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師 1960年洪災

作者 ︰ 付均

1960年洪災

據《鞍山市志•大事記卷》記載,鞍山地區1960年7月28日至8月3日連降暴雨,平均降水量383毫米;山洪暴,河水猛漲,全境河道出現空前洪峰,境內河流決口269處、決口長度46公里;389個大隊(佔大隊總數的39。5%)嚴重受災,沖毀房屋6。3萬間,受災人口佔農村人口的27。8%,474人死亡或失蹤;受災耕地面積佔全部耕地的46。6%,損失大牲畜5396頭。

8月4日,市委和人委機關干部停止辦公,全部到受災地區抗洪搶險。唯獨向國家統計局和省統計局每天報告的統計日報不能中斷,局里決定留下我一個人在局里值班。除了去食堂吃飯,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守在辦公室,不敢有半點疏忽。

1959年至1961年在中國歷史上稱為三年自然災害,後來改稱三年困難時期。是什麼災害,什麼困難,讓歷史事實說話;至于是什麼原因,讓歷史學家、社會學家們去分析研究罷。然而,1960年7月末、8月初,鞍山地區的水災是不爭的事實。

之後的一年半(1960年下半年、1961年全年)我們確確實實嘗受到了災害和困難(挨餓——民以食為天)的滋味了。而且,它竟成為此後幾十年人們談論饑餓問題時幾乎總是佔據頭條的話題。

一斤糧票只給半斤糧。這是困難的開始。據機關食堂布告說,由于連續降雨,糧食輸入我市出現困難,糧庫庫存告罄。為了節約糧食,凡在食堂吃飯,一斤糧票,只能夠給半斤糧食。這個困難,大約持續一周左右。這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體驗連續幾天吃不飽、挨餓的滋味。那幾天,度日如年、日長似歲的成語時不時的縈繞心間;如果老師考試讓我解釋這兩個詞語,我一定會以親身體驗,回答得淋灕盡致、盡美盡善。

糧食增量法。早在1959年,為了節約糧食,有些地方就明了「糧食增量法」。那個時期沈陽和鞍山這樣的重工業城市,糧食供應還是比較充足的;學校和機關食堂還沒有出現特殊的節約糧食的方法。

1960年的水災,加上全國糧食危機的加重,糧食增量法自然而然地在我們機關食堂出現了。

據說,1960年初,在西安召開了一次全國性的增量做飯法先進經驗交流會。會後不久,各地開始推廣「增量做飯法」。各種典型,各類經驗層出不窮。什麼雙蒸法、溫水泡蒸法、夾生蒸飯法、炒蒸法、加水蒸飯法,五花八門,紛紛登場。據報道,使用糧食增量法每斤米出飯率比原來能增加40%以上,一斤糧能夠出5斤飯,甚至更多一點。

我們食堂的大米飯(秈米)增量法是事先把米裝進碗里(盛4兩飯的中碗)蒸的;不知道是采用了哪一種增量法。蒸出的飯雖然是干的,吃起來比水(稀)飯還沒有咬(嚼)頭,不用嚼,就如同喝水一般,不知不覺地流進食道。吃不飽,自不必說了。

其實,近些年,我們每頓飯吃的糧食並不比那個時侯多,為什麼現在不餓?當時,除了糧不足,更為嚴重的缺少肉、油、糖之類的蛋白、脂肪和高質量碳水化合物;關鍵是熱量不夠。很明顯,糧食屬于低熱能燃料,如果沒有肉蛋女乃糖等高熱能燃料為基礎,很快就在體內燃燒殆盡。

當時有一個口號︰「瓜菜代」。地瓜、土豆、窩瓜、角瓜、白菜、蘿卜等等不是因為它們如現在宣傳的那樣含有豐富的、魚肉蛋所缺乏的、可以減肥的營養成分,而主要為了填飽肚皮。

碗糕。碗糕其實也是增量法食品的一種。它是我們機關食堂在那個時期經常性的主食。原料是高粱面(沒有月兌殼的高粱粒粉碎的);可能也摻雜一些代食品,比如柞樹葉之類。容器也是盛四兩飯的中碗。蒸出的碗糕為紫紅色,凝固型膏狀,有高粱面香味。吃進嘴里不必咀嚼,它會在舌面與上牙堂之間(像似)融化,雖然有些渣滓剌(l )嗓子,和增量法大米飯一樣,瞬間就通過食道流入肚內。

1960年11月14日,中共中央出《關于立即開展大規模采集和制造代食品運動的緊急指示》。

采柞樹葉子。市委號召各個機關團體、廠礦企業都要自力更生,想方設法采集可以充饑的秸稈、樹葉、野菜等等。可以充饑的秸稈如豆秸、地瓜秧等等早已經被社員收拾得干干淨淨;榆樹、槐樹等好吃的樹葉,也早已不見蹤影;東北的冬天,哪里還有野菜……。

尚科長召集各科科長開會研究我們局怎麼辦?散會後,善科長給我們科里開會,講到︰「局里決定,今天下午,全局干部去千山采柞樹葉子。」

柞樹是千山的主要樹種,漫山遍谷,處處可見。秋天雖然沒有紅葉那樣的鮮艷奪目,倒也給人一種厚重、堅實、成熟的感受。它的鮮葉可以喂蠶,落葉是否可以人吃?大概已經有「科學家」研究過了,不然,機關領導為什麼讓我們去采摘?

我們采摘柞樹葉的場所在千山結核療養院對面的低矮的長滿了柞樹的山上。樹上樹下柞樹葉子到處都是,只要往麻袋里摟就行了。如果不餓,這倒是很好玩的活計。

王德在山溝下面找了一戶社員家,同意把我們采的柞樹葉子堆積在他家房山頭。于是,我們弄滿了一麻袋柞樹葉子,就扛到社員家的房山頭。很快,柞樹葉子就堆滿了。

冬季,太陽落山雖然沒有我盼望的那樣快,還是一點一點陷入西面山脊的背後。王德裝著精力充沛的樣子,喊道,「大家趁亮,再多摟一些!天黑了,就看不見了。」

尚科長︰「王德!去結核醫院往家里打個電話,問問夏秘書,毋笑斌去食堂打飯打來沒有?」

王德有氣無力地向山下走去,轉眼之間消逝在夜幕之中。

物資科張慧馨科長︰「老尚啊!天黑了。別弄了。下山吧。」

尚科長︰「我們的女科長話了,不干了,收拾收拾下山。」

張慧馨︰「上哪去?」

尚科長︰「去結核醫院吧。晚飯就在那里吃吧。韓科長!你快走幾步,和醫院聯系聯系,給我們找一個落腳的地方。你跟他們熟。」

韓科長︰「統計室的人早下班了。哪還有熟人!行,我去。」韓科長領著他們科里的侯彰,向結核療養院走去。

我們把裝滿柞樹葉子的麻袋送到社員家。柞樹葉子已經在院牆和房山之間堆積得到房檐那麼高了。

大家走到結核療養院大門的時候,韓科長、王德和侯彰已經等在那里。

王德︰「值班的副院長太不夠意思,閑著的病房,說啥也不同意我們進去休息。」

韓科長︰「人家也是好意。怕把結核病傳染給我們。讓我們在他們的禮堂休息,吃飯。」

尚科長︰「行。到了人家的地盤,就得听人家的。走吧!去禮堂。」

結核療養院院內漆黑一片,鴉雀無聲。禮堂里空空蕩蕩,沒有暖氣。大家又餓又冷,坐立不安。我們幾個好運動的同志,開始在座椅的過道間,轉來轉去,力圖增加一點體溫,怎奈燃料已經消耗殆盡,溫度很難上升。大家只有一個信念︰毋笑斌同志快快到來!

鞍山冬季的這個節氣,下午四點半不到就日落了。如果是看電影、打撲克,三、四個小時可能覺得短。這個時候是在饑餓中等待吃飯,一個小時也覺得有半天那麼長了。

毋笑斌和夏秘書氣喘吁吁,終于在禮堂門口出現了!

毋笑斌︰「快!來兩個人,拿碗糕!」

大家一窩蜂似的聚向門口。幾個人把盛碗糕的籠屜抬進禮堂,放到座椅上。揭開蒙在籠屜上的棉被(食堂用來遮蓋饅頭等面食品用的)碗糕的香味立即撲面而來。夏秘書端來一盆苤藍咸菜,也放到座椅上。

夏秘書︰「一人一碗,沒吃飽的,剩下的,大家分一分吃。」

今天的碗糕格外香甜。苤藍咸菜也格外鮮香。

綰鼎玉︰「夏秘書!這咸菜誰拌的?怎麼這麼好吃?」

夏秘書︰「食堂老啞巴知道是我們統計局的晚飯,特為熱了一菜勺子豆油,倒到咸菜里。」

高桐︰「老啞巴跟我們統計局的人就是親近。」

是的。我們宿舍的人,對此深有感觸。一次,晚飯,食堂有雞蛋炒蔥。賣剩下最後一盤。老啞巴看見周湘夫剛剛進門;靠近老啞巴的一個同志要買,老啞巴裝模看不見;舉起那盤雞蛋炒大蔥,從別人的頭頂上遞給了周湘夫。老啞巴知道周湘夫愛吃雞蛋炒大蔥。我們幾個機關宿舍的人,平時愛吃什麼,老啞巴心中有數;往往,去吃飯,我們不必指點,老啞巴一定會把我們喜歡吃的菜盛給我們。

大家吃飯,毋笑斌坐在一條長椅子上一動不動,閉目養神。

善科長︰「毋笑斌!你們兩個吃飯沒有?」

毋笑斌有氣無力的搖搖頭,夏秘書瞅著大家的吃相,笑。

張慧馨科長︰「傻了!一起吃飯吶!」

從機關食堂到千山結核療養院大概將近二十公里。原來,我們吃的碗糕和咸菜是毋笑斌和夏秘書騎自行車載來的。在食堂,他們兩個沒有吃飯,把籠屜和咸菜盆分別固定到兩台自行車貨架上,急急忙忙登上自行車,模黑,走在凸凹不平的從太平村到千山的大道上,從晚上五點騎到七點,……。

尚科長︰「王德!吃完了沒有?」

王德︰「完了。什麼事?」

尚科長︰「去山那邊那個生產隊聯系一下,給我們找幾戶社員家,住一宿。」

農業科謝科長︰「王德!我和你一塊兒去。」

尚科長︰「好。謝科長農村熟,你去最好了。」

大概過了一個小時(感覺,可能不到一小時),謝科長和王德回來了。大家跟著他倆,又回到我們采柞樹葉子的山下。生產隊長把我們分散安排到社員家里。社員家里的炕燒得熱熱糊糊,我躺到炕上,很快就進入夢鄉;睜開眼楮,天已經大亮。

我們采的柞樹葉子堆積在那家社員家里的山牆頭,沒有拉回來。按王德的說法,那堆柞樹葉子早就讓社員家在灶坑里燒成灰了。

麩子面團。1960年末至1961年秋收前,很多人出現浮腫。原因很單一,就是營養不良。由于營養不良,心、肝、腎技能衰弱,血液循環不好,體內多余水分不能排出,在細胞里滯留,人體表皮腫脹,可以稱之謂「饑餓型浮腫」。

春季,機關食堂吃飯的同志,很多人都出現了浮腫;我也沒有能夠幸免。

市里黨政領導(省、中央領導)對此十分重視。想方設法救治。其實,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增加營養。當然,這是一道難解的試題。麩子面團就在這時誕生了。小麥麩皮的營養知識,現在很多人都耳熟能詳,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微量元素等等極其豐富。抗浮腫的選「營養品」非小麥麩皮莫屬。

我和其它機關的同志們一樣,經駐人委機關的市立醫院大夫檢查,一張浮腫證明卡,每天早飯的時候,就可以在食堂領取一個網球大小的麩子面團。連續吃了幾個月,浮腫總算消退。

人造肉精。1961年鞍山地區肥豬出欄數驟減,只有正常年份的四分之一強一點,是建國以來出欄肥豬最少的一年。吃豬肉,已經是極大的奢侈。代肉品自然誕生。

人造肉精是一種酵母菌菌體做成的食品。要求菌種純,培養溫度應該經常保持20c—30c,環境清潔,培養液中不得有有害雜菌。從理論上講,人造肉精肯定是營養豐富的菌類食品。

搞代食品,在那個年代是全黨、全國的重要任務。從中央到地方都設有領導小組。我們局制作人造肉精一定是市委布置的任務。制造人造肉精的菌種,我現在猜想,一定是科委或科協等部門提供。培養基是用做大豆腐擠壓排出的廢水為原料。做豆腐廢水中能有多少干物質,還有多少營養成分?可想而知。不過,在那種情況下,好像沒有比它更合適的原料了。雖然不知道是否可以制造出人造肉精,我們局還是響應號召,特為倒出一個辦公室,開始制造人造肉精。

做人造肉精需要有一個存貯培養基做豆腐廢水並用于酵的淺幫槽子。

做槽子需要薄鋼板,到哪里去弄鋼板呢?王德給尚科長出了一個主意︰找鞍鋼新調來的干部呀!

尚科長找來閭富和、楊光大、劉興然三位科長,研究如何才能夠弄到兩塊鋼板。閭富和科長老實巴交,頭腦固化,想不出什麼辦法。劉興然科長倒是有辦法可以弄到,只是這種可能違反廠紀的勾當,是絕對不可染指的。楊光大抗美援朝的志願軍——雖然沒有踏入鴨綠江那邊的土地,自然還保留著軍人的傲氣,敢于擔當的精神。

尚科長︰「老楊!怎麼辦?」

楊科長︰「小事一樁!交給我吧。」

楊光大科長在夏秘書那里開了介紹信,領著王德、侯彰以進廠調查研究的名義,到了鞍鋼二薄板廠。二薄板領導毫無顧忌地答應,不合格鋼板,要幾塊,隨便拿。只是沒有出廠手續,出不了鞍鋼大門。

楊光大︰「就要兩塊。多了沒用。」

廠領導︰「那就好辦了。食堂的車出去買菜,把鋼板鋪車底下,就出去了。」

做豆腐廢水的來源,自然落到工業科。善科長委派燕恩和毋笑斌到鐵東區山南豆制品廠聯系,廠方答應供給我局做豆腐廢水。第一擔做豆腐廢水是我們工業科挑來的。其後,有了專人擔當人造肉精「生產」這個差事,自然包括挑做豆腐廢水。這里面還有一個難為情的故事。

常思陽,年輕,大高個,體魄魁碩,一看就知道這是一位「能源」消耗大戶。30斤的糧食定量,肯定不夠吃。常常是一個月的最後一、兩天,甚至數日糧票就吃光了。

在食堂吃飯,生了一件令人尷尬的事情——食堂工作人員說他吃飯不交糧票。這是一件即觸犯紀律又有悖道德的丟人的事情。常思陽自然是咬緊牙關死不承認。怎奈統計局黨支部還是認定食堂是正確的。在局黨支部黨員會上,檢討、批評是不可避免的了。同時對他吃飯使用糧票采取了控制措施。黨支部決定,把他的飯票放到秘書科夏秘書手中,每日定量一斤,按天放。誠然,這實在是一種無奈之舉。當然,此舉也成為黃局長在化大革命中的一條罪狀。此後,常思陽也就成為人造肉精的「生產」者。

在王德的指揮下,幾個人七手八腳把鋼板槽子擺放到勞動工資科里屋的破損的兩個辦公桌上。安排停當。毋笑斌把從豆制品廠挑來的做豆腐廢水倒入鐵槽子。王德不知道什麼時候弄來試管裝著的菌種,統統倒入鐵槽子做豆腐廢水里。

夏秘書手里拿著一個玻璃乙醇溫度計,她把溫度計感溫泡插到做豆腐廢水中,呆一會,提上來;王德急不可耐地搶了過去。「25度!正好!」

王德在在場的人中踅模一圈,問道,「常思陽!常思陽哪去了?」常思陽在走廊上听到王德的喊聲,進了辦公室,「活著吶。瞎喊啥!」

王德︰「常思陽,黨支部研究決定,人造肉精的工作由你負責。大家能不能吃上人造肉精,就看你了。一定要看住,辦公室的溫度注意保持在20度以上,屋里要保持清潔衛生。等兩天之後,就能夠在做豆腐廢水上面出現一層白膜,再等一天,白膜厚了,就撈出來。然後,換新的做豆腐廢水,再接種菌種,……。大家以後就不要再到這屋里來了。門上要貼上‘閑人免進!’」

常思陽從此,每隔三、兩天就要到豆制品加工廠去挑兩擔做豆腐廢水,日夜堅守在辦公室,期待做豆腐廢水上出現白膜。

幾個星期過去了。一天王德在秘書科,讓大家參觀我們局制造的人造肉精。一塊比乒乓球大一些的、黑  的、硬邦邦的固態東西放在一張白紙上。

毋笑斌︰「這是什麼東西?」伸手去拿。

夏秘書︰「別動!手,埋汰不埋汰?那是吃的東西。」

綰鼎玉︰「吃的東西?看著就惡心,誰敢吃!」

王德︰「這是人造肉精!是我們自己制造的人造肉精。」

張慧馨科長︰「我的媽呀!好幾個禮拜,就弄出這麼一塊寶貝兒呀?怎麼吃?誰嘗嘗?」

綰鼎玉︰「夏秘書!你嘗!」

夏秘書瞪了一眼綰鼎玉,看看那塊人造肉精,下意識地捂著鼻子,跑出門去。回頭,笑著喊道,「你們嘗吧!」

過了幾天,常思陽回到科里。制造人造肉精的事情,到此壽終正寢,再也沒有誰去提它了。

(2011年6月3日17︰55︰28)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統計師最新章節 | 統計師全文閱讀 | 統計師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