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師 資料交換

作者 ︰ 付均

沈陽、哈爾濱等市統計局幾年前倡導的國內十幾個城市一年一度的交換統計資料的活動,回到統計局之後,我有幸參加了幾次。

1979年3月29日至4月18日,我和譚局長一起,去廣州參加全國近20個城市統計資料交換會議。實際開會時間是4月2日到4月9日。

3月30日下午,從沈陽乘飛機到達廣州白雲機場。下機後,我們住到第一招待所。4月2日住進了開會場所越秀賓館直至11日會議結束。來到從小就向往的廣州,很是興奮。不免寫下了幾首記錄當時感想的「歪詩」。這是下了飛機之後的感受,《回憶4月去廣州》︰

才下飛機熱氣蒸,滿目蔥綠雨朦朧。

北國雪融冬方去,話說之間到廣東。

廣州市計委(統計工作在計委)十分熱情地接待了到會的全體同志。計委負責接待的處長是解放戰爭南下部隊「四野」的轉業干部,是遼陽人,看見我們格外親切。他在歡迎我們的晚宴之前,特為向大家宣布,「來參加會議的同志們大部分是北方人,在廣州黨政機關中我這個年齡的人,很多都是解放戰爭時南下的和部隊轉業的東北老鄉。今天晚飯我們包餃子,用家鄉飯來招待大家。」听了他的話,大家熱烈鼓掌。他又說道,「廣東人不太會做北方的餃子,大家嘗一嘗廣東的口味。」

八天的會議,大概有一半的時間是各市談情況,交流經驗。一半的時間是觀光游玩。資料交換會議是屬于十幾個城市自發組織的,各市輪流坐東承辦,不受任何上級領導的約束。幾年後,各市的資料交換關系保持多年,會議則自消自滅了。

會議安排或閑暇時間我們逛了白雲山、越秀公園、七星岩、動物園等地。同時也瀏覽了珠江兩岸和街市商場。

越秀公園就在我們住處附近,進門門票8分錢。對著公園正門的是「五羊」雕塑。相傳,周夷王在位時,有一天,天上下來五位仙人,身穿五彩衣,騎著五頭山羊,降臨此地。查看民情之後,駕祥雲而去,留在人間五只山羊。山羊口餃一睫六穗的谷穗,化成巨石。山羊和谷穗給當地人民帶來幸福吉祥,廣州成為南國富饒之地,人民豐衣足食。所以人們也把廣州稱為「羊城」、「穗城」。

4月5日,下著毛毛細雨的上午,廣州計委的同志領著我們登上越秀山,環顧四野,天茫茫,雨蒙蒙,雖然看不清城中景色,倒也另有情趣。回來之後,寫了《4月5日登越秀山》︰

南海羊城熱風多,細雨絲絲冷哆嗦。

越秀山上觀城景,雲霧流淌飄樓閣。

廣州這些日子陰雨連綿。4月7日去白雲山。登上了海拔380多米最高峰摩星嶺。據廣州同志介紹,雨後天晴,放眼望去,白雲山峰巒疊翠,溪澗橫流,可俯瞰全市,遠眺珠江,美不勝收。時常煙雨霏霏,白雲繚繞山間,蔚為大觀,白雲山之名由此得來。今天,雖然沒有山間白雲繞繚的景象,倒是大雨如注,另有一番情趣。寫了一首《4月7日登白雲山》︰

白雲山上雲不白,峰巒溪水隱霧霾,

雨似垂簾從天降,美景不見任你猜。

4月8日驅車去肇慶七星岩。一路上,廣州的同志介紹︰七星岩風景自古就以峰險、石異、洞奇、廟古著稱。景區主要包括了星湖和七座山峰,它們似北斗七星散落湖中,所以叫七星岩。去、回七星岩路上,南國風光令我感嘆不已,不免又「迸出」兩首《七星岩路上》︰

之一

彎角水牛犁水田,毛竹簇簇連成片,

南國風光綠長在,數日沐雨知衣單。

之二

稻苗女敕綠畦水黑,高山倒影耕牛歸,

黑瓦白牆竹叢後,畫卷潑墨誰人揮?

十幾年之後,我又有幸再次游覽七星岩,正如常言道,看景不如听景,親臨其境看過了,倒沒有留住多少宣傳單上描繪的那些景象。當時,只留下《星湖》一首︰

北斗落星湖,星湖水不潑,

青山映綠水,引來游人多。

一日,和譚局長閑逛,在珠江岸邊廣場見一顆大榕樹,樹干老態龍鐘,盤根錯節,樹根、樹干、樹枝纏連相托,枝葉擴展繁茂,郁郁蔥蔥,生機勃勃,遮天蔽日,獨木成林。于是寫了《老榕樹》一首︰

老榕形傘能遮天,干枝纏連耐人看,

歷盡珠江東流水,葉綠枝繁尚華年。

我們兩個逛到珠江南岸,中午找了一個飯館就餐。譚局長每次進飯館,是必定要喝酒的。點完了飯菜,譚局長對服務員說,「給我來二兩白酒!」

服務員沒吱聲,擺動了幾下腦袋,示意我們看一下餐廳的西南角。原來這個飯館就餐的人喝酒,要自己到餐廳的一角去買。賣酒的人坐在高出地面一人來高的高台之上,身旁放一個裝著散白酒的大酒壇,左手拿一個玻璃量杯,右手拿一個竹筒做的酒提子,微笑著牛氣十足地俯瞰著吃飯喝酒的客人。

我走到高台之下,給譚局長買回來二兩白酒。一會功夫,譚局長把二兩酒喝光了。說道,「好酒!好酒!再給我來四兩。」

我走到高台之下,對賣酒的人說,「四兩!」

譚局長酒興大發,一口一口又喝了個精光。對我說,「沒喝夠。再來二兩。」

「能行嗎?別喝醉了。」我對譚局長說,他搖搖頭,揚起左臂擺手讓我去買。

我從座位上起來,走向高台,賣酒的人愕然的瞪大了眼楮,看著譚局長發笑。我說,「再來二兩!」

當我回到飯桌坐下來的時候,賣酒的人現出驚訝的笑容,高舉著右手,叉開母指和食指(意思是八兩),對著餐廳里服務員和客人左右晃動,他顧盼一周之後,收回食指,活動著翹起的大母指,大概是說,這是他在這個餐廳看到的酒量大的喝酒的人的第一個。

「我們坐車回去吧?」出了餐廳,我對譚局長說。

「坐什麼車!走!再逛逛。」譚局長說話有些嘴打摽,顯然是醉了。

我們兩個溜溜達達走上了珠江大橋。珠江大橋是一座公路、鐵路兩用橋梁,中間走火車,兩側走汽車,靠邊是人行道。橋面上車流密集,行人如織。我們行走到大橋中部,譚局長突然走下左側人行道,打算橫過公路橋面到橋中間去。從北面開過來的汽車,看見譚局長,突然來個急剎車;譚局長乘機疾速地跑向鐵路旁邊,我也不得不緊隨其後,跟了過去。開車的司機氣得用廣東話狠狠地罵了一串髒話,大概意思是︰不要命了!找死……。停在這輛車的後邊的車輛也都氣憤地摁著喇叭,叫個不停。

「瞎叫喚個啥!過來看看,看看,不就得了嗎!」譚局長雙手扶著隔開鐵路與公路的鐵欄桿,對著鐵軌,嘟囔了一句。

趁著車流稀疏的空隙,我們急急忙忙跑回人行道。嚇得我一身冷汗,腿肚子顫抖不止。

走到一個丁字路口,我往右拐,剛剛一轉身,譚局長喊道,「不對!向左才是我們的住處。」

我沒敢拗著他,跟著他向左走去。我想,反正時間有的是,錯了再回來。不過,錯了的倒是我;大概是方才在橋上嚇糊涂了?

會議開到10號,結束。廣州計委的同志們給我們買了火車票。11號早晨乘廣州去上海的火車北上。譚局長在車上不外乎兩件事,抽煙、打瞌睡。我倒是睜大了雙眼,一刻不停地盯著車窗外,生怕漏看了一丁點外面的景色。也寫了兩首。

4月11日50次火車北上(4月11日)

山高水闊竹林矮,艘艘江船任往來,

雙目欲吞北江水,時過境遷車行快。

江西境內行車(4月12日)

軍嶺杜鵑紅透山,貴溪有石赤如磚,

奇山異水處處有,老天造化不倚偏。

12號晚8點到了杭州。在杭州我們的任務不少,給局里的同志們買東西,給別人捎東西;當然免不了逛一逛西湖美景,不是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嗎!也是有感而發。

之一杭州村女(4月13日)

頑皮村女弄口笛,西湖何處有鶯啼?

聲聲小調全無意,換取分文為度日?

杭州街頭有(好像是農村的)姑娘賣口笛,聲似鶯啼,8分錢1只。

之二游靈隱寺

來到靈隱見佛面,泥鑄草填靠牆站,

不知何年能顯聖?受騙游人都自願。

之三觀飛來峰

蘇堤白堤湖上臥,斷橋殘雪也曾折。

煙波霧海神仙境,未見白蛇與青蛇。

飛來峰上石佛多,頭損臂殘遭橫禍,

有心停步拜拜佛,又恐日頭要西斜。

之四登六和塔

六和塔中盤旋上,爬到頂端放眼望,

念懷梅子思無緒,錢江寬闊心空蕩。

之五游覽名勝有感

十年魔怪鬧天翻,涂炭文化忒淒慘,

千刀萬剮難消恨,亙古文明何日還?

我在杭州的一項額外任務,是給住在一個樓的鄰居化輕公司張經理帶回鞍山兩個皮箱。他的大姑娘結婚,求人在杭州買了兩個皮箱。給他們買皮箱的人是浙江大學的學生。到了杭州住下之後,我就跑到浙江大學去取皮箱。浙江大學地處西湖西北方向,四周群山環抱,風景宜人,令我十分羨慕,可嘆自己這輩子不會有再進校園讀書的光陰了。學校操場上坐滿了同學,正在听一個外國女學者講演。外語我基本上是一竅不通,不知道她在講些什麼。

我拎著兩個又大又沉的水牛皮皮箱走出了校園,走幾步,停一停,真後悔答應給他捎這種東西。在路旁看到有賣甘蔗的,我靈機一動,買了兩根、花兩毛錢,又花一毛一分錢買了一條細繩,把兩根甘蔗纏在一起,當做扁擔;挑起皮箱,倒是輕松一些,出不出洋相,管不了那麼多了!

那個年代,生活物資比較缺乏,每每到南方出差,同志們都要委托帶買一些吃穿用的東西。

在杭州我給局里的同志們買了茶葉、糖、南泥壺、花瓶、童涼鞋、塑料涼鞋、軟緞被面、女上衣、女褲等等。譚局長愛好養花,買了兩個大號南泥花盆,愛不釋手。

4月15日離開杭州。上了杭州到上海的火車,乘客爆滿,擁擠不堪。我提著皮箱,譚局長抱著花盆,站在車廂走道上,轉身的余地都沒有。就這樣,苦苦的挨過了三、四個鐘頭。火車到站,隨著涌動的人流,東倒西歪,離開了牢籠般的難以忍受的車廂。下到站台,深深地吸了幾口並不清爽的空氣。

下火車之後,買了上海到大連的船票。在等船的幾個小時的時間里,我又忙著到商場去買同志們委托指定要在上海購買的東西,有兩件女上衣、25號男牛皮鞋、童鞋、糖果、卷煙等等。

午飯後,我們兩個登上了長庚號客輪,四等艙。在船上呆了兩宿、一天半,吃了6頓飯,第一頓16日晚餐,花錢最多,兩個人吃了一元一角八分,其余幾頓,兩個人的吃飯錢是,花四毛錢兩頓、花七毛錢兩頓、花八毛錢一頓。這是我的筆記本上的記錄,因為回到家,誰花了多少錢是要算賬的。如果差旅費不夠,還要自己拿錢補上。現在看起來,覺得是不是有些小氣?幾毛錢還用得著記算得那麼清楚嗎?畢竟是年代不同啊!

在船艙里我是呆不住的,我不斷的跑到甲板上,看看海面上的景致。可惜,那個時侯我沒有照相機。

4月18日沒到5點,我就走出了船艙。要在長庚輪上觀日出。這是當時記錄下的一段文字︰

4月18日5時12分朝陽在大海東方盡頭,偷偷地冒出海面。黑灰色的天幕慢慢地月兌落下去,朝陽露出了血紅的容顏。羞澀的她立于插在海水之中絳紅色的柱子上;須臾,她掙月兌了大海的吸引,穩穩地騰空而起。把大海氣得微微發抖,激起了一片片閃顫不已的波紋。

長庚輪根本沒有理會這一切,它只顧劃破平靜的海面轟響著向北方疾駛;身後留下了一條寬廣筆直的大道,一層層浪花被擠到了道路的兩旁。回首遠眺,大道和浪花漸漸地消失在安靜的海面那邊去了。

一只海鷗伸直了翅膀,尾隨著長庚輪,似乎是在尋找什麼東西?

長庚輪在疾駛,靠近船舷的海水,由于受到船體的排斥,發出了不滿意的沙沙聲、訴述著怨言。

同時,作了一首《海上》,這是這次出去開會,寫的最後一首了。

大海無私任船行,千里波濤似有情,

陽光灑下銀萬兩,海鷗展翅覓船蹤。

到大連,下了船直接奔了火車站。買了火車票,在站前廣場等待上車。

「壞了!」譚局長突然尖叫了一聲,把我嚇了一跳;周邊的人也都驚愕的把目光轉向了我們這里。原來是,千里迢迢,火車上擠、輪船上晃,怕磕怕踫,辛辛苦苦捧回了的南泥花盆,在譚局長往地上撂的時候,不知道怎麼搞的,破碎了,掉了一角。氣得譚局長拿起掉角的那個花盆,準備扔到車站廣場的地溝里。

「兄弟!手下留情!別扔!」說時遲那時快,一個老頭見此情景大聲疾呼,幾步跑到我們面前。

譚局長︰「有何指教?」

老頭︰「別扔。給我呀。」

我︰「這都破了,你要它干啥?」

老頭︰「傻小子,這不是還有沒破的一面嗎。把掉了的一角粘上,沖背面,不是和好的一樣!壞了,這也叫南泥花盆呀。不能扔。」

「給你吧。」譚局長把花盆遞給老頭,老頭小心翼翼地用雙手接過了花盆。臉上露出欣喜的笑容。

這次資料交換會議就這樣結束了。

之後,我又參加了洛陽、西安的資料交換會議。每一次資料交換的程序大體是,向會議主辦市統計局交各市事先按要求準備好的統計資料(統計年報的主要數字);主辦局匯總、打印各市的資料;散會前發給大家。會上,各市交談各市的國民經濟發展情況,統計工作情況,確定下一次資料交換主辦單位。剩下的時間,瀏覽名勝風景、市容市貌、購買特產等等。會議也邀請國家統計局綜合司和所在省統計局的同志參加。

在洛陽,印象深刻的是游覽龍門石窟和白馬寺。龍門石窟是我國石刻藝術的寶庫,座落在洛陽市南郊伊河兩岸的龍門山與香山。洛陽統計局的同志介紹,它開鑿于北魏孝文帝年間,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至今已有400多年。

最引人注目的是開鑿于唐代武則天時期的大盧舍那像龕。碑文記載,大盧舍那像龕群雕洞窟長寬各30余米,開鑿于唐高宗咸享三年(公元672年),皇後武則天出資兩萬貫,用了三年時間于上元二年(公元675年)鑿雕完成。九尊雕像中間為釋迦牟尼的報身盧舍那大佛。高17米,頭4米,耳朵近2米。形態豐滿,面容圓潤,彎眉秀目,直鼻,俏嘴;表情微笑、溫存、親切、慈祥、睿智。體現了唐代對女人的審美觀念。洛陽的同志說,她是武則天的形象。

驅車往東十余公里,到了白馬寺。洛陽的同志說,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興建的第一座寺院,始建于東漢永平年間。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稱為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他們說,文革期間紅衛兵打砸搶,把白馬寺弄得慘不忍睹。1975年西哈努克要來拜佛,周總理下令維修了白馬寺。不然的話,你們只能夠看一個破爛不堪的寺廟了。

白馬寺廟的東面250米處有一座釋迦舍利塔。洛陽的同志說民間流傳「洛陽有座齊雲塔,離天只有一丈八。」該塔為四方形十三重的密檐式磚塔,高25米,塔身秀美,順著層層密檐向上望去,真有塔頂能夠接觸雲端的感覺。不知道是我的錯覺,還是真的,這幢塔好像不是垂直于地面,要傾倒的樣子。

游覽之後,留下一首歪詩︰

牡丹謝後到洛陽,尚存玫瑰留遺香,

龍門石佛多殘廢,白馬寺前塔歪斜。

會議安排了自由活動,讓大家到街上采購東西。沈陽的宋科長和本溪的成科長邀我上街買「唐三彩」。

「買什麼?唐三彩?」我不知道什麼是唐三彩,問道。

成科長︰「著名的陶瓷工藝品,你怎麼不知道?洛陽、西安是唐三彩的燒造地,一個東窯,一個西窯。」

宋科長︰「唐三彩有1300多年的歷史了,盛行于唐朝,所以叫唐三彩。我以前也對它了解不多。臨來的時候,我們局的一個副局長讓我到發源地洛陽給他買一個駱駝。」

成科長︰「唐三彩屬于低溫彩釉陶器,一個器物上有黃、綠、白和藍、赭、黑幾種顏色;有馬、有駱駝、有人物和各種陶制品。」

「遺憾。真的孤陋寡聞。」我自詡熱愛美術,卻是十分缺乏藝術領域的知識。倒是有幾分自慚形穢的感覺。

到了一個規模較大的賣唐三彩的商店,唐三彩陶制品琳瑯滿目;以駱駝、馬、胡人俑為多。宋科長給他們的局長買了一個雙峰駱駝俑,成科長買了一個三彩馬。我看了一下價格標簽,心里涼了半截;暗想,就我的那點維持養家糊口工資,這輩子,大概就沒有希望買這些精神消費的玩賞品了。就算是別人白送給我一個,往哪里擺放?

又一年,在西安開會。

西安,世界四大古都之一。小學的歷史課老師就講過從西周、秦始皇、漢朝到隋唐等十三個朝代都在西安建都,是中國古都之首。向往已久。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馮常友參軍,航校在西安。他來信介紹西安情況,說,西安城里的街道平橫豎直,正南正北,規規矩矩。只是那些街道歷經幾千年無數人們的踩踏,塵土太多,晴天灰塵蓋腳面,雨天稀泥沒腳背;人們諧謔(xiexue)為「洋」灰水泥大道。

我們住的地方離大雁塔、小雁塔和西安古城不遠,到了西安就迫不及待地抽空瀏覽一番。當然,最想看的還是兵馬俑和驪山華清池。

會議把參觀兵馬俑和看清華池作為一項重要日程做了安排。首先去了秦始皇陵看兵馬俑。驅車向東出了市區,越過村莊和田野,走了大約一個多小時,到達了尚未正式開放的兵馬俑博物館。未到達兵馬俑之前,中途,西安市統計局的同志在車上,讓大家向右看,他說,「大家看!右邊遠處那個高出地面,頂部平坦,像一個小山的,那就是秦始皇陵。這個陵墓高76米,四周邊長350來米,佔地12萬平方米。陵墓地宮安放著秦始皇。至今沒有發掘。」

西安的同志一路上介紹說,兵馬俑是1974年3月,在陵東的西楊村村民楊志發抗旱打井時,在秦始皇陵東三里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間,鑿開了兵馬俑埋葬坑的東南角。7月,陝西省博物館等單位組成了考古發掘隊,開始發掘秦俑坑。現在已經建成了兵馬俑博物館,還沒有正式對外開放。去年,法國總統希拉克參觀之後說,「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跡,秦俑的發現,可以說是第八大奇跡了。不看秦俑,不能算來過中國。」從此秦俑被世界譽為「八大奇跡之一」。

看了之後確實感覺到古代秦人真的了不起,那些埋在地下的兵馬俑氣勢雄偉、壯觀、神奇;塑造藝術高超,兵馬俑神態逼真,仿佛看到了古代秦國的真人,怎能不讓人嘆為觀止!

去驪山,一是看華清池,一是看「捉蔣亭」。西安的同志介紹,驪山風景秀麗,是秦嶺支脈,東西長20余公里,最高峰1200多米。相傳在洪荒時代,是女媧「煉石補天」的地方。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就在此地。

西安的同志們饒有興趣地講述了華清池的壯觀。驪山溫泉已經存在幾百萬年,滄桑變幻,千古未竭,以「不以古今變質,不以涼暑易操」;「與日月同流,無霄無旦,不盈不虛,將天地而齊固」稱奇于世。號稱「天下第一泉」。清華池歷史悠久,周幽王在此建驪宮,秦始皇、漢武帝也在此設立行宮。唐代大興土木,為宮廷御花園,唐玄宗為了楊貴妃在此沐浴,修建了華麗的「華清宮」。

在清華池轉了一圈,大失所望,與西安同志們的介紹雖然不能說是大相徑庭,也是不見昔日的華麗光彩。我們來到據說是楊貴妃洗浴的大池子,殘損破舊,污穢不堪;倒是保持著(不知道是哪個年代)歷史滄桑歲月的痕跡。

我們來到「捉蔣亭」的山下,西安的同志介紹,這個石亭,是1946年胡宗南等黃埔軍校的士官募捐建立的,起名「正氣亭」。解放後叫「捉蔣亭」。(1986年12月在紀念「西安事變」50周年改名為「兵諫亭」。)盡管這個亭子並不是很具有觀賞價值,它畢竟是一個中國歷史重大事件的鑒證。到過西安的人,都要親眼目睹一下蔣介石蒙難(近年的電視劇中把那時的蔣介石描述得很是狼狽)的現場。

牛羊肉泡饃是西安人吃的方面的驕傲。會議在一天的中午,請大家到西安市最有名、老字號的一家牛羊肉泡饃飯館吃羊肉泡饃;是老孫家還是老馬家我沒有在意。看過《統計師》第三部的讀者一定會記得,我初到鞍山市統計局的時候,和我住在同一個宿舍的統計局的同志有5位西安統計學校的同學。他們,特別是毋笑斌,經常炫耀的事情,一個是秦腔,一個是牛羊肉泡饃。比如,趙匡胤當上宋朝皇上之前受困長安,忍饑挨餓,一日在煮牛羊肉的店門口,掌櫃的看他可憐,讓他把干饃掰碎,給他澆了一勺滾熱肉湯,放在火上煮。趙匡胤吃了,說這是天下最好吃的美食。有了皇上的贊譽,牛羊肉泡饃成了長安著名小吃。八國聯軍進北京,慈禧太後逃亡西安,吃了羊肉泡饃,也是倍加贊賞。這些故事,是毋笑斌掛在嘴邊的家常話。

到了飯館,我憑著毋笑斌他們講述的吃羊肉泡饃的程序,給我們來自東北的幾個同志當起了「指導」。西安的同志,事先提醒大家,白面餅(饃)是往肉湯里泡的,不要沒有泡過就吃;至于如何掰、掰多大,沒有詳細說明。我們坐下之後,服務員給每一個人送來一個大碗、一份烤過的死面餅。

「這餅,放這干什麼?」本溪成科長看著白面餅,又看看我。

我︰「掰!掰的越細越好。」

成科長︰「掰多大小?」

「黃豆粒那麼大。」這是我听毋笑斌講的。

沈陽宋科長︰「不用吧。弄那麼細,不成了糊涂湯了?」

大家掰完了,服務員在每一個人的碗上夾上一個標有每一個人座次的標簽,把碗全部端走。過了大概二十幾分鐘,服務員端回了一碗一碗熱氣騰騰的「成品」,按著標簽上的順序,分別擺到了每一個人的面前。大碗的肉湯中有我們自己掰的饃,還有熟羊肉、蔥末、香菜、黃花菜、黑木耳等配料。喜歡酸、辣的,桌上有醋、辣椒面。

吃了一會,宋科長覺得自己的饃有些發硬,總是盯著我的碗看。我明白了,他一定是想要嘗一嘗我的饃是不是也硬。于是我拿一個羹匙舀了一勺饃給他。

「沒听你的話,我的饃掰的塊太大了。沒有你的好吃。」宋科長笑著,現出一絲遺憾的表情。

(2014年2月4日17︰35︰22)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統計師最新章節 | 統計師全文閱讀 | 統計師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