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易學是對宋代易學的繼承,其內容和方法基本不出宋人的範圍。元代易學家大多「以程、朱為宗」,並以此自我標榜,實際上多是義理、象數兼而言之,這與朱熹易學本具各家所長的特點大有關系。
1、俞琰
元代對道教易學進行總結的主要是俞琰。
俞琰,吳郡(今江蘇蘇州)人,字玉吾。生活在宋元之際,宋亡,不復有仁進意,隱林屋山著書立說,故自號林屋山人,因所居旁有一石澗,學者稱石澗先生。始學儒家,是儒家學者。「石澗先生,吳中老儒也」(李克寬《周易集說序》)。元朝統治者「授溫州學錄不赴,後得異人金液還丹之妙」(《吳中人物志》)。他也常以道號自稱。如納蘭成德所言,俞琰「宋亡隱居不仁,自號石澗道人。又稱林屋洞天真逸」。
俞琰一生熟讀經、史、子、集,以詞賦聞名,雅好鼓琴,尤精于易學。他自幼承其家學,刻苦研《易》三十余年,自言︰「琰幼承佼師面命,首讀朱子《本義》,次讀《程傳》。」又言︰「予生平有讀《易》癖,三老一輩看間,雖隆冬大暑不輟,每讀一字一句而有疑焉,則終日終夜沉思,必欲釋其疑,乃已自得其說則欣然,如獲拱璧。親戚朋友咸笑之,以為學雖勤而不見用于時何,乃不知時變而自苦,苦若是耶。予則以理義自悅猶芻豢之悅口,蓋自得其樂,罔知所謂苦也。」
俞琰易學著作有︰《周易集說》四十卷,《讀易舉要》四卷,《易圖纂要》二卷,《易古佔法》一卷,《易外別傳》一卷,《大易會要》一百三十卷,還有《易經考證》、《易傳考證》、《讀易須知》、《六十四卦圖》、《卦爻象佔分類》、《易圖合璧連珠》等書。所著書大部分佚失。據朱彝尊考證,尚存者有《周易集說》、《讀易舉要》、《易圖纂要》、《易古佔法》、《易外別傳》,其中《讀易舉要》、《易古佔法》朱氏未見。而《周易集說》、《讀易舉要》、《易外別傳》影響比較大,是其代表作。
《周易集說》是集解性易著。是在《大易會要》基礎上完成的,他說︰「歷考諸家易說,摭其英華萃為一書,名曰《大易會要》,凡一百三十卷。不揣固陋,遂自至元甲申集諸說之善而為之說,凡四十卷,因名之曰《周易集說》雲。」此書以朱子為本,參以程氏,又集諸葛亮說之善者。他指出︰「予自德佑後集諸儒之說為卷一百二十,名曰《大易會要》,以程朱二公為主,諸說之善者為輔,又益之以平昔所聞于師友者為《周易集說》四十卷。」其書歷時二十余年,凡更四稿。「或有勉余者雲︰日月逝矣。《系辭傳》及《說卦傳》、《序卦》、《雜卦》猶未月兌稿,其得為完書乎。予亦自以為欠,至大辛亥,自番禺歸吳,憩海濱僧舍,地僻人靜,一夏風涼,閑生無年用心,因取舊稿《系辭傳》讀之,不三月並《說卦》、《序卦》、《雜卦》改竄皆畢,遂了此欠。」自至元甲申到至大辛亥(公元1284-1311年),正好是二十七年。
《讀易舉要》一書,《文淵閣書目》、焦閎《經籍志》、朱睦楔《授經圖》均有著錄,但其傳本很少。難怪朱彝尊雲「未見」。《四庫全書》據《永樂大典》集成四卷。此書不是依經立注,而是論述其易學體例或觀點。其《易外別傳》是用先天之學,解說道家經典,用道家思想印證先天之學。他在《後序》中說︰「《易個別傳》一卷,為之圖,為之說,披闡先天圖環中之極玄,證以《參同契》、《陰符經》諸書,參以伊川橫渠諸儒之至論,所以發朱子之所未發,以推廣邵子言外之意。」
概括而言,俞琰所學兼具理學易和道教易雙重特點,主要繼承了魏伯陽和邵雍的思想觀點。
2、吳澄
元代象數派易學家影響最大的是吳澄。
吳澄,撫州崇仁(今江西省崇仁縣)人,字幼清,因「所居草屋數間,鉅夫題曰草廬,故學者稱為草廬先生」,謚文正。
吳澄出生在南宋末,但大部分時間是在元朝度過的。吳澄出身于世儒之家,受家庭薰陶,自幼讀儒家著作。七歲誦《論語》、《孟子》,十歲讀《中庸》、《大學》,十五歲讀朱熹《大學章句》,十六歲拜臨安書院山長程若庸為師,十九歲正式就讀于臨安書院。二十歲應鄉試中選。元朝建立後,吳澄在臨安書院學友程鉅夫及左丞相董士選的極力推薦下,先後任翰林文字兼國史編修、江西提學副提舉、國子監丞、司業,後遷翰林學士、太中大夫、經筵講官等職。雖任過許多官職,但「旋進旋退」,時間很短,其大半歲月都是居于窮鄉陋壤,孜孜于理學,「研經籍之微,玩天人之妙」。撰有《五經纂言》、《孝經章句》、《草廬精語》、《道德經注》等書,後人輯于《草廬吳文正公全集》,其易學著作有《易纂言》、《易纂言外翼》、《易敘錄》。
吳澄學術淵源于朱熹和陸九淵。如前所言,他曾學于程若庸,而程若庸學饒魯,饒魯學于黃干,黃干是朱熹的弟子,故吳澄是朱熹的四傳弟子。又因吳澄家居江西撫州心學發源地,曾師從程紹開,而程是陸九淵的弟子,因此吳澄接受了朱熹和陸九淵的思想,從其傾向看,更近朱子之學。如全祖望所言︰「草廬出于,固朱學也,其後亦兼主陸學。蓋草廬又師程氏紹開,程氏嘗築道一書院,思和會兩家,然草廬之著書,則終近乎朱。」
就象數易學言之,吳澄早年曾研究過邵雍《皇極經世》,並作《皇極經世續書》,訂定《邵先生集》,作《邵子敘錄》,自稱「能因其言得其意」。故吳澄象數思想除繼承了朱熹思想外,還汲收了邵雍的思想。今人徐志銳曾指出︰「吳澄的易學思想實得于朱熹和邵雍,在象數學方面多承于上述兩家。」
吳澄的象數思想主要見于《易纂言》和《易纂言外翼》,前者是《周易》箋注之作,後者是對前者易例的歸納和總結。如《四庫全書提要》所言︰「澄所著《易纂言》義例散見各卦中不相統貫,卷首所陳卦畫亦粗具梗概未及詳言,因復作此書,以暢明之。」
《四庫全書總目易纂言外翼提要》認為︰「自唐定《正義》,易遂以王弼為宗,象數之學,久置不講。澄為《纂言》,一決于象,史謂其能盡破傳注之穿鑿,故言易者多宗之。」
也就是說,吳澄解易,具有濃厚的象數氣息。
吳澄認為,《周易》卦、爻辭是用來說明卦、爻象之吉凶的,他承認卦、爻辭和卦、爻象之間存有邏輯的聯系。吳澄說︰「(卦)象謂卦名所肖似。文王之名卦,皆象各卦之二體而立名,既設卦名,則觀其名之所肖似,于卦名之下系象辭。」為了說明此種聯系,吳澄提出了四條原則和體例,即取象說、互卦說、卦變說、爻變說。
吳澄在易學研究上造詣很深,史書稱吳澄「盡破傳注之穿鑿」,所以許多研究易學的學者都以他為老師。對此,後人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言易者多以為師。其訓解經文,多依宋學為據;解釋經義,則詞簡理明,融貫舊聞,頗完備協和,非元、明諸儒空談妙語者可比。」
3、張理
張理,字仲純,元清江(今江西清江)人。據《宋元學案•草廬學案》記載,張理歷任泰寧教諭,勉齋書院山長,元仁宗延佑間(公元1314-1320年)為福建儒學副提舉。早年從杜本學《易》于武夷山,「盡得其學,以其所得于《易》者,演為十有五圖,以發明天道自然之象」。
張理的著作有《易象圖說》三卷,《大易象數鉤深圖》三卷,「後至元二十四年,貢師泰序其書傳世」。但對張理著作的記載,各書多不統一,朱睦楔《授經圖》載,其著作有《周易圖》三卷,《易象數鉤深圖》六卷,《易象圖說》六卷。焦閎《經籍志書目》與《授經圖》同,不同的是《易象數鉤深圖》作三卷。《道藏洞真部靈圖類》有張理著《易象圖說》三卷,並收有《大易象數鉤深圖》三卷。《四庫全書》收有張理《大易象數鉤深圖》三卷,《易象圖說》內外篇各三卷。關于《周易圖》今存《道藏》,但不著錄作者姓名,考其內容多集宋人易圖,並多引朱震、鄭東卿之言,當知作者為南宋之後人,又對比張理《易象鉤深圖》一書,其內容大致相同,恐此書是張理《易象鉤深圖》別本。
張理一生博覽群書,尤精于易學,通過研究兩宋象數易學,建立了自己獨特的易學體系。
他沿著宋人所開闢的以圖說《易》的思路,推衍河圖洛書、太極生八卦及六十四卦,以圖式符號為形式,重點突出其中的陰陽、五生、八卦,六十四卦卦象及其相關的卦氣說,故其易學屬于象學。其圖及說雖處處引宋儒邵雍、朱熹等人之言為據,但又與之不同,自成一家之言。
對于此,黃鎮成在《易象圖說原序》中作過說明︰「清江張君仲純,資敏而學篤,于諸經無不通,而尤其邃于《易》,嘗以其玩索之力,著為《易象圖說》一篇,其極儀象卦圖,以奇上偶下各生陰陽剛柔內外交變,而卦畫之原、四時之義、性命之說、圖書之數、蓍策變佔,靡不周備。六十四卦圓圖以乾兌離震坤艮坎巽,循環詐布而天地之動靜,一歲周天之氣節,一月太陰之行度皆可見。方圖以乾兌離震巽坎艮坤,縱自上而下,橫自左而右,而《參同契》邵子《大易吟》十二月之卦氣、二十八舍之象皆可推。變通之圖由乾坤反覆相推,陰以次而左升,陰以次而右降,而六陰六陽闢卦之序,粲然可考。致用圖以後天八宮各變七卦而四正四隅、反對之象,秩然有紀。皆巧妙整齊不煩智力,無毫發可以增損,無縴隙有所擬議,所謂出于自然而無所穿鑿者,當續邵子朱子之圖而自為一家,亦可以見易象無所不通,惟學者能隨所見崦實有所得焉,然後可以傳世而不惑也。」
黃氏對張理的象學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他說張理的象學體系「巧妙整齊」、「無毫發可以增損,無縴隙有所擬議」、「無所穿鑿」,皆為過譽之辭,但他的確看到了張理象學內容的獨特、博大和在圖式的推衍及用這些圖式解說象學的內容時所表現出的較高的邏輯性,尤其是他稱張理續邵子朱子之圖而自為一家,比較中肯。從象數易學發展看,張理通過整合前人研究成果而建立起象體系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總結了兩宋的圖書之學。
圖書之學自陳摶發端,幾經傳播,漫延整個兩宋,成為易學研究的一個分支。從其內容看,圖書之學五花八門,除了河圖洛書外,還有先天圖、後天圖,受其影響,《周易》象學都可用圖表示,如納甲圖、爻辰圖、卦變圖、卦氣圖、升降圖及與蓍法有關的圖,而就某一象圖而言,又分為多種畫法,如河圖洛書有多種畫法,先天圖也有多種畫法,卦變圖也有多種畫法。張理作《大易象數鉤深圖》匯輯了宋以來許多易圖,如周敦頤太極圖、劉牧河圖洛書,鄭東卿太極貫一圖和六十四卦卦象圖,邵雍的先天圖後天圖,朱震納甲圖,李之才的六卦生六十四卦圖等,為研究宋代圖書之學提供了條件。
(2)融象、數為一體。
宋代象數易學,各有偏重,周敦頤作《太極圖》屬象學,劉牧河洛之學、邵雍先天之學屬于數學,朱熹、蔡元定揉河洛和先天學,也是數學。張理「以周敦頤《太極圖說》為綱領,將河洛和先後二天說皆納入其中」,把河洛之學和先天之學改造成為象學,促進了宋代象學和數學的融合,發展了象數易學。
(3)將象學賦予豐富的義理。
在張理之前大多數易學家注重象理區別,不注重二者聯系,言象不及理,而張理建立其圖式化的象學時,極為重視其理的闡發,如他的四象八卦圖,是以宇宙衍化為基礎而畫出的,是一張宇宙衍化圖,其四象八卦並不直接含二或三畫的卦,而是象征了自然界四大類或八大類事物。除此之外,他還把四象八卦圖賦予了社會人生之理。他從四象八卦圖中推衍出「四象八卦六位之圖」、「四象八卦六節之圖」、「四象八卦六體之圖」、「四象八卦六脈之圖」、「四象八卦六經之圖」、「四象八卦六律之圖」、「四象八卦六典之圖」、「四象八卦六師之圖」,以說明四象八卦圖肉食自然人體社會典章之大疲乏,故此圖成為解說自然社會人生的基本圖式。如他指出︰「推而圖之章之為六位而三極備,敘之為六節而四時行,合之為六體而身形具,經之為六脈而神氣完,表之為六經而治教立,協之為六律而音聲均,官之為六典而政令修,統之為六師而邦國平。是故因位以明道,因節以敘德,因體以原性,因脈以凝命,因經以考禮,因稱以正樂,因典以平政,因師以慎刑。」因此,他圖式化的易象是包含了豐富義理的易象,這就為象數學闡發為義理之學提供了可能,加速了象數易學與義理之學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