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 徜徉在古老的大地上16

作者 : 福字驾驭

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其精神和用意无可非议,有些时候是值得人学习的。

但是呢,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就是,他应该知道,年轻人是写诗的年龄,中年人是写小说的年龄,,老年人是写散文的年龄。年轻人就是凭着一腔奔放的激情,才完成了一些让人热血沸腾的作品,中年人有了一定的社会阅历,所以才有生活的积累,去完成小说这样富有生活积蓄的文学作品。而散文往往是老年人的拿手戏。我们看到的散文,往往应该是一些老到的作家对人生的积淀的总结。所以写得很是厚重,而不在于语言多么华丽。这里,我们不禁想到韩寒这一些年轻的作者,你们是处于写诗的年龄,看了指责巴金、老舍、冰心的作品不耐读,没有你们语言出色,完全是没有进入对文学殿堂的肤浅的看法。年轻人讲究语言的华丽,中年人讲究语言的厚重,老年人讲究语言的散淡。这才是文学创作的人生轨迹。

不要以为老年作家的作品如白开水一般,实际上是我们还没有静下心来咂模到其中的韵味。

文学境界中最好的作品,不是华丽的语言的堆砌,而是这种言近旨远的大家之作,否则是让人笑话的,不仅让本国一些文学大师看轻,而会让一些外国行家里手哂笑。

话回过头来说余秋雨先生的话,如果认为自己年轻时写的是幼稚,那么在世界上不少文学大家,如雪莱、拜伦,他们早就死了,难道他们的作品都是幼稚的吗?实际上,年轻有年轻的优势,就是能够锋芒毕露,敢于发表自己的对社会和人生独特(有时候也许是幼稚)的看法。正是着这种不矫揉造作的真情和直率,才打动了读者的心。

如果以老年人的心态来看自己年轻时的作品,确实是感到有时候是盲动,但是,正是这种盲动才在读者心里激起了不平凡的涟漪,甚至冲动。

我们不能入“时位之移人”的窠臼。

比如,我们看白居易的作品,他的好作品,确实都是在年轻时候,乃至中年时代完成的,有价值,到了老年,思想蜕化,写的诗作大都是明哲保身,所以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尽管我的这番话,也许不能左右余秋雨先生改动自己的作品,但是,我们依然要根据他原来的作品来解读,探询作者的作品的思想意义。

《苏东坡突围》乃是《山居笔记》中写得比较感人而又深刻、且富有内涵的文化散文。文章主要讲述了宋代著名作家苏东坡在创作《赤壁赋》这篇散文前的一段经历,反映了中国古代杰出文化遭受到平庸文化围追堵击的过程,也就是中国古代文化被平庸文化摧残的经历。

我们首先来看《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的题目,这个题目表明了什么呢?说明了苏东坡处在了一种某一种势力的包围之中,要想突击出来。

我们知道,苏轼,他写的文章有很多,他的才华在整个北宋时代,恐怕是无人向及的,当初**将自己的词《念奴娇·雪》给了著名诗人柳亚子,柳亚子称道:虽苏、辛不能及也。

这里称道的苏、辛,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代表了宋代豪放派一个流派,更主要是这两个人在我国文学史上以及军事史上的地位,苏东坡是文士,而辛弃疾则是文武全能。当然,回过头来讲,将**与苏东坡、辛弃疾相比,无疑是抬高了**,更是抬高了苏东坡与辛弃疾。

但是,可以讲,苏东坡在宋代的成就,是令人刮目相看的。

他的作品很多,比较著名的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散文前后《赤壁赋》。

余秋雨先生选择了苏东坡写《赤壁赋》前的一段经历来进行了记述。

其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就是发生在诗人身上的一桩公案——乌台诗案。

在宋代,与苏东坡同时代的有一个著名的人物——王安石。

王安石在北宋进行了伟大的改革,被后来的俄罗斯革命领袖列宁赞赏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而苏东坡在王安石改革的问题上,与之有立场的不同。王安石主张订立一系列的法律制度,通过多向人民收取赋税,来增强国家的力量,抵御北方的西夏、契丹等少数民族的滋扰。而苏东坡觉得,无须进行这一些扰民的变法,只要多节约,少浪费,就可以增强国力了。两个人在扰民上,有不同的想法,但是根本点是一致的,就是希望国家强盛。

实际上,王安石这个人,生活很是简朴,衣服袖子都是破的,很不象一个堂堂的宋朝丞相,但是这个人改革的志向是坚决的。后来被人们责备为拗相公,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如同电视剧《红日》里面讲的沈军长——犟驴。

此公死后被封为荆公,所以世称王荆公。

苏东坡与王安石的争执,并没有表露在两人关系上,相反,彼此还比较钦佩——在才学上。

但是,他们政治主张的不同,多少为朝臣所知道。

苏东坡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

这两句照我们今天来看,完全是写景的句子,很自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树的根系很发达,向下延伸,一直到很深的九泉,再也不能弯曲的地方,它只有深藏在地下的龙知道呢!

但是,对于这两句诗当时不少人就对此大做文章,认为是苏东坡在诗中发牢骚,既诽谤朝政,也是暗喻皇帝。

有人说,皇帝是飞龙在天,你苏东坡竟然说皇帝是深埋在地下。还有得了?

我们知道,过去,一向将龙做为皇帝的专称,就好象朕和寡人是皇帝自称一样,你怎么在这里乱写乱用呢!

实际上这是发生在宋代的文字狱。可见文字狱不仅是清代独有,当然后来在我们社会主义时代(*),也发生了大规模的“文字狱”。这一点是后话。**时代,总离不开文字狱。

根据有关资料,为什么叫乌台呢?因为在汉代御史台靠近山,山上有乌鸦,乌鸦常发出不吉利的声音。所以被称为乌台。

当然,仅仅因为这一点还不能扳道苏东坡。关键是,苏东坡这个人平时也许比较性情,说话没遮拦,性格粗疏,所以得罪了不少人,再加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最新章节 | 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全文阅读 | 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