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遨游博大精深的易學世界 第八節 明代易學三時期

作者 ︰ 書凡

明代,研究易學的學者眾多,著作也頗多。可以說,明代易學是對宋代理學易的繼承和發展。下面我們將明代易學分為三個時期簡要地進行論述。

明初,有影響的是胡廣等人的《周易大全》,其說頗為嚴謹完備。

1、胡廣

胡廣,字光大,吉水人。明大臣,書法家。明朝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狀元。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官至翰林學士兼左春坊大學士。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進文淵閣大學士。曾奉命參修《五經四書大全》。

《周易大全》二十四卷,便是明永樂所修《五經四書大全》中的第一種,由胡廣、楊榮、金幼孜主編,參與修撰者還有葉時中等三十九人。其書大旨,宗主程頤、朱熹之學,兼取諸家《易》解而融貫為說。

朱彝尊《經義考》雲︰「胡廣等惟就董楷《周易傳義附錄》、董真卿《周易會通》、胡一桂《周易本義附錄纂疏》、胡炳文《周易本義通釋》四書雜為抄錄,而隱去姓名,于諸書外未寓目者至多。」

《四庫全書提要》指出︰「今勘驗舊文,一一符合。彝尊所論,未可謂之苛求。然董楷、胡一桂、胡炳文篤守朱子,其說頗嚴謹;董真卿則以程、朱為主而博采諸家以翼之,其說頗為賅備。取材于四家之書,而刊除重復,勒為一編,雖不免守匱抱殘,要其宗旨則尚可謂不失其正。且二百余年以此取士,一代之令甲在焉。錄存其書,見有明儒者之經學,其初之不敢放軼者由于此,其後之不免固陋者亦由于此。」

鄭曉《今言》曰︰「洪武開科,《五經》皆主古《注疏》及宋儒。《賜》,程、朱;《書》,蔡;《詩》,朱;《春秋左》、《公羊》、《谷梁》,程、胡、張;《禮記》,陳。後乃盡棄《注疏》,不知始于何時。或曰始于頒《五經大全》時,以為諸家說優者采人故耳。然古《注疏》終不可廢也。」

2、蔡清

明中期,有影響的是著名理學家蔡清。

蔡清,字介夫,別號虛齋,明人。31歲中進士,官至南京文選郎中、江西提學副使。

蔡清花一生心血,力學六經、諸子及史集等書,對理學家程顥、程頤、朱熹等人的著作,研讀尤精。

蔡清在泉州開元寺結社研究《易》學,李廷機、張岳、林希元、陳琛等都是其中的成員。該社有二十八人,號稱「清源治《易》二十八宿」。他們論著達90多部,所以當時人稱「今天下言《易》都皆推;成、宏間,士大夫談理學,唯清尤為精詣。」

蔡清在泉州成為研究理學的中心人物,且形成清源學派,其影響遍及全國,是明代理學的下個代表人物。

蔡清的理學,主要是繼承朱熹的學說。他在泉州清平鋪樓上潛心著述,寫成《四書蒙引》,捍衛朱熹的學說。在他的力倡下,朱熹的《四書集注》成為明、清時期以經術取士的科舉考試的標準答案。他對朱熹的理學思想也有創造性的發展。例如朱熹主張「理(精神)先」、「氣(物質)後」,即認為精神先于物質而存在。蔡清則認為盡皆氣也,理則是此氣之理耳。即先有氣而後有理,體現了唯物主義的思想。

蔡清重視培養人才。他「官轍所至,隨杖履者數百人」。甚至歸家養病期間,也在泉州開元寺講學。因此「有志之士,不遠數千里從之」。在他的教育下,「出其門者,皆能以理學名于時。」他對貧困學生不收學費,還供給膳宿,寒來暑往,還為他們添置衣裳。他教育學生「學宜養正性,持正行。虛心、涵泳、切己、體察」。意即讀書的人要把自己培養成品質好,行為端正的人。還要虛心求教,深入鑽研,領會實質,聯系自己,積極實踐,方能有所成說。

蔡清為官清廉,反對謀私利。他常說︰「一身之利無謀也,而利天下者則謀之。」他敢于揭露明代封建治者把「取于民」的錢財,都落入「庸將之家」、「權幸之門,」以致造成「兵弱」不振作祟賈誼和諸葛孔明的正直。熱切希望最高統治者「當大有以振作之」,使人民安居樂業。蔡清為人正直,不畏權貴,不趨炎附勢。

在江西任職時,有一次寧王朱宸濠生日,屬下均穿朝服稱賀,唯他一人穿便服,且說是為了與朝拜皇上有所區別。當時每月初一、十五日,寧王屬下要先朝寧王,次日才進文廟孔子。蔡清卻先拜孔子,而後謁寧王。一日寧王當嘲弄蔡清不會作詩。他當面對曰︰「某平生于人無私。」原來「私」與「詩」諧音,寧王反而受辱。終因得罪寧王而備受迫害,最終不得不辭歸故里。

蔡清一生著述多為闡發六經本旨。主要有《四書蒙引》、《易蒙引》和《虛齋文集》等。他治學嚴謹,在床邊設案置燭台,凡與學生講論的問題,臨寐前反復思考,若有所得即起床,點燈紀錄備忘。因積勞成疾,年五十六而逝。

3、來知德

明晚期,有影響的是著名理學家來知德。

來知德,字矣鮮,號瞿唐,明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出生于今梁平縣仁賢鎮華安村白鶴灣,卒于明萬歷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明代著名理學家,享譽海內外的注《易》大師。所著《周易集注》世稱絕學,是繼孔子後,用象數結合義理注釋《易經》取得巨大成就的惟獨一人,故稱夫子。

來知德自幼聰明好學,八歲能誦,九歲能詞,其學以致知為本,盡倫為要。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中舉。他立下了「原孔子」宏願,以攻經入手,將明朝召集諸儒纂修的《五經性理大全》日夜誦讀。讀及《周易》,方知諸儒皆忘卻了象數,只言義理。在釜山斗室,靜坐六年悟道養性,對《易經》圖象無所領悟。從此,下決心離開梁平家鄉到今重慶、湖北交界處的長灘鎮那茂林修竹、溪水潺流的虯溪深山叢中,苦苦研讀《易經》原著,方知離他已二千余年的《易經》原意。他以堅韌不拔的毅力,一絲不苟的態度,廢寢忘食研究二十九個春秋,有時思考十夜不睡,數日忘食。萬歷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世稱絕學的《周易集注》終于成書問世。

來知德研究《周易》成就卓著,他重點研究事物的本質,以象數為宗,強調理、氣、象數相統一,專取《系辭》中錯綜其數以論易象。以象數闡釋義理,以義理印證象數,縱橫推闡,按圖索驥,為學《易》者,洞開了門戶;為《易》林找回了孔子《易》原璧,使失去了一千多年的象數,又回到了「四聖」(「四聖」是按世上萬物之象來定的八卦)原處,故震驚《易》林,《周易集注》被稱為絕學。

在先天太極圖、先天八卦圖基礎上,來知德悟出並進一步闡明了「陰陽對侍,陰陽平衡」的理論。中醫學利用來夫子《周易集注》中的「陰陽平衡」理論,醫治疾病,提高了療效,豐富了中醫理論寶庫。

《周易集注》體現了來知德樸實的辯證觀點,世上萬物是發展變化的,沒有靜止不變的事物。他不盲從孔子也是這種觀點的體現。

來知德的著作較多,著有《釜山虯溪詩稿》,游記有《華山》、《峨眉》等;理學有《周易集注》、《大學古本章句》等;自省有《謹言功夫條目》等;訓誡子孫的有《家訓》等。數十萬字著作面世,世人驚佩不已。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帶你遨游博大精深的易學世界最新章節 | 帶你遨游博大精深的易學世界全文閱讀 | 帶你遨游博大精深的易學世界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