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這一中國古老而又燦爛的文化瑰寶,其與中國的宗教文化亦關系密切。
1、《周易》與道教淺釋
翻閱中國古代的文化典籍,我們可以發現,《周易》與道教思想具有共同來源。《周易》曾作為佔筮典籍,屬于巫術範疇,而道教出于史官,是從巫術文化中分離出來的。因此說,兩者具有共同來源,並且在之後相當長的時間內具有共同性、滲透性。
所以,自道教產生以後,《周易》便是道教門人必修的書籍,而在道教典籍中則收錄了諸多易學著作,如《道藏輯要》、《道藏精華》、《正統道藏》。
在收錄易學著作的同時,道教門人亦對易學進行總結、發揮,並集文成書。如葛洪的《周易雜佔》,範長生的《周易蜀才注》,陶弘景的《卜筮要略》,呂岩的《易說》,李道純的《周易尚佔》等。
尤其需要說明的是,道教門人還開創了圖書學派這一重要的易學流派。而著名的道士陳摶,更是創繪「太極圖」、「先天方圓圖」等一系列易圖,成為中國太極文化的創始人,著《易龍圖序》、傳河洛數理成為中國「龍圖」的第一人,其影響深遠。
此外,必須指出的是《周易》也是道教很重要的一個思想來源和依據。因此,道教門人不僅要解釋《周易》,還把《周易》作為一種基礎典籍運用到修道中去。
比如,一個「道」字,這是道教信仰的最高範疇,也是道教學者闡述最多的,但它卻被視為是與《周易》的「易」相等的概念。
「道」與「易」相通,因此道教學術中就有《周易》的影子。
就拿道教中與「道」合一的神仙來說,便是如此。《三才定位圖》在論述道教上品神仙——「九皇」時說︰「《易》之八卦,蓋祖乎天真九皇之氣,純陽為乾而居西北,純陰為坤而居西南。乾陽下降而奪坤中之陰,故坎中實而為月也,坤陰上升而奪乾中之陽,故離中虛而為日也。」非常明顯,書中將《周易》「九」老陽之數比「九皇」。
此外,道教還運用《周易》的原理來講述修道成仙的方術。
如《三篇》這部道教學符法的重要著作便深深地打上了易學的烙印。該書上篇《周易內文三甲處》說︰「《周易內文》具八極聖祖名上字妙行符,昔伏羲傳與神農;神農傳由知五谷之播種,辨別百藥之良得,濟生民;後圖得之為顓師,周公得之以明《易》道,太公得之以陰謀佐武成王滅紂,孔子得之遂洞幽微,以贊《易》道……」
按照這種觀點,作為道教方術重要內容的符早在伏羲時代便已存在了。這雖是假托之詞,但卻反映了道教符法學與《周易》的密切關系。而道教門人制作符,其中有不少是以《易》卦命名的,如《八封內吉凶應》、《東方震符》、《東方艮符》、《東方巽符》、《東方離符》、《西北乾符》、《西南坤符》、《西北兌符》等。
在道教中,符的使用往往同咒語相配合,其中亦隱含著《易》的意蘊。《召五神混合符》服符咒︰「太上靈丹,光耀三田。殺滅尸蟲,闢切魔煙。五神混合,百關通全,能令冬熱,即使夏寒,回反坎離,施氣綿綿。我身蕩蕩,由化千端。入我五髒,百神不遷。真氣內降,剝坤健乾。」顯而易見,這段咒語中的坎、離、坤、乾即是《周易》中的四個基本卦。咒語的作者引入了《周易》的卦象,目的就是為了通過語詞導引,活絡通經,使氣血流暢。像這種例子在道教典籍中幾乎是隨處可見的。
事實證明,無論從內容上還是從形式上看,道教作品對《周易》的應用都相當明顯。因此說,道教與《周易》的關系極為密切。
2、《周易》與佛教淺釋
《周易》對佛教也有很大的影響。比如有人把艮比作文殊菩薩,把震比作普賢菩薩,把兌比作觀音菩薩。
其實,《周易》與佛教的關系最明顯地體現在華嚴宗、禪宗這兩個宗派思想上,它們和《周易》具有某些共同之處。
(1)《周易》與華嚴宗
《周易》與華嚴宗思想有許多都是相通的。
比如,華嚴宗學者認為,華嚴宗的無相觀念和《周易》的六十四卦、384爻的變化原理是一致的。
此外,儒家學者也認為,《周易》的《艮卦》與華嚴宗思想是相通的,都表現了事物動靜自如這樣的基本觀念。
再比如,華嚴宗學者認為,華嚴宗思想和《周易》的整體觀念是一致的,和「天人合一」的觀念也是一致的。所以,華嚴學者中有個叫李通玄的,就用《周易》來注解《華嚴經》,他寫了《新華嚴經論》這一著作。
(2)《周易》與禪宗
禪宗中曹洞宗有一著名的開導學生的方法叫五位法,禪宗學者認為這個方法和《周易》的《離卦》、六爻的變化原理是一致的。
一些佛教學者為了引導儒家學者來研究禪,就用《周易》來解釋禪。明末有位大學者叫智旭,就以此方法寫了《周易禪解》。
事實上,佛教學者對《周易》也有批評。他們批評了《周易》中「太極生兩儀」的觀點,認為「太極」若作為絕對的東西就不能生,生的東西就不能做為本源。還有《周易》雲︰「精氣為物,游魂為變。」《周易》認為,精氣是個物質,能變成游魂。佛教學者認為這是不對的,物質是無法變成精神的。
3、《周易》「和合」觀念與宗教
《周易》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就是講「和合」,說「和合」使筆者想到民間傳說中的「和合二仙」。
「和合二仙」是我國民間的愛神。他們手持的物品,件件都有講究。那荷花是並蒂蓮的意思,盒子是象征「好合」的意思,而五只蝙蝠,則寓意著五福臨門,真是大吉大利。
傳說,「和合二仙」都是唐代人。他們的名字,一位叫寒山,另一位叫拾德,寒山和拾德都是僧人。
寒山是個詩僧、怪僧,曾隱居在天台山寒岩,因名寒山。寒山的詩寫得很美,而脾性又十分怪癖,常常跑到各寺廟中望空噪罵,和尚們都說他瘋了,他便傻笑而去。他在國清寺曾當過廚僧,與寺中的拾德和尚相見如故,情同手足。
拾德是個苦命人,剛出生便被父母遺棄,拋棄在荒郊,幸虧天台山的高僧豐干和尚化緣路過其處,他慈悲為懷,把他帶至寺中撫養,並起名「拾德」,在天台山國清寺將他受戒為僧。拾德受戒後,被派至廚房干雜活。
當時寒山還沒到國清寺,但拾德常將一些余羹剩菜送給未入寺的寒山吃,他倆真謂貧之交,國清寺的豐干和尚見他倆如此要好,便讓寒山進寺和拾德一起當國清寺的廚僧,自此後,他倆朝夕相處,更加親密無間。
寒山和拾德在佛學、文學上的造詣都很深,他倆常一起吟詩答對,後人曾將他們的詩匯編成《寒山子集》三卷。這兩位繼豐干以後的唐代高僧,于唐代貞觀年間由天台山至蘇州好利普明塔院任主持,此院遂改名為聞名中外的蘇州寒山寺。
我國民間珍視他倆情同手足的情意,把他倆推崇為和睦友愛的民間愛神。至清代雍正皇帝正式封寒山為「和聖」,拾德為「合聖」,「和合二仙」從此名揚天下。
姑蘇城外寒山寺是「和合二仙」終成正果之處,其間的寒拾殿中至今供奉著寒山、拾德精美的木雕金身雕像。
事實上,《周易》的「和合」概念,對中國宗教影響至深。正因為講「和合」,其具有包容性、多元性、多樣性。
在中國,各宗教都可以互相包容。中國文化的這種包容性,體現在一些寺廟當中,就是供奉儒、釋、道三家。在一個寺廟中,有道教的太上老君、佛教的釋迦牟尼,也有儒家的孔子或者民間信仰的關公。
我們甚至可以說,《周易》對中國宗教文化影響最大的一點,就是「和合」的思想,使各宗教之間能夠和平共處,既相互沖突、相互爭論,也互相融合、互相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