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遨游博大精深的易學世界 第六節 宋代易學圖書和義理學派

作者 ︰ 書凡

到了宋代,易學有了很大的改變,研究易學的學者眾多、派別眾多,但主要有圖書學派和義理學派。兩派舌戰筆伐,互不相讓,可就在這爭論中,出現了易學觀點的相互融合和吸收,推動了易學的發展,使易學在宋代達到了頂峰。

1、圖書學派

圖書學派是特別推崇河圖與洛書,以河圖與洛書為《周易》的根源,並以這兩個圖式來解釋《周易》原理的象數易學派。圖書學派的創始人是宋初道士陳摶。

陳摶,字圖南,自號扶搖子,是五代、宋朝的道士和道教學者。當年舉進士不第,便退隱山林,隱居修道,先隱居武當,後居華山四十年,被稱為「華山道士」,壽高118歲。他與麻衣道者、呂洞賓交往甚密,麻衣道者將道家秘藏傳于陳摶。

《佛祖統紀》載︰「處士陳摶受《易》于麻衣道者,得所述《正易心法》四十二章,理及一天人,歷詆先儒之失,摶始為之注。又受《河圖》、《洛書》之訣,發《易》道之秘。」

陳摶得到的易圖有︰

(1)《易龍圖》,講天地的變化和組合,此圖再沒有傳下來,不過《河書》、《洛圖》就是由此演化來的。

(2)《先天太極圖》,又稱《天地自然之圖》,講八卦之象和陰陽變化的法則。

(3)《無極圖》,說《坎》《離》卦象和五行之象,據說陳摶曾將此圖刻于華山石壁上,現已失佚。

再有就是麻衣道者所著《正易心法》,陳摶為之作注。

陳摶的易學思想,在他所著的《龍圖序》和《正易心法注》(也只有這兩部書流傳于世)里得到了集中表現。他說︰「《易》之為書,本于陰陽。萬物負陰而抱陽,何適而非陰陽也。」他特別強調乾和坤的作用,說︰「凡陰陽之氣,純而不駁,是為乾坤。《老子》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正謂此也。因知能盡《乾》之道,是為聖人;能盡《坤》之道,是為賢人。」這顯然是老子的道家易學思想。

陳摶極力主張︰《易》應該以象為主。麻衣道者說︰「《易》道不傳,乃有周、孔。周、孔孤行,《易》道復晦。」「世俗學解,浸漬舊聞,失其本始,《易》道淺狹。」有人說這是對《周易》的批判和否定,這是望文生義!麻衣道者和陳摶所說的《易》指的是象數,認為八卦才是《易》之根本,「正《易》者,正為卦劃,若今經書正文也」,這是對的。

伏羲作《易》,為《易》之始祖;文王用《易》,以解世之利弊;孔子解《易》,以明《易》之真諦,這是易學發展的三個歷史階段。孔子解《易》,不只是解釋了《易經》,而更多地是揭示了《易》之淵源及其原理,對陰陽、八卦、六十四卦乃至《河書》、《洛圖》都作了精典的論述,如果沒有孔子,《易》可能還傳承不下來。

陳摶說︰「《易》之有辭,本為伏羲發揚」,明確說明《易經》的卦辭和爻辭也是發揚了伏羲之《易》,「經書正文」說的是伏羲的本義,是伏羲易的「注腳」。問題是「學者不知借辭以明其卦象,遂溺其辭,加以古今訓注而襲謬承誤,使伏羲初意不行于世,而《易》道由此淺狹矣!」這顯然是對王弼「掃象」的批判。王弼全面否定象數,以經解易,使易界出現了「文字訓詁」的惡劣傾向,把易學引向了歧途,陳摶此論是切中時弊的,起到了撥亂反正的作用。

陳摶主張《易》「不立文字」、「不作紙上功夫」。麻衣道者說︰「卦象示人,本無文字。」這是客觀事實,因為遠古時期沒有文字,也無法用文字傳遞消息,只有以圖象示人,並一代一代傳承下來。陳摶說︰「羲皇始畫八卦,重為六十四,不立文字,使天下之人靜觀其象而已。」主張「消息卦畫」、「辭外見意」、「要須自悟」,這顯然是道家的「參悟」思想,要靠自己去「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悟性高的領悟就深,悟性低的所得就少,無須用文字語言去說明和解釋,所以麻衣道者的書名就叫《正易心法》。陳摶不是一味反對用文字解《易》,而是反對那些胡謅八咧的語言,他本人就著有《指玄篇》、《釣潭集》、《龍圖序》和《正易心法注》(前兩篇已失傳),也是用文字解《易》的。

陳摶是得道高人,他隱居山林,與世無爭,一心修練。朝庭有四位君王下詔,陳摶都不出山。最後一次宋太宗趙匡宣詔,陳摶以106歲高齡入宮。

簡單來說,陳摶的最大功績就是把《易圖》傳承下來了。陳摶將這些圖傳給了種放。

種放是北宋的一個易學家,官至工部侍,晚年歸居嵩山。

種放又將《先天圖》傳給了穆修,穆修傳李之才,李又傳給邵雍,邵雍將其發展成為先天易學。

種放將《河圖》、《洛書》傳給了李溉,李傳給了許堅,許傳給範諤昌,範傳給劉牧。劉牧經潛心研究,提出了易圖三變模式,第三變便是這兩張圖,即五行生成圖和九宮圖,皆稱為《龍圖》。九宮圖為《河圖》,五行生成圖為《洛書》,提出「圖九書十」之說(後人對此有不同看法),著有《易數鉤隱圖》。

種放將《無極圖》傳給了穆修,穆又傳給了周敦頤,周與其弟子程顥、程頤兄弟一起,將《先天太極圖》和《無極圖》融為一體,提出了「無極」和「太極」是宇宙萬物本原之說。

至此,宋代易學的傳承關系就比較清楚了,可見是人才輩出,研究碩果累累。

由上述,我們也可以知道,圖書學派有三家︰以邵雍《先天八卦圖》、《後天八卦圖》為代表的「先天圖學」;以周敦頤《太極圖說》為代表的「太極圖說」;以劉牧《易數鉤引圖》為代表的「河圖洛書學」。

2、義理學派

義理學派是專主闡發《周易》哲學大義,與卜筮易和象數易相對的易學學派。

歷代代表人物和代表作有先秦孔子《易傳》,魏晉王弼《周易注》,宋代程頤《伊川易傳》、朱熹《周易本義》等。

程頤,字正叔,人稱伊川先生,北宋洛陽人。為程顥之胞弟,教育家,易學家。

程頤易學主要體現在他所著的《伊川易傳》里,同時也散見于其他有關著述。其特點是以理學之義理解《易》,不甚重視象數。

《伊川易傳》,成書于宋哲宗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又稱《周易程氏傳》、《程氏易傳》,共4卷,15萬字。該書是程頤對《易經》和《易傳》的注釋和解說,以闡發其易學思想。

程頤受王弼、胡瑗、王安石以義理治《易》的影響,在此書中,借解釋《周易》卦辭爻象來闡明義理。並在《易傳序》中提出「體用一源,顯微無間」的理學命題,認為無形的理寓于有形的象中,理與象即是理與事的體用關系。易象反映天地萬物之物象,易理則概括了天地之理。理不僅是天地萬物的根本,又是社會等級、人生道德的由來。這里面還包括陰陽、動靜變化的思想和關于理欲的觀點,反映程頤從宇宙自然到社會人生的較系統的哲學思想,成為宋明理學的重要著作。

(1)對漢易象數學提出批評

綜觀《易傳序》,我們可以發現︰程頤以新儒學的義理解《易》,這是他易學的突出特點,這個特點體現在他易學思想的各個方面。以理學天理論為指導,程頤對《周易》作了全面的闡發,把易學之義理學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

程頤站在易學義理學派的立場上,對漢易象數學提出批評。指出漢學家說《易》,是論象數而不及義理,以至「失意而傳言」,使《易》道千年不傳。

他說︰「去古雖遠,遺經尚存。然而前儒失意以傳言,後學誦言而忘味。自秦而下,蓋無傳矣。」

《易傳序》指出漢儒只講象數言辭而失其意,沒有把《易》書中的聖人之道傳下來。並對象數學舍本逐末、流入術家表示反對。認為象數學派「必欲窮象之隱微,盡數之毫忽,乃尋流逐末,術家之所尚,非儒者之所務也。管輅、郭璞之徒是也。」管輅是三國魏人,其解釋卦爻,主取象說;郭璞是東晉人,兩人都是術士,通卜筮之術。程頤把象數之學歸于術家所尚,以此劃清宋易義理之學與漢易象數之學的界限。

(2)對王弼易學加以揚棄

程頤對王弼易學加以揚棄,既吸取其以義理解《易》的觀點,又批評其以老莊思想說《易》的傾向。

程頤說︰「王弼注《易》,元不見道,但卻以老、莊之意解說而已。」

正因為王弼以老莊思想解《易》,所以程頤指責其「不見道」,即未見孔子之道,對孔子贊《易》時所闡明的天地之道未能掌握。這表明程頤所理解的道與王弼易學的指導思想——老莊之意相互區別。

綜上所述,程頤通過對漢易之象數學的批評,對王弼易學的揚棄和發展,創造性地確立了宋易之義理學派及其易學理論,並對朱熹易學產生了重要影響。

朱熹,南宋哲學家,著名易學家、教育家。字元晦,號晦庵,世稱朱文公,徽州婺源人。早年曾任地方官,後教書四十年,弟子眾多。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等均有研究,造旨很深。在易學上,他受學于北宋程頤、程顥三傳弟子李侗,集周敦頤、邵雍、張載等北宋易學家之大成,融各家學派于一體,創造了自己的易理學派。

朱熹提出「《易》本卜筮之書」的論點,認為上古之民,知識未開,「故聖人立龜以與之卜,作《易》以與之筮,使之趨利避害,以成天下之事」。主張以卜筮的的角度去解釋《周易》,認為《周易》三百八十四爻的每條爻辭就是一個公式,可以代入世間任何事物。在易學理論上,他吸收了邵雍的「加一倍法」和張載、朱震的「陰陽二氣」說,認為「《易》只是一陰一陽」,卜筮就是這陰陽變易,「理、象、數、辭」是渾然一體的,是陰陽的表現形式,誰也離不開誰。他說︰「故《易》者,陰陽之道也;卦者,陰陽之物也;爻者,陰陽之動也。卦雖不同,所同者奇偶;爻雖不同,所同者九六。是以六十四卦為其體,三百八十四爻互為其用,遠在之外,近在一身之中。暫于瞬息,微于動靜,莫不有卦之象焉,莫不有爻之義焉。至哉《易》乎!」

朱熹的理學對後代影響很大。朱熹的主要易學著作有《周易本義》、《太極圖書解》、《易學啟蒙》等,其《周易本義》首次將《易》之九張圖公諸于世,得以流傳,此書也成為後代啟蒙讀物,流傳至今。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帶你遨游博大精深的易學世界最新章節 | 帶你遨游博大精深的易學世界全文閱讀 | 帶你遨游博大精深的易學世界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