提醒我們,新的一天開始了!

夜深人靜,鐵礦山電機車低沉、渾厚、悅耳的喇叭聲;鑽機鑿岩有節奏的鏗鏘聲;電鏟往礦車鏟裝礦石的散落聲,從遙遠的礦山傳來,讓人深切地感覺到,祖國重工業的脈搏正在健康、有力地跳動。

出鐵了,或傾倒鋼渣,市區西北就會紅光四射,映紅夜空一片。

鋼鐵就是一天二十四小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分秒不停、連續不斷地生產著。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初到鞍山的人,突出印象,就是鞍山城市綠化搞得好!鞍鋼廠區與市區相連的南側、東側都是樹干高大、樹葉肥碩的楊樹帶,這是隔離煙塵彌漫的工廠區與職工生活區的第一道綠色屏障。市區青年街、解放路等幾條街道同樣是高聳的大楊樹,這大概是第二道屏障。(可惜,從化大革命開始,到七、八十年代之後,這些綠色屏障已經被鏟除殆盡!糟蹋了城市設計規劃前輩們的一片苦心。)

到鞍山不久,對鞍山當時的環境,感慨頗深,不免給遠在通化的孫殿卿寫了一封信,抒了我的感受。不知道是鞍山的情景、還是我「妙筆生花」,令孫殿卿很是感動。他回信祝福我幸運的分配到了一個完全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

到鞍山的第一項必辦的事情,是到人事局報到。人事局在市人委一樓。一個精神抖擻、身強力壯的年輕干部李同志接待了我們。他把我們安排在第一招待所。第一招待所座落在市府廣場西側,三層紅磚樓,是當時鞍山市除了交際處、鞍鋼招待所之外的最為夠檔次的賓館。幾天後,又把我們轉移到市立醫院南邊、有軌電車線路東側的第二招待所。

在人事局等待分配的一周時間,一日三餐,都是李同志領著我們到人委機關食堂吃飯。

當時在機關食堂吃飯的,有財政系的同學,其中有我的壘球隊長;有上海財經學院分配來的一對夫婦,大概一共有七、八個人,正好湊成一桌。食堂工作人員端來飯菜,大家來齊了,動筷就吃。由于我們在校時吃飯只計算錢票,從來沒有考慮過一頓飯要花掉多少糧票。在幾天後,算賬的時候,跟我們索要的糧票大大超出我們的預想。僅僅一個早晨吃的饅頭,就要吃掉一斤多糧票。大家估算了一下,按當時的定量每月36斤(後來逐漸減低為30斤)就要差三分之一以上的糧票缺額。今後的日子怎麼過?

一個桌吃飯的同學,很快分配完畢。唯獨我和顏憲言被分配到的統計局,遲遲不來領人。

(2011年1月28日17︰38︰13)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統計師最新章節 | 統計師全文閱讀 | 統計師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