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 徜徉在古老的大地上18

作者 : 福字驾驭

酒杯,浇自家块垒。余秋雨先生,五六十岁写出这样的在同类散文中的杰出之作,使自己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对世界未来一千年有重大影响的华人,当初,他在四五十岁不到,就成为获得“全国金钥匙图书二等奖”“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台湾一九九二年最佳读书人奖”“上海市第二届文学艺术成果奖”(《文化苦旅》),那时,他才四十六岁!

这样的成就不让人羡慕吗?嫉妒吗?

我记得,当今著名歌曲作家徐沛东先生在谈到世界上某某著名作曲家获得了奥斯卡奖时,不禁由衷赞叹:我们忙到现在,不知什么时候能够达到他们那种成就的地步。

如果仅仅是出于这样的心态,那是没有厚非的,但是余秋雨先生却感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围剿,一是检讨出他的作品中有许多历史硬伤。(其实,他自己在文中讲得很清楚,这是写散文,不是写论文,尽管如此,他现在也不得不向这种势力妥协退让,发出要改写的声音,这岂不是丧失了自己早年的斗志和理想)。二是抓他过去在*中的尾巴。

这一点,让作者很是没面子。不过,我在四年前读他的这一篇散文时,写了这样的想法,现附在旁边,供参考:

“余秋雨为何写《苏东坡突围》,缘由于他遭到了类似的情况,但所幸的是他没有受到*之狱。余秋雨*的表现是当今不少人引以为有伤他名节的地方。其实,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余秋雨还年轻,怀着满腔的热情投入到*的所谓写作组,写了一些文章,也是当时忠于**的表现吧,在那种气候下,无可指责。事过境迁,老抓住小辫子也不是事。怎么以现在的认识去看余秋雨当时的表现呢?(本人注:那个时候,1966——1946=20岁,二十岁有什么过多的心计)至于他现在为何不正面对待那一段,也许,他有顾忌,但无损于他文化散文大师的地位(本人注:当时这样讲一个四十六岁的人是文化大师,确实是有点夸张,但是感到他文章写得不俗是真的)试问,今天有哪几个人的文章写得让人感动,从心灵深处产生共鸣,我是不带任何偏见看此文的,但分明感到文章的内在力量,试问,一个灵魂卑劣的人会造假出这样忧患意识,悲天悯人之篇吗?惺惺作态能作此篇吗?(本人注:写于2004年5月8日,那时是本人写《创造》第二部,这一些文字和思想在《相逢》中出现过)”

千年庭院里面的果实

我们曾经在《中国古代文人的文化苦旅》中讨论过有关有关*的问题。

认为这是外来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在中国大地上的一场搏斗。

有人也曾经指责余秋雨在*中的表现问题,认为他是积极钻营于打砸抢,投身于两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写作班,简称“梁效”——见沙叶新《“书生”及“梁效”评议》——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本178-184页)写作组(作者注:本人昨天写到《苏东坡突围》,谈到文字狱,不巧,**主席的儿媳邵华(毛岸青夫人)去世,有点同于马季去世),在《千年庭院》里面,余秋雨先生写到自己在*中来到了一个去处,这就是**主席故乡的湖南省境内的岳麓书院。

在这一篇文章里面,作者对教育的论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对于我国历史上的教育文化问题,进行了一定意义上的探索。

也许,人们觉得,余秋雨先生的一些失节之处,在于对于*的认识,因为在一些人眼里面,他是受益于*的,因为,他曾经是当年*小组御用写作班的成员,所以,现在在文章《千年庭院》里面,对于*进行了彻底的否定。

有这样的话,可能在人们的眼里十分显眼:

“历史上一切否定文化的举动,总是要靠文化自己来打头阵,但是按照毫无疑问的逻辑,很快就要否定到打头阵的人本身。”(《千年庭院》)(上海文汇出版社1998年11月第3次印刷本129页),在这篇文章里面,作者较详细地叙述了自己跟随一些青年学生“大串联”的经历,然后由衷地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他们没有书包、没有老师、没有课堂,而且将一直没有下车,不久他们又将被驱赶到上山下乡的列车上,一去十几年,依然是没有书包、没有老师、没有课堂,依然被称之为学生。”(引文同上)

因此也就引出了下面的对于我国历史上的教育问题的思考。

对于*,从现在角度来看,如果从社会主义革命的角度,我们认为,领导者初衷是健康的,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主席发动*,乃是为了巩固来之不易的红色革命政权,避免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遭到历史上李自成农民军失败的覆辙。这一点,在他在当年延安整风运动时,阅读了郭沫若写的《甲申三百年祭》时受到了很大的触动。所以他就在革命胜利前,指出,我们有一些人没有被敌人的枪炮子弹打倒,但是是不是被裹着糖衣炮弹的子弹打倒,就很难说了。因此,他一直带头穿着破旧的衣服,非常节俭。

在进入北京城以后,当天津的刘青山、张子善的贪污罪暴露以后,作为革命领袖的**力主“不能因为这两个人过去功劳大,就减免他们的罪行”,而同意了枪决这两个贪污犯的决定。

后来,他看到**等人身上滋生了一些资本主义生活方式(他认为),以及他本人的权威受到了这一些影响,被减弱,于是从主观和客观上,力主进行*,从而将**等人从革命的队伍中清理出去。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最新章节 | 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全文阅读 | 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