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戰役以趙國的喪師失地而告終,國力上升途中的趙國無疑是遭受了一次重大的打擊,而秦國盡管最終佔領了戰略要地上黨地區,但付出的代價也極其慘重,不得不暫時罷兵休養生息,這也實在是無奈之舉,也是秦昭襄王還有武安君白起心里都不太情願的事情。
無論是趙國還是秦國,也都認為這只是兩國大規模較量的開始,雙方暗地里加緊備戰,表面上的「客套」也得去做。
長平之戰打響的時間被大部分書籍暫時確定為公元前262年後,對于戰爭延續了幾年還是爭議頗多。根據秦軍攻擊韓國野王的大致時間(前263年)計算,公元前262年後戰役開始是有一定根據的。但是,對于戰爭究竟延續了幾年,3年?2年?1年?爭議更加激烈了!
為什麼必須要理出個頭緒?沒辦法,因為這關系到下一步邯鄲保衛戰的具體發生的時間,而且直接關系到趙政(秦王嬴政)出生的具體日期!可惜,目前還是無解。
《史記。趙世家》中有這樣耐人尋味的一段話----「七月(或為年?),廉頗免而趙括代將。秦人圍趙括,趙括以軍降,卒四十餘萬皆阬之。王悔不听趙豹之計,故有長平之禍焉。王還,不听秦,秦圍邯鄲。武垣令傅豹、王容、蘇射率燕眾反燕地。趙以靈丘封楚相春申君。八年,平原君如楚請救。還,楚來救,及魏公子無忌亦來救,秦圍邯鄲乃解。」
也就是說趙孝成王7年(公元前259年大約是夏季)長平戰事結束,趙孝成王感到後悔,他去了趟秦國進行和談,但返回後不執行兩國的協議,于是公元前259年1月,秦軍兵困邯鄲。也就是說,其間只有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古時候出行不易,邯鄲去咸陽來回恐怕就要耽誤不少時間,再說這樣短暫的時間,秦軍能恢復過來嗎?
趙孝成王究竟去沒去秦國呢?無從知曉!
我們再來看秦始皇的生日︰《秦本紀》記載︰秦昭王(前325年-前251年))四十八年(公元前258年)十月,韓獻垣雍。秦軍分為三軍。武安君歸。王將伐趙武安、皮牢,拔之。司馬梗北定太原,盡有韓上黨。正月,兵罷,復守上黨。其十月,五大夫陵攻趙邯鄲。四十九年正月,益發卒佐陵。陵戰不善,免,王代將。其十月,將軍張唐攻魏,為蔡尉捐弗守,還斬之。五十年十月,武安君白起有罪,為士伍,遷陰密。張唐攻鄭,拔之。十二月,益發卒軍汾城旁。武安君白起有罪,死。攻邯鄲,不拔,去,還奔汾軍二月余。攻晉軍,斬首六千,晉楚流死河二萬人。攻汾城,即從唐拔寧新中,寧新中更名安陽。(前文我們已經說過,此處時間有問題。)
《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是在秦昭王(前325年-前251年)四十八年(公元前258年)正月生於邯鄲,秦攻邯鄲時候,秦始皇的年齡應是一歲半應是一歲大小了,《呂不韋列傳》︰秦昭王五十年,使王齮圍邯鄲,急,趙欲殺子楚。子楚與呂不韋謀,行金六百斤予守者吏,得月兌,亡赴秦軍,遂以得歸。趙欲殺子楚妻子,子楚夫人趙豪家女也,得匿,以故母子競得活。秦昭王五十六年,薨,太子安國君立為王,華陽夫人為王後,子楚為太子。趙亦奉子楚夫人及子政歸秦。
可是一般認為︰秦攻邯鄲是發生在公元前259年1月至公元前257年春,大約17個月。(《戰國策》中有︰秦圍邯鄲,十七月不下),按照這種說法,異人逃離邯鄲的時間是在圍攻邯鄲的秦將王接替前任王陵之後,即秦昭襄王四十九年期間,也就是說未來的秦王嬴政已經1歲多了,這與前面的記載相吻合。異人出逃一定是逃到了進攻邯鄲的秦軍軍營之中,兵荒馬亂之時,也只有那里最安全!
可是,如果長平之戰、邯鄲之戰的時間都錯了呢?這段歷史就成了糊涂賬。
還有,那時候的邯鄲還能不能進城呢?答案也是能!
《戰國策》中就有魏王派遣將軍辛桓衍潛入邯鄲面見趙王、平原君並與滯留邯鄲的齊國名士魯仲連對話的記載。
所以,我們干脆就自由發揮,只要別象一些「明明對歷史無知、還敢肆意胡謅的作者非要給小秦始皇整出段邯鄲戀情不可!什麼小趙姬啊、阿房女啊、在白紙上寫些唐詩宋詞啊---嘆息,真應了那句話,無知者無畏啊!
秦國獲得長平之戰空前大捷後,白起主張趁趙軍主力被殲滅、實力空虛,繼續東進,一鼓作氣滅亡趙國。秦昭王卻認為︰長平之戰秦國雖然獲勝,但軍隊傷亡過半,國內糧餉物資消耗殆盡,而且新佔國土民心不穩,暫時擱置了白起繼續進軍的建議。
這時候,秦國大臣樓緩來到趙國,替秦國索要趙國答應割讓的六城。
趙王向他如果趙國不割地如何?樓緩說︰不割地,秦國必來攻打,你們說割是不割呢?
虞卿勸諫說︰樓緩說不講和,明年秦國再來進攻大王,大王豈不是要割讓月復地給它來求和嗎’。現在講和,樓緩又認為不能保證秦國不再進攻。那麼現在即使割讓六個城邑,又有什麼好處!明年再來進攻,又把它的兵力所不能奪取的土地割讓給它來求和。這是自取滅亡的辦法,所以不如不講和。秦國即使善于進攻,也不能輕易地奪取六個縣;趙國即使不能防守,終歸也不會喪失六座城。秦國疲頓而撤兵,軍隊必然疲軟。我用六座城來收攏天下諸侯去進攻疲軟的秦軍,這是我在天下諸侯那里失去六座城而在秦國那里得到補償。我國還可得到好處,這與白白地割讓土地,使自己削弱而使秦國強大相比,哪樣好呢?現在趙郝說‘秦國與韓、魏兩國親善而進攻趙國的原因,一定是大王事奉秦國的心意不如韓、魏兩國’,這是讓大王每年拿出六座城來事奉秦國,也就是白白地把城邑送光。明年秦國又要求割地,大王將給它嗎?不給,這是拋棄了原來割讓土地所換取的成果而挑起秦國進攻的兵禍;給它,也就無地可給了。俗話說︰‘強大的善于進攻,弱小的不能防守’。現在平白地听任秦國擺布,秦**隊毫不費力便可多得土地,這是使秦國更加強大而使趙國更加削弱啊。讓越來越強大的秦國來割取越來越弱小的趙國,秦國年年謀取趙國土地的打算因而就不會停止了。況且大王的土地有限而秦國的要求無限,拿有限的趙國土地去應付無限的秦國要求,那勢必不會再有趙國了。
大臣虞卿說︰樓緩的看法,是趙國根本打不過秦國。同樣,你不是人家的對手,秦國又為什麼跟你講和呢?大王你看秦國下一步的舉動會如何?
趙王︰秦國的心思,肯定是要滅亡我們趙國。
虞卿說︰那大王應當拿上貴重的財寶,去歸附楚國、魏國,秦國看到天下聯合,自然會知難而退。
樓緩︰大王不要听他亂講,我們趙國怎能去歸附楚、魏?
趙王︰是啊,我憑什麼要歸附楚、魏,讓他們白撿便宜呢!不行,就同秦國講和吧。
虞卿︰趙國的使臣即使進入秦國,也不會熄滅秦國滅亡趙國的野心。看到趙國與秦國媾和,楚國、魏國必然不會與我們結盟了。如此,趙國必危!
虞卿再次進言︰割了六座城,大王您能保證秦國不再進犯嗎?
趙王︰不能。
虞卿︰既然如此,用趙國有限的土地去滿足秦國無限的要求,趙國離滅亡就不遠了!臣覺得,要保全趙國,一定要去和楚國、魏國結盟。大王就算不听我的話,作為臣子,我也要把它講出來。
趙王痛哭,「本王哪里不知道這樣的道理?!,可是我軍新敗,國內幾無御敵之兵啊!」--早知如此,何必當初,藺相如確實該殺!
後來,虞卿因為魏國宰相魏齊的緣故,寧願拋棄萬戶侯的爵位和卿相大印,與魏齊一起從小路逃走,最後離開趙國,在魏國大梁遭到困厄。魏齊死後,虞卿更加不得意,就著書立說,采集《春秋》的史實,觀察近代的世情,寫了《節義》、《稱號》、《揣摩》、《政謀》共八篇。用來批評國家政治的成功與失敗,世上流傳,稱為《虞氏春秋》。史載︰魏齊是戰國時魏國的相國,他的門客魏人範雎隨魏中大夫須賈使齊得到齊襄王的欣賞,須賈懷疑範雎與齊國有染,將這種情況告訴了魏相魏齊。魏齊盛怒之下不分青紅皂白,使舍人鞭笞範雎,後者奄奄一息,最終詐死之下得守者與魏人鄭安平之助潛逃入秦。範雎在成為秦國相國之後,秦昭王四十二年,秦昭王為了替範雎雪恨,欲殺魏齊。當此時也,魏齊寄居于趙國平原君門下,秦昭王向平原君索要魏齊人頭,平原君拒不肯交。秦昭王遂向趙王施壓。魏齊見趙王迫于壓力兵發平原君所圍捕他時,夜里偷偷逃到趙相國虞卿家里。虞卿見事不可為,掛下相印與魏齊一同逃跑。跑路途中欲求助于信陵君,信陵君畏秦,猶豫未肯見。魏齊絕望之下,怒而自刎。
眼看趙國沒有找到盟友,秦昭王再次改變初衷,加上此時趙國也拖延割地賠款。于是,公元前259年正月,秦昭王下詔全面攻擊趙國。依舊點白起為將,白起卻稱病臥床不起。
昭王震怒,宰相範雎對昭王說︰夫知人性,莫難察焉。美惡既殊,情貌不一,有溫良而為詐者,有外恭而內欺者,有外勇而內怯者,有盡力而不忠者。(世界上沒有比真正地了解一個人的本性還要困難的事情。每個人的善、惡程度不同,本性與外表也是不統一的。有的人外貌溫良卻行為奸詐,有的人情態恭謙卻心懷欺騙,有的人看上去很勇敢而實際上卻很怯懦,有的人似乎已竭盡全力但實際上卻另有圖謀。)請派遣我去問詰白起。
昔年,範雎正是謀奪了魏冉的秦國相印,而魏冉最得力的兩個心月復弟子正是胡陽和白起,胡陽在第一次上黨之戰為趙括所殺,白起也在第二次上黨之戰中被趙括打成了殘廢。心有罅隙,範雎自然也就十分防範白起--這個功高震主、又與自己不睦的秦軍統帥了。
咸陽白起官邸
範雎落座,厲聲質問白起︰
我听說真正的將帥不以自己的部隊強大做靠山,當他受到君主的寵愛時不得意忘形,當他受到別人的誹謗污辱時,也不懼怕、退縮,看到利益時不起貪念,見到美女時更不心生邪念,只知全心全意,保家衛國,以身殉職。
做將帥的切勿驕傲自大,如果驕傲自大,待人接物就會有不周道的地方,有失禮之處,一朝失禮就會眾叛親離,人心憤懣相怨。身為將領,也不能小氣吝嗇,如果吝嗇必然不願獎賞部下,獎賞不行,部下必定不肯在戰斗中盡最大努力以拼死作戰,這樣下去,則在戰爭中不會取得什麼好的成果,國家的實力也就會因此虛弱下去,自己國家實力下降就是表示敵人正在強大起來。
從古至今,大凡國家遇有危難,國君會選拔賢德之人作將帥以解救國難。出征前,齋戒三日,進至太廟告祭列祖列宗,國君面南而站,將帥面北而立,太師雙手奉上大斧(權力的象征),國君接過大斧,手持斧柄授給將帥說︰「從現在開始,部隊由您指揮。」
當年楚國土地方圓五千里,戰士百萬。你率領數萬軍隊攻打楚國,攻下了楚國國都,燒毀了他們的宗廟,一直打到東面的竟陵,楚國人震驚,向東遷都而不敢向西抵抗。韓、魏兩國動員大批軍隊,而您率領的軍隊不及韓、魏聯軍的一半,卻和它們大戰于伊闕,大敗了韓、魏聯軍。現在趙國士卒死于長平之戰的有十分之七、八,趙國虛弱,希望您能領兵出戰,一定能消滅趙國。您以少敵多,都能大獲全勝,更何況現在是以強攻弱,以多攻少呢?奈何膽敢拒絕王命!
白起起身回答︰當年楚王依仗他的國家強大,不顧國政,大臣們居功自傲,嫉妒爭功,百姓離心離德,城池也不修繕,所以我才能領兵深入楚國,佔領了很多城池,建立功勛。伊闕之戰中,韓魏兩國相互推諉,不能同心協力,所以我有機會集中精銳,組織勁旅,出其不意地進攻魏軍。魏軍已經戰敗,韓軍自然潰散,然後乘勝追擊敗軍,所以我才能獲勝。秦國在長平大敗趙軍,不趁趙國恐慌時滅掉它,反而坐失良機,讓趙國得到時間休養生息,恢復國力。現在趙**民上下一心,上下協力。如果攻打趙國,趙國必定拼死堅守;如果向趙軍挑戰,他們必定不出戰;包圍其國都邯鄲,必然不可能取勝;攻打趙國其它的城邑,必然不可能攻下;掠奪趙國的郊野,必然一無所獲。我國對趙國出兵毫無戰功,諸侯就會產生抗秦救趙之心,趙國一定會得到諸侯的援助。我只看到攻打趙國的危害,沒有看到有利之處。」
範雎憤怒地責問︰你是對大王當年做出撤兵長平的決定,致使你失去唾手可得的武功心懷怨恨吧?!我且問你,難道也是王上讓你坑殺數十萬趙國投降士卒,陷我大秦于天下不仁不義的嗎?
白起暴怒,劈手摔碎一面銅鏡說︰此鏡可裂,我心無暇。「大勇若怯,大智若愚。」,你不明白這些道理,又何故誣陷至此!送客!
兩人不歡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