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 徜徉在古老的大地上7

作者 : 福字驾驭

文化。

通过老信客与新信客的一生的介绍,反映了旧中国乃至更前的时代,人们通信的艰难。信客的质朴而坚韧的信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古老的中国,人们的传递信息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变迁,从秦朝设驿站以来,用快马传递书信,特别是朝廷的信笺,包括战场上的命令等都依靠特殊的传信形式,还有所谓的鸿雁传书的方式,鸽子传信等,都是中国邮文化的一种发展和演变。

余秋雨先生写的《信客》是一种特殊的人从事的特殊的职业。他们有着非常让人难以置信的吃苦精神,为了践诺传信——哪怕是一个口信,也要怀着不惧生死的精神去完成顾主的使命。

这种传递文化的精神,也深深打着中国古老的烙印。

实际上,这是讲的一种中国民族文化中极其宝贵的精神,这种精神的实则就是诚信原则,和诚信精神,诚信的品质。

作者以朴素的文字,所讲的这个故事,让我们不能不去进行深入的思考。

“没有信客,好多乡人就不会出远门了。在很长的时期中,信客沉重的脚步,是乡村和城市的纽带。”实际上,这种信客不仅仅是维系的这一些人与城市和农村的联系,而是维系的人们之间的信任,与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正是信客所传递的远方亲人的信息,才让远在天涯的人也好象如在身边。中国古老文化的血脉相传,难道不也是这种精神的传递吗?

《酒公墓》则为我们讲了一个也让人深思的故事。

一位在美国留学的张先生,学成了逻辑学回国以后,却英雄无用武之地。后来依靠写碑帖,教授英语为生,也曾被强盗抓去做师爷,后来在解放后,也被打成右派,并也做过中学英语代课老师,最终都没有实现自己以逻辑救国的理想的近乎荒诞的故事。“我想,这一位半个多世纪的逻辑救国论者,是用一种最潦倒,最别致的方式,让生命占据一座小山。他平生未能用自己的学问征服过任何一个人,只能用一枝毛笔,在中国传之千年的毛笔,把离开这个世界的人抚慰一番。可怜被他抚慰的人,既不懂逻辑,也不懂书法,于是,连墓碑上的书法,也无限寂寞。谁能反过来抚慰这种寂寞呢?只有那一排排灰褐色的酒坛。”

这实际上讲了一种外域文化与中国古老文化的冲突。

在没有基础的外域文化来涉足中国古老文化的时候,最后只能向中国古老文化投降,并淹没在中国古老传统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

这是一种幸事呢?还是悲剧呢?作者在酒公墓前的感喟,使我们觉得,两种文化之间由于不能对接,而形成多么沉重的孤独!这种矛盾和纠葛,不仅在一个世纪以前,乃至今天,依然是如此现状。东西方的文化,有一些是看似融合了,实则上依然处在对立之中。彼此就象是两个有着世仇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样,彼此互相仰慕,但是却以悲剧而告终。这不能不说人类文化进程中的一大憾事。人类的文化,孕育了人类的精神和意识,人类的精神和意识,有时候主导着人类的文化。至今发生的东西方文明的冲突,不同宗教之间的争斗乃至世俗间的矛盾和战争,都是这种文化的碰撞结果。根子通到什么地方呢?是因为他们天生有着不同的基因,所以产生了排异呢?还是人为造成的,但是一切人为的行动都受制于他的思想和文化的主导。政党也好,宗教也好,集团也好,都是从属于他的文化和意识以及思想、精神,这是确实让人思考的。

如果说,《酒公墓》讲的是中外文化的对接过程中的冲突问题,那么,《废墟》则讲的是古代文化与今天的文化的继承与融合问题。

这一点,倒是没有多大问题的。一切新文化,都是由旧文化衍生出来的,虽然两者在生与育的过程中有着痛苦,但是毕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当然,一切新的文化,有时候它的血液中还流淌着旧文化的影子,乃至它的基因,好象是旧瓶装了新酒,但是已经是更高层次的旧文化了。这就是继承的问题。

“我们挟带着废墟走向现代。”则是作者思想中的认识。

有些时候,新的确实离不开旧的,那些新的过了几十年,转过身来一看,自己身上依然是旧的衣服,只不过,又有新的生命产生了——新的文化出现了。可能衣服又换成新的了,但是过了几十年,又变旧了,人类是这样进步,文化是这样发展。永不休止。永远保持着生命力。

与之内涵相承的就是《笔墨祭》。这篇文章,依然讲的是中国古老文化向新的文化进步过程中的一种惆怅和无奈以及一种阵痛和不舍。

在《笔墨祭》里面,作者对于古代的毛笔书法文化渐渐被取代,而为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最新章节 | 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全文阅读 | 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