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遨游博大精深的易學世界 第八節 《周易》與傳統醫學

作者 ︰ 書凡

《周易》是中國傳統醫學之源。《周易》與中國傳統醫學關系密不可分。正如明代名醫張景岳在其名作《醫易義》中所說︰「《易》具醫之理,醫得《易》之用」,「醫不可無《易》,《易》不可無醫。」

1、卦爻辭初探

按照傳統的說法,先人畫卦作《易》時,均有借于仰觀俯察、近取遠取之助。所謂「近取諸身」,並非限于卦爻象擬諸人身的某個器官而言,而應理解為在八卦和《易經》中已包含有我先民們對人體自身和病變的初步認識。先民進行卜筮,意在預測吉凶禍福,而人體自身的和病變,應是他們關注的重要領域之一。同時也反映了他們在利用巫術的同時,也取得了運用藥物對疾病進行斗爭的某些經驗。

如《復卦》卦辭說︰「亨,出入無疾,朋來無咎。」這里,卜師把「出入無疾」作為人們時運亨通的首要選擇。這正說明,在遠古時期,由于生活條件的艱苦,人們的衛生條件無法得到保障,因而疾病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大患。所以祈求「無疾」就成為人們最大的關注點之一。

又如《無妄》九五爻辭說︰「無妄之疾,勿藥有喜。」對這句話,舊注多停留在字面的解釋,意謂不輕舉妄為而得了疾病,不用藥而有自愈的喜悅。這里如果再追問一句,為什麼不輕舉妄為而得了病,就不要用藥呢?估計這兩句話可能是古代的格言成語,意謂對弄不清發病原因的疾病,不輕易用藥反而會自行痊愈。因為古人樸素地認為,疾病都是由自身的行為引起的。得罪了鬼神而招致的疾病,需要祈禱,藥物無用。

除此之外,人在日常生活中,所謂輕舉妄為而致病,不外飲食不節、勞逸失度、喜怒無常、寒暑不慎等原因引起的。弄清原因,才可對癥下藥。如果疾病不是由于自己輕舉妄為所引起,即「無妄之疾」,也就是說,病因一時無法弄清,就不宜盲目服藥,有時反而會自行痊愈。這條爻辭,一方面說明,古人當時對致病的原因知之尚少,其實有許多疾病並不是由于自身行為引起的;另一方面又說明,古人運用藥物與疾病作斗爭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已有對癥下藥、辨癥施治思想的萌芽。

2、認識論、方溯源

事實上,說傳統醫學源于《周易》,主要不是就卦爻辭中保留下來的有關人體和病理方面的知識說的,固然這些古老的資料是非常寶貴的。研究發現,傳統醫學中的許多認識論及方上的問題,皆朔源于《周易》。

(1)中醫五行學說

盡管《周易》的宇宙觀是樸素的,但對形成的認識論已了客觀唯物主義的範疇。

《周易》認為與宇宙的發生最關緊要的莫過于天與地,《周易》用乾卦、坤卦代表天與地。如《周易•系辭》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乾知大始,坤化成物。」八卦中的其余六卦也分別代表實實在在的物質,如巽風、震雷、離火、坎水、艮山、兌澤,形成了所謂八卦哲學,八卦哲學體現了《周易》對宇宙認識的唯物觀。

《周易》是以八種物質為宇宙萬物之基本要素,其中水、火為五行學說中的兩種主要元素。

根據甲骨文記載,五行觀念起源于殷商,記載于《尚書•洪範》,但《周易》中已有五行的主要元素——水、火等的萌芽。五行完整記載于《尚書•洪範》︰「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愛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

五行學說在春秋時期還是一種抽象哲學的概念,《黃帝內經》在當時《周易》、《左傳》、《洪範》的影響下,把五行學說這一哲學觀念的東西引進到中醫學的領域內來,在宇宙唯物觀的基礎上,借助五行的歸類,揭示中醫髒腑經絡、病理、間的聯系,並應用五行生克理論,維持人體內外環境的平衡。

五行學說被廣泛地應用到中醫學,長期以來被作為中醫理論的說理工具。由于五行學說有認識論範疇唯物觀的先進性,又具方中樸素的系統論思想,中醫又獨特地把五行學說和陰陽學說相結合,用以闡述中醫理論,故使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躍居重要地位。

因此,中醫學中的五行概念已經比原始的五行概念有了本質的差別,它已經升華為哲學與自然科學相結合的典範之一。

(2)中醫「整體衡動觀」

《周易》在平衡觀方面,已經初具平衡論思想的雛形,《周易》已經認識到有動必有靜的動靜平衡觀,如《周易•系辭》曰︰「動靜有常,剛柔斷矣。」

《周易》的平衡觀還反映在卦的結構上,如無論八卦,還是六十四卦對于陰、陽爻的數量,位置其分布都是平衡的。體現了平衡是動態的、相對的原理,亦即是在發展中、變化中的平衡,《周易》六十四卦樸素地反映了這一觀點。

平衡的目的在于維持相對的靜止,亦即相對的穩態,平衡是對立統一的產物,沒有對立統一便沒有任何平衡。《周易》的平衡現是建立在對立統一的基礎上的,是在陰陽、天地、水火、日月、剛柔對立統一的基礎上產生的相對平衡。

《周易》的平衡觀還表現在制約關系上,就是說有制約才有平衡,亦即對立統一的雙方,要在一定制約的基礎上才能維持平衡。如《既濟卦》的水火互制,《泰卦》、《否卦》的乾、坤交感,都是平衡制約的樸素萌芽。平衡是為了維持整體的統一性。

《易經》的「易」,其含義包括「變易」和「不易」,實際上也就是動和靜的統一。有「變易」就必有「不易」,變易是絕對的,不易是相對的,有了「不易」,事物才可能有相對的靜止,也才能保持平衡,所謂動中之靜,動態的平衡。正所謂「易者,變易也,不易也,簡易也」。上述皆體現了《周易》的平衡論思想,《周易》的平衡論思想,滲透于《黃帝內經》,促進了《黃帝內經》整體衡動觀的發展。

《黃帝內經》整體衡動觀的一個主要內容便是平衡論思想。是整體運動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黃帝內經》的平衡觀十分豐富,包括自然界的平衡及人體內的平衡,以及體內外環境的平衡。

《黃帝內經》和《周易》一樣認為宇宙萬物是運動產生的,運動是永恆的,互相聯系著的,運動產生生命,運動停止,生命便要告終。體現了整體衡動觀的重要意義。

近代「整體恆動觀」的提法,確應修正為「整體衡動觀」。整體,指人體內外環境的相關性、統一性。動,指運動、變化,言人體的氣化,氣機升降運動是無器不有,無時不存在的。衡,指平衡,即人體內部髒腑組織之間,人體與外界環境之間,都保持著一定的平衡。中醫整體衡動觀是中醫學認識論中的一大特色,是中醫學的指導思想。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帶你遨游博大精深的易學世界最新章節 | 帶你遨游博大精深的易學世界全文閱讀 | 帶你遨游博大精深的易學世界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