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 徜徉在古老的大地上6

作者 : 福字驾驭

爱情不是自然,风景更不能永久地抚慰自己的心灵。所以,这种天柱山永远不能拥抱人们的灵魂,所以它才是孤独的和寂寞的吧。

所以,人和自然,有时候并不能完全融合,达到真正的物我两忘,这就是人的孤独之处,也是自然的孤独和寂寞之处呢。

而《风雨天一阁》则向我们表述了另一种见解。

在我们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中,有时候,精神文化更是难以传承的。

精神远较于物质让人更难以坚持。

书籍,在自从中华民族有了文明史以来,就成了保存中华文化的一种载体。

也是传承着中华民族精神的最好的工具。

它的流传,比人的繁衍有时候还要困难。

因为,除了保证不为人为的破坏而中断以外,需要一种极其坚强的毅力和精神。

范钦一家围绕创办天一阁的故事,让我们感到,在中国文化之中,最重要的是需要人具有一种文化精神。精神是构成文化的最重要的因素。

没有精神,再多的文化也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存在了,也会消失和毁灭,只有精神才能使它永远存在,并受到它的滋润。

《西湖梦》是作者一篇寻求人与宗教哲学以及文化精神关系的文章。

作者既为中国化了的宗教“不能上升为完整严密的人为宗教”而感叹,也为宗教最后陷入自然的平庸而惶惑。

实际上这种对于西湖文化的解读,往往是使人陷入困惑。

中国古代的文化意义上的西湖,就是一座风景,就是一座让人休闲的地方,就是一种寄托着人们美好情感和理想的地方,就是一种在自然界中放大自己理想的地方。

在西湖中出现的风景和有关人物,象白居易,象苏小小,林和靖,象苏东坡,象岳飞,象秦桧,象白娘子与许仙等等。无论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都是在这里寻找自己的梦想而又能够或不能够的人。

西湖文化,是中国古老文化中的一个亮点,都是文人文化的一个站点。

作者认为,这里代表着一种文化的“浮滑、随意”,一种“无奈和郁愤”,一种“太狭小的存在”,一种“自卫和*”,一种“悲哀”,以及一种“遗憾”。作者心目中的西湖应该是什么呢?也许,因为他看到了雷峰塔,也许他看到了秋瑾,也许……

作者在这里寻找到了什么呢?

中国古代文化在西湖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位置,让人们怎么样解读才正确呢?

面对雷峰塔,作者看到了许仙,实际上也应该看到苏东坡、白居易,看到苏堤、白堤的同时,也应该觉得,这是不是一种旷达和不屈,一种反抗和征服。一种并不仅仅是没有实现的梦想,而且是一种不断追求的梦想在这里的延伸。

中国的哲学与西方的哲学不同,西方的哲学都是系统的,我们的哲学往往是灵光一闪的,断断续续的,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特点而妄自菲薄,去赞美他人的系统而否定自己的灵光一闪。

也许正是这种灵光一闪,却道出了西方哲学的缺憾,也许我们的哲学正好与他们共同形成一种天衣无缝的大作。彼此互相仰慕。为什么世界上那么多人景仰孔子,为什么我们在背靠孔子庄子老子的时候,却一味崇拜亚里士多德而自怨自艾呢?这也许不是自大吧。

作者的行踪在狼山脚下,投入了新时代的脉搏之中。古老的中国文化古迹在这里做了一个句号。

在《狼山脚下》,作者通过对骆宾王的故事介绍,向我们描绘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另一种命运,而与之相比的是清代的张謇创业的故事,则使我们感到古老的文化血液之中已经流入了新的内涵。

资本主义文化的曙光,使中国古老的文化焕发了新的生机。资本主义的文化敲响了古老中华文化的沉睡的大门,使得中国古老文化在睡梦中醒来,打开大门,看到了远处的文化,原来有这这样的辉煌与灿烂。从而与之拥抱和结合,共同繁衍出人类新的文化基因。

也许,作者通过这样的话,向我们表达了如此意象:

“汽笛声声,海船来了又去了,来去都是满载。狼山脚下的江流,也随之奔走得更加忙碌,奔向上海,奔向大海。汽笛声声,惊破了沿途无数坟地的宁静。”(《狼山脚下》)

﹡﹡﹡﹡﹡﹡

《五城记》相较于前面所涉及到一些历史文化地域古迹的介绍,显得有一些特别,这篇文章连贯介绍了开封、南京、成都、以及兰州、广州等地。在开封这个地方,作者除了特出其在中国地理上的位置以及它在过去所焕发的文明光彩以外,还通过爬塔这样的一个举动,表达了这样的一个深切感受:“爬塔心理可以构成一种强烈的悬念线,塔顶塔尖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召唤。”“让体力心力不济的人们静静地仰望吧,塔身中天天进行着青春和生命的接力赛。千年前建塔的祖先们,不经意地留下了物理上和心理上的两个制高点,来俯瞰一代代的子孙是否有点出息、有点能耐。”“是的,只有远远高于现实的构建,才有能力召唤后代。”

在南京,他认为:“中华民族就其主干而言,挺身站起于黄河流域。北方是封建王朝的根基所在,一到南京,受到楚风夷习的侵染,情景自然就变得怪异起来。南京当然也要领受黄河文明……南京的怪异,应归因于两条大河的强力冲撞,应归因于一个庞大民族的异质聚汇。”

在成都,作者觉得:“中华文明所有的一切,成都都不缺少。它远离东南,远离大海,很少耗散什么,只知紧紧汇聚,过着浓浓的日子,富足而安逸那么多山岭卫护着它,它虽然也发出各种冲撞,却没有卷入过铺盖九州的大灾荒,没有充当过赤地千里的大战场。只因它十分安全,就保留着世代不衰的幽默;只因它较少刺激,就永远有着麻辣的癖好;只因它有飞越崇山的渴望,就养育了一大批才思横溢的文学家。”在兰州,作者介绍了当地风味以后,便这样评述:“对立的风味和谐着,给西北高原带来平抚,给长途旅人带来慰藉。中华民族能在那么遥远的地方挖出一口生命之泉喷涌的深井,可见体力毕竟还算旺盛的。有一个兰州在那里驻节,我们穿越千年无奈的高原时也会俘起一丝自豪。”

而广州,则使作者觉得:“花市和早茶,只是生活的小点缀,社会大事多得很,哪能如此迷醉。种种凌厉的号令远行千里抵达广州,已是声威疏淡,再让它旋入花丛和茶香,更是难以寻见。”“广州历来远离京城,面对大海。这一方位使它天然地与中国封建传统构成了逆反。千里驿马跑到这里已疲倦不堪,而远航南洋的海船正时时准备拔锚出发。”

作者在这一些城市的驻足,充分挖掘着它们在中华文化和文明之中的意义和作用,寻导着中华民族的力量源头,并在力求探索着他们之间的联系。能不能在今天发挥出新的意义和作用。在这种具有厚实的文化氛围的城市之中,作者留恋往返。

在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除了通过对于名山大川的描写以及里面的人物典故和风物的描述以及探询中国古代文化所蕴涵的文化色彩以及其意义而外,还有不少篇幅,借助于对于某些在当今看来是属于孤立的、单个的“国粹”进行文化意义上的阅读和审美,来探询在它们身上所蕴涵的中国古代文化精神和品格。

牌坊,是中国古代束缚妇女的一种文化桎梏。是一种精神枷锁。在这样的一种弥漫着深厚封建文化气息的牌坊之中,作者为我们讲述了女教师的故事。这是作者正面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女性的一种压抑,在揭示其虚伪性的同时,作者也就指陈了在浩瀚的中华文化里面,也有着一系列的糟粕。这种文化,如果不被外来文化所洗涤,也就不能起到一种焕发生机的作用。

庙宇,是中国佛教文化的寄托所,是佛教文化的集散地。

在《庙宇》中,作者写了两个和尚——一胖一瘦的和尚对于孩子态度的不同的描述,并记述了李叔同与吴锦堂的故事。作者将佛教文化引渡到今天这个时代,考问其具有的意义。“法师出家,是新文化在中国的尴尬;法师发怒,是佛教在新时代的尴尬,。”

夜航船、吴江船,作者选取的是中国的船文化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从张岱的《夜航船》到家乡的夜航船,贯穿着明代文化和家乡文化,在鲁迅、周作人、丰子恺的文章中,挖掘着这样一系列的内涵:“在缓缓的航行进程中,细细品位着已逝的陈迹,哪怕是一些琐碎的知识。不惜为千百年前的细枝末节争得脸红耳赤,反正有的是时间。中国文化的进程,正象这夜航船。”而吴江船的故事,则是对知青生活的回顾。在中国文化进入现代文化的发展中,有时候,形成了一种让人感到伤怀的味道。

*,就是这种中国文化在寻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以及激浊扬清过程中的一个变调。中国古老的文化,在与现代化接轨的过程中,在与西方文化对接的时候,在封建文化与新文化之间所形成的冲突,不亚于“五四运动”所形成的波澜。

人们说,*是文化的一种倒退,是将新文化倒退到千百年前的封建文化意识中,这种倒退的文化曾经给中国人民和中华文化的精神造成了多么大的压抑。

这是一种文化的反动与反刍。

是中国文化的凤凰涅槃时刻的痛苦。

在《信客》中,作者将笔触伸向了中国古老文化中的一个另类——邮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最新章节 | 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全文阅读 | 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