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遨游博大精深的易學世界 第十一節 《周易》與中國傳統美學

作者 ︰ 書凡

《周易》象征著華夏文明的發端,它在總結其之前審美意識的同時,奠定了後來華夏民族傳統美學的基石。以下我們便簡要論述《周易》之中的美︰

1、陽剛之美

《周易•說卦傳》曰︰「觀變于陰陽而立卦,發揮于剛柔而生爻。」即指天地萬物有陰有陽,因而創立陰陽兩類卦象以象征。

陽為剛,陰為柔,萬物有剛有柔,作者將物之剛柔加以發揮,並創作剛、柔兩類爻象以象征。

因此,在《周易》中,不但首先提出了陰陽剛柔之說,而且對陽剛之美和陽剛之象進一步闡發為《周易》中「乾為天,為陽,為剛」。「乾」所具有的陽剛的特征是與美相關的。

《周易》所說的陽剛之美或剛健之美,是生命堅強有力的表現。但這里要體會《周易》所說「剛健」之美的意味,而不可將它與道家美學所追求的那種大氣磅礡、雄強奔放的美混同起來。

雖然兩者都與生命的堅強有力相關,但《周易》所說的「剛健」又是與「中正」、「純粹」分不開的,非常強調坦誠、直率,無所掩飾和始終一貫地堅持自己的思想信念。這就是孟子所說的毫無畏懼的「至大至剛」,《荀子•勸學》中所說的「全」、「粹」、「德」。

《周易》的「剛健」之美當然也有其雄強的氣勢力量,但卻又是一種不馳騁于幻想的、高度坦誠、直率、剛決、單純的美。如果用線來比喻的話,《周易》並不十分重視曲線、圓形的美。它所說的「剛健」的美,正是表現在義無反顧,如斬釘截鐵般的「直」、「方」上。相反,道家所追求的氣勢力量之美倒是一種無比自由地運動著的曲線之美。

從《周易》的整個思想來看,它對陽剛之美是十分重視的。盡管它並未明確提出「陽剛之美」這樣的觀念,但卻對陽剛之美的具體表現進行了相當深入的描繪,並為「陽剛之美」這一概念的提出,提供了依據。

如《豫卦》中說︰「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這種「雷出地奮」的樂,即是充滿陽剛之美的樂。

又《大壯卦》中說︰「大壯,大者壯也。剛以動,故壯」,並說「雷在天上,大壯」。也是壯美或陽剛之美。而「雷在天上」這樣的景象,也是頗能給人以壯美或陽剛之美的感受的。《系辭》中把「大壯」同宮室聯系起來,並說︰「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這里的「大壯」,也是具有壯美的意思,同宮室的高大、雄偉、壯麗相聯系。

《周易》對陽剛之美論述最詳的,是在對《乾卦》的解釋中。因為乾代表天,且具有純陽至剛的特點,因此乾的美,實際是陽剛之美最集中的表現。從它對乾卦的解釋來看,所謂「陽剛之美」,大抵具有以下特征︰

陽剛之美是自然生命生生不息、堅不可摧的力量的表現。《乾卦•文言傳》中說︰「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剛健中正,純粹精也。」這段話所講的「以美利利天下」及「大」、「剛健」、「中正」、「純粹」、「精」,即可以說是乾之美或陽剛之美的一些具體的特征或規定。

陽剛之美具有一種不可改變的整一性和純粹性。《周易》所講的「剛健」或陽剛之美不是西方美學中所說的那種「內容壓倒形式」或「無形式」的力量,盡管具有不可遏止的趨勢,但在形式上卻又是高度完美的。因此,《周易》在講乾之美時,把「剛健」同「純粹」、「精」的概念聯系起來。「純粹」、「精」系指道德人格的高度完善和完美,同時在《周易》中也指宇宙生命運動、變化的整一性和純粹性,即《系辭》所雲︰「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所以,「剛健」這個概念在《周易》中是同「大和」的觀念相關的,或者可以說,「剛健」之美正是「大和」之美的一種表現。

2、之美

正如《周易》沒有明確提出「陽剛之美」的概念一樣,《周易》也沒有明確提出「之美」的概念。但它卻間接地描繪和說明了可歸入之美的各種現象,如︰「天地變化,草木蕃」、「山下有風」、「地中生木」、「鳴鶴在陰」之類,都頗能給人以之美的感受。但對之美論述最詳的,是在對《坤卦》的解釋中。坤為地,具有純陰至柔的特點,因此坤的美,也當是之美最集中的表現。從它對坤卦的解釋來看,所謂「之美」,在《周易》的思想中,大致具有以下特征︰

「之美」指的是一種寬厚博大的母性美。在《周易》的思想中,坤象征地,象征母。《說卦傳》雲︰「坤地也,故稱乎母。」而大地和母親均具有化育、承受、包容的品性。《坤卦•彖傳》中說︰「坤厚載物,德合無疆。」《象傳》中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所謂「厚德」,即儒家所說的「仁愛」,也是一種寬厚、博大的愛。而最能體現這種愛的,首先是無私地撫育、照顧子女的母親,以及負載萬物使其順利生長的大地。因此,在這里,「之美」也即是寬厚博大的母愛和崇高的道德品格的表現。

「之美」指的是一種包容廣大的、內含的美。《坤卦》的經文和傳文中曾說︰「坤」,「含弘光大」、「含章可貞」、「含萬物而化光」、「有美含之」。「弘」、「光」、「大」、「章」、「貞」均與「美」相通,而「含」的意思即指包含、內含。因此,「之美」實即是一種含蓄的美。在中國藝術史上,陶淵明的詩歌及唐朝文學家柳宗元的散文,都是頗能表現這種美的優秀範例。

「之美」指的是一種柔順的、靜態的美。《坤卦•彖傳》中說︰「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順」是坤的一個基本特征。同時,《坤卦•文言傳》中又說,坤具有「至靜」的特點。「之美」或坤之美的表現是平和、柔順、安穩、平靜。但《周易》中所講的這種之美並不是一種軟弱無力的東西,也不同于後世文藝理論中在道、佛思想影響下所提出來的「平淡」、「空靈」等概念。因為《周易》中所講的「坤」之美或之美,其基本精神是執著于現實人生的,而且同樣也是生命力的一種表現。所以,《坤卦•文言傳》中說︰「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在至柔、至順、至靜中又表現出剛健的力量,這是《周易》所講的之美的重要特點。

3、和諧之美

《說卦傳》雲︰「易以道陰陽。」陰陽之道是《周易》的核心,也是其「中和」思想的立足點和載體。

《易傳》把天、地、人統一于「陰陽」、「剛柔」的交感作用,構成天地、父母、男女等陰陽互求、天人合一的美好圖景。陰陽作為事物的兩種屬性,既是對立的,也是和諧的。

清代思想家連斗山在《周易辨畫》中指出︰「兩美相合為嘉。」就是說,陽與陰乃世之兩美,有相感相合之德,陽遇陰則通,陰遇陽則明,這才能達到生命世界的亨通與繁茂。這是《周易》的精髓,也是「中和」美學觀在《周易》中最完美的體現。在《周易》中頻繁出現的「雨」意象,便是陰陽相濟之果的象征。「密雲不雨」,乃是陰盛陽衰失去均衡的緣故;「零雨其蒙」,則是陰陽的美善之象。《鼎卦》九三爻辭「方雨虧悔,終吉」,《睽卦》上六爻辭「往遇雨則吉」,意謂只要出現陰陽和合的美好甘雨,就能獲得吉祥。

隨著後世《易》學的興盛,陰陽相濟的觀念得到進一步強化,體現得最典型的,便是闡述爻位關系的「乘、承、比、應」之說。每卦六爻,初與四、二與五、三與上互相感應,感應的二爻中,如一陰一陽則表示陰陽和合,稱為「有應」,否則為「無應」;「乘、承、比」三者,則分別解釋相鄰兩爻之間的關系。而各爻關系的相合與否、預期的吉凶禍福,都取決于陰陽是否和諧。由于在《周易》學說中,萬事萬物及其相互關系,均存在陰、陽二元,所以陰陽相濟的觀念具有普遍意義。它實質上表達的是一種事物和諧共存,以求狀態均衡的哲學訴求。

《周易》的和諧均衡理論,既是千百年來中國社會倫理的總綱,也是古代藝術理論和創作所遵循的總則。八音克諧之于音樂、溫柔敦厚之于詩歌、結構勻稱之于建築、布局均衡之于繪畫和書法,無不體現出和諧均衡的美學追求。

4、中正之美

「執兩用中」,也就是在事物的兩端之間,不偏不倚,唯取中正。

《易傳》闡釋「古經」義理,多以「中正」為說,而「中道」、「中行」、「得中」等術語,亦屢屢出現。按照爻位說,每卦六爻分內卦、外卦,故二、五爻為「得中」;陽爻居奇位、陰爻居偶位「得正」,反之不得正。凡得中得正者,無不吉祥多福。

中正原則不僅貫穿于《易傳》釋義的始終,也體現在對顏色的取舍上。在所有色彩中,《周易》最推崇黃色。《坤卦》六五爻辭曰︰「黃裳,元吉」。《鼎卦》六五爻辭曰︰「鼎黃耳金鉉,利貞。」此二爻均居外卦中位,故得「吉」「利」。黃色在「五色」里介于黑與白的中間,在東、南、西、北、中之位置上,則與「中央」相配,所以《漢書•律歷志》說︰「黃者,中之色,君之服也。」黃色之所以在《周易》中得到推崇,就在于它涵有中和、中央、中正的意蘊,並由此而使黃色在後世成為正色和帝王之色。

執兩用中,以中正為貴,既是認識論,也是方。從認識論的角度看,中正與兩端保持等距離,是最完美的均衡狀態,無論偏向任何一端,都將破壞均衡,導致偏斜而使原有結構崩塌;從方的角度看,中正意味著處事不偏不邪,追求適中與合度,任何的「過度」或「不及」,都無法保持事物的善美狀態。《周易》強調「中正」的思想,與儒家的中庸之道,在本質上是完全一致的。

「執兩用中」同時也是後世藝術遵循的美學原則。例如兩兩對稱的美學理念,就貫徹在我國古代建築設計、舞蹈編排、繪畫構圖、文章修辭、詩歌用韻等幾乎所有的藝術形式之中;而「樂而不yin,哀而不傷」,更成為儒家詩論的核心主張。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帶你遨游博大精深的易學世界最新章節 | 帶你遨游博大精深的易學世界全文閱讀 | 帶你遨游博大精深的易學世界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