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 徜徉在古老的大地上19

作者 : 福字驾驭

再加上当时的国际形势,苏联发生了否定斯大林的运动,使他更加觉得要反修防修,要揪出革命队伍中的走资派。因此就将无产阶级*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而当时的**、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等人,也坚决地执行着**的路线(当然,也不能说不含有一点个人私心,这在**吊死时,写下的遗书上讲:主席,您的学生来找您了,她觉得自己始终是忠于**的,而*等是“叛徒”)。

这一段历史公案会有历史学家做最后公正的评述。这里不是论述这个问题的。

后来运动犯了扩大化错误,连**自己也认为,自己也收不拢了。

当**主席在*死了以后,依然惊魂未定,是周恩来抓着他的手说:主席,一切都还在您手里。老人家才定下心来。

(当然。*之死,也应该说,是革命阵营里面发生的一种火并——内部矛盾,不能说谁是革命的,谁是反革命的。如果*上台,他也不敢改变社会主义性质,这能算是反党集团吗)

对于**发动的这一场*,我们只能作如此理解。这从革命的角度。

从文化的角度,乃是资本主义的文化与社会主义的文化,也就是外来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一场大搏斗。

这里的资本主义文化,乃是指**、*等人,力图要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一些建设国家的办法来改变中国(初级社会主义),打一个不太确切的比方,就如同是宋朝王安石的变法。但是,**主席,是一个深受中国旧文化——即传统文化影响较重的人,我们所以还认为他是农民领袖。

他依然持有的中国小农经济的思想,那种厉行节约的做法,也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色。与资本主义的享乐主义,改变生活方式是截然不同的。

**与**的冲突,也许本源就在这里。所以说,某种程度上讲,**就是苏东坡。

当然,不仅仅是两者写作风格完全一样。

如今,我们讲究的是人性的复归,而某种程度上淡化了社会主义的清教徒的思想(实际上社会主义就是一种宗教,社会主义者就是清教徒)。人们开始积极寻找西方世界的文化和思想,积极寻求改善自己的生活,人,生活的目的,就是改变自己的生活,这一点,也许与**理想在终结点上是一致的。但是其做法以及方式,实现理想的途径不同。

当初的余秋雨也许没有看透这一点,采取了否定*的做法,付诸于文字,被人抓住把柄,认为是失节行为。这个是犯了知识上不足的错误。不能说在人品上一无是处了。

所以,他今天讲,要修改自己的作品,自己当年还是幼稚的,应该是可以理解的。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谁能保证自己在前进的道路上不迷失呢?即使如巴金(李尧棠)也认为,自己有时候,也感到迷惑,会对理想失去方向,更何况一般人呢。我们也不会因为,这一点而否定余秋雨文章的光彩以及价值。如果这样,那决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做法。

现在,我们再来看《千年庭院》,余秋雨在**的故乡的岳麓书院寻找到什么呢?

*时期,他在里面看了很多书,对于这个书院的存在进行了一系列的思考。

他认为这是中国古代教育文化的杰作。

“岳麓书院存在于世已经足足一千年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世界上最老的高等学府。……一千多年来,岳麓书院的教师中集中了大量海内最高水平的教育家,其中包括可称世界一流的文化哲学大师朱熹、张栻、王阳明,而它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可列出一份让人叹为观止的名单,千年太长,光从清代而论,我们便可随手举出哲学大师王夫之、理财大师陶澍、启蒙思想家魏源、军事家左宗棠、学者政治家曾国藩、外交家郭嵩焘、维新运动领袖唐才常、沈荩、以及教育家杨昌济等等。”

然后余秋雨先生对于这种现象做了分析,其取得成就的原因。

“这个庭院的力量在于以千年韧劲弘扬了教育对于一个民族的极端重要性。”

他认为,在我国历史上,统治阶级也一直比较重视教育,兴办了许多官学,如汉代的太学,唐代的宏文馆、崇文馆、国子学等等,但是,没有一所官学比岳麓书院天长地久!

作者分析道:

因为“政府对这些官学投注了太多的政治功利要求,控制又严,而政府控制一严又必然导致烦琐哲学和形式主义成风,教育多半成了科举制度的附庸,作为一项独立事业的自身品格却失落了。”

“说是教育,却着力于实利、着意于空名、着眼于官场,这便是中国历代官学的通病,也是无数有关重视教育的慷慨表态最终都落实得不是地方的原因。当然,其中也不乏一些文化品格较高的官员企图从根本上另辟蹊径,但他们官职再大也摆月兑不了体制性的重重制约,阻挡不了官场和社会对于教育的直接索讨,最终只能徒唤奈何。”

(《千年庭院》)(上海文汇出版社1998年11月第3次印刷本133页)

这里,虽然说是反思了岳麓书院与历代官学存在的这种差距的原因,实际上,也反映了作者自己的切身感受。因为,毕竟作者余秋雨也是担任了几年上海某高等艺术学院院长。对于这其中的甘苦,可能领会得比较深刻。当然,这不仅仅是作者自己的切身之感,反映了作者身边的现状,也是揭示了中国数千年教育的通病。

这种通病在今天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医治。

我们经常抱憾,为什么我们国家的一些高等学府诸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等,与世界一流学校依然存在较大的差异,依然没有能够培养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人士,而国外一些小国家,如日本、韩国以及西方以色列等国,在这一些方面却有建树呢?

难道作者所指出的不是其中的原因吗?

于是作者分析道:“干脆办一点不受官府严格控制的私学吧,但是私学毕竟太琐小、太分散、汇聚不了多少海外名师,召集不了多少天下英才,而离开了这两方面的足够人数,教育就会失去一些至关重要的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最新章节 | 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全文阅读 | 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