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時節,楊柳依依,草長鶯飛。荀子帶領弟子們來到沂水岸邊,信步觀光,沂水波光旖旎,漁舟飄蕩。岸邊蘆葦叢生,鸛雀驚起,振翅飛掠河面。
荀子︰「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此聖人之樂也!今吾等同享于斯地,體感先哲的智慧,豈非乘風快意的事情嗎?
浮丘伯︰敢問老師,我有兩個事情不明白︰
一是孔子為何總是責難子路?二是難道子路真的曾經企圖用石盤毆打孔子嗎?
既然是各述其志,那子路說「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為何哂之?
荀子笑道︰這個故事流傳很久遠了,但它不是事實。
春秋時魯國的孔子有三千學生,而其中有名的為七十二賢。這七十二賢人中有個叫子路的,他並不是文質彬彬的弟子,原來是個桀驁不馴的莽漢子。
一天,孔子帶著他的學生子路出游到深山老林去避暑。春秋時夏天的天氣並不比現在涼爽。孔子上了山已是汗流浹背,跟在身後的子路也敞開衣衫任腥熱的山風把胸毛吹得東倒西歪。孔子在一塊大石上坐下之後說口渴死了,讓子路去尋些水來喝。
子路打開隨身的包袱取出石臼走到一條小溪的上游,小溪噴珠吐玉,泉水清凌如碧。子路在用石臼舀水當兒,一抬頭忽然看見他面前的草叢里黃燦燦的鮮花開得正盛,定楮再看時那根本不是一簇艷麗的鮮花,而是斑斕炫目的猛虎。在那白額黃斑虎吼聲震山撲過來的瞬間,子路縱身躍到猛虎的身後一把揪住了老虎尾巴。子路力大過虎,就好像若干年後的武松那樣赤手空拳把猛虎打死了。他揪斷了死虎的尾巴揣在懷里以作憑證,準備向孔子炫耀,然後蕩了蕩泉水舀了滿滿一大臼泉水返回原地。子路遞水給孔子時喜滋滋地問道:「先生,上士智能過人、武藝高強的人怎麼樣打死老虎?」
孔子抿了一口清涼的泉水回答:「上士打老虎先揍虎頭。」
子路斂住笑容又問:「那中士呢?」
孔子喝了好幾口水道:「中士打老虎,先揪虎耳朵。」
子路不高興地接著問:「那塴,下士打虎是個什麼樣子呢?」孔子清了清嗓子:「下士打虎拽住老虎尾巴才敢動手。」
听完孔子的話,子路感到受了侮辱,扔掉老虎尾巴,怨恨地說:「先生大概明知泉水被一支猛虎守著,竟然讓我去打水,是存心想害死我!」
子路在質問孔子的時候,趁孔子只顧喝水不留意的空當,就手抓起一個石盤揣在衣襟底下。那石盤邊緣十分鋒利,子路懷揣著石盤準備在適當時機如擲鐵餅似地拋起石盤,然後石盤會在空中飛旋,劃一道閃亮的弧,頃刻之間即會把文弱不堪的孔先生擊個腦漿涂地。
子路預謀好這一切,站在孔子面前咄咄逼人地發問:「孔先生,你說,上士殺人是怎麼個殺法?」
孔子一愣,隨即鎮靜地回答:「上士殺人用筆尖。」他怕學生听不懂,解釋道,「用筆墨寫在竹簡上或刻在甲骨鐘鼎上,以文字昭示天下,把人置於死地。」
子路怒氣未減地又問:「那麼中士該如何殺人?」
孔子慢條斯理地回答:「中士殺人用舌尖。人的舌頭是軟的,能把方的說成圓的,圓的說成扁的,眾口鑠金,也會殺人不見血。」
子路居心叵測接著問:「那麼下士該如何殺人?」
孔子若無其事地回答說:「下士呀,下士殺人用懷里揣著的一個石盤。」
子路一下子泄了氣,他扔掉懷里的石盤,五體投地跪拜了孔子。從此對孔子心服口服,忠心耿耿。
後來,子路和孔子的其他門生,把孔子治國平天下很有歷史穿透力的言論整理成《論語》流傳下來。
首先,子路初次見到孔子的時候就有這樣一段對話︰
孔子問子路︰「你喜好什麼?」子路幾乎不假思索地說︰「喜好長劍。」孔子搖搖頭說︰「我不是問這個。我是說以你的資質,如果再努力學習,別人就很難比得上你了。」子路懷疑地問︰「學習也有用處麼?」孔子說︰「君主如果沒有勸諫的臣子,施政時就會有失誤;士人如果沒有勸誡的朋友,德行上就會有虧缺;木材要直,就得經過墨線的校正;人要成為仁德的君子,怎能不接受勸諫、不努力學習呢?」子路雖然覺得這話有點道理、可又找出理由反問︰「南山上的竹子,不必處理也根根筆直;砍下來當箭射,能夠貫穿堅韌的犀革。有這樣的天生美質,又何必學習呢?」孔子答道︰「如果在箭的後面裝上羽毛,箭的前面裝上磨碩過的箭鏃,不是可以射得更遠更直、穿透得更深嗎?」子路終于被說服了,從此投入了孔子的門下。
子路是個質樸但不粗俗,虛心求學的人,他怎麼能做出那樣禽獸的舉動呢?
子路曾經問孔子︰「您要是統率三軍去打仗,會帶上誰?」孔子說︰「徒手跟老虎搏斗,徒步涉水過深河,死了也不知道後悔的人,我才不要。要帶就要帶上那些能周密謹慎考慮問題,以智慧行事克敵制勝之人。」
那個故事就是依照這句話杜撰出來的!
孔子曾經說過︰懦弱的就鼓勵他勇敢,魯莽的就教給他謹慎,驕傲的就教給他謙恭。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孔子為什麼要這麼奚落子路,一下子把他捧到天上風光無限,緊接著又將其摔落在地搞得灰頭土臉。不過是想借此讓子路正視自身的缺陷而已。
子路是孔子最心愛的學生,後來,子路擔任了衛國蒲地(今河南長垣)的大夫。臨行之前,孔子諄諄教誨道︰「蒲地民風強悍,最難治理。然而你只要恭謙謹慎地待人接物,寬大清正地處理事情,就會得到人們的普遍擁護,也就能治理好蒲地了。」三年之後,孔子率領著學生們去看子路,才入蒲境,孔于就稱贊道︰「不錯,子路已經得到蒲地百姓的信賴了。」入了蒲城,孔子又稱贊道︰「好啊,子路辦事盡心盡力,對老百姓也很寬厚。」到了官衙門外,孔子又稱贊道︰「很好,子路明察事理,辦事果決,實在是好。」子貢不解地間︰「老師還沒見到子路,更沒有詢問他是如何治理蒲地的,就接連稱贊了三次,究竟是怎麼回事?」孔子答道︰「我已經看到子路治理地方、處理政事的能力了。我一入蒲境,就看到田地都墾植得很好,野草拔得很干淨,溝渠水道也修得整整齊齊,從中可以看出他已經得到百姓的信賴,所以百姓辦事就很賣力。進城後看到家家戶戶屋牆完固,樹木茂盛,看得出他對百姓很寬容,百姓也就不會苟且偷懶。現在到了官衙,又看到官廳上冷冷清清,下面那些吏役們都在默默地、認認真真地各辦各事,說明子路明察果決,做事決不拖泥帶水,政事也就不會煩擾不安。由此看來,我可以三稱其善‘。」
孔子周游列國返魯後,已經是近7歲的老人了,在跟人談論子路時還認為他做事太沖動果決,過于剛烈。(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于從政乎何有?」《論語•雍也第六》)剛易折,性格又決定命運,所以孔子非常替他擔心。在衛國動亂消息傳來,孔子就預知子路必死,異常擔憂。果其然,不幸言中。
衛出公用武力將老爸拒之門外,當了12年國王後,似乎懈怠了,放松了對他的父親的警惕。他的父親——太子蕢聵,得以秘密潛入國內。當然,太子蕢聵也不是什麼好鳥,一心琢磨的就是兒子的王位,非要搶過來用自己的**坐,野心不死。他串通自己的外甥,也就是衛出公的表哥孔悝一起作亂搶王位。衛出公特信任表哥孔悝,讓他掌控衛國大權。因此,表哥一反水一切就都完了,衛出公于是倉皇逃走,奔向魯國。做父親的終于把兒子也攆出了家門,真是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呀。「父子爭國」就是一趟渾水,想當初孔子都不想趕這趟渾水,才離開衛國的。可子路偏不。在他頭腦里,他認定衛出公是君,自己是臣,君有難哪有臣躲避的道理。
在孔悝作亂于衛都的時候,子路還不在都城內,得知這一情況後不顧6多歲的老邁身子,心急火燎地往回趕。其實,孔悝還是他的頂頭上司,子路不過是孔悝領導下的一個邑宰。半路中,遇見了逃跑出城的子羔。子羔就告訴子路︰衛出公已經逃月兌了,城門現在也已經關閉,您還是不要去了,免得白白送死。子路就說︰食其食者不避其難,堅決要進城制止動亂。子羔擋不住,只能眼睜睜看著子路望火坑里跳。城門緊閉僅對使者開放,子路機靈,尾隨一隊使者模進了城內。城內局勢已經完全被太子蕢聵和孔悝掌握,處處布滿了忠于他們的軍隊,兩人登上高台意氣風發。子路勇敢,螳螂擋車,單槍匹馬殺了過去。因為太子蕢聵做衛君的合法性是不容置疑的,所以子路就把叛亂的罪責全歸到頂頭上司孔悝頭上,要太子蕢聵允許他取下其項上人頭。太子蕢聵又不傻,豈能答應。子路一不做二不休,索性放火燒台,把他嚇得要死,于是下令誅殺。刀劍林立,子路盡職盡忠,慷慨赴死。激戰中,老邁的猛將被人擊斷了戰盔上的紅纓。大將軍即使死也要保持節氣,絕不失態。他于是停下手中的劍,將失落的紅纓從容綁上,冷眼嘲笑死亡的刀劍,氣定神閑,泰然自若。子路這種大無畏的氣慨徹底擊垮了對手的勇氣,出于恐懼,他們不敢停下手中的劍,瘋狂地刺殺,竟把子路的身軀化為一堆肉泥。
子路,算得上是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yin、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啊!
但是,子路不知道權變避禍,也實在是不智----
賢德機敏的人才有四種︰
1、濟世之才,此為開天闢地,拯救萬民者也。
2、經世之才,此為治國安邦,勵精圖治者也。
3、適世之才,此為外圓內方,中庸和睦者也。
4、避世之才,此為知有進退,寬容坦蕩者也。
為師望汝等弟子,擇其善者而篤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