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 徜徉在古老的大地上21

作者 : 福字驾驭

为肇端的一种对于教育的游历讲学。

作为朱熹这样的一位追求道德和教育完美的学者、学问家,他的思想有时候也不免与世俗以及国家政府之间形成了某种摩擦,乃至冲突。

某种程度上类似于苏东坡。

他一直被朝廷的高官们攻击为“不学无术,欺世盗名,携门人而妄自推尊,实为乱人之首,宜摈斥勿用之人。”还有人讲他怎么怎么干苟且之事,好象是道德的伪君子。

在《苏东坡突围》里面,李定是一个因母丧之后不服孝而引起人们唾骂的高官,他说苏东坡“起于草野垢贱之余”、“初无学术,滥得时名”、“所为文辞,虽不中理,亦足以鼓动流俗”等等,如出一辙。

为什么这样呢?尽管“中华民族在本性上还有崇尚高层次文化教育的一面,中国历史在战乱和权术的斡旋中还有高洁典雅的篇章。”但是,“朝廷对于高层次的学术文化教育始终抱着一种矛盾心理,有时会真心诚意地褒奖、赏赐、题匾,有时又会怀疑这一事业中是否会有智力过高的知识分子‘学术偏颇,志行邪伪’、‘倡其邪说,广收无赖’,最终构成政治上的威胁,因此,历史上也不止一次地出现过由朝廷明令‘毁天下书院’、‘书院立即拆去’的事情。”

这种政府与教育之间的猜忌,往往绵延数千年不绝。

尽管,在当时的朝廷里面,有大哲学家叶适出来为朱熹说话(两人间不是一个学派,互相间观点甚至还很对立,但他知道朱熹的学术品格),在皇帝面前大声斥责那些诬陷朱熹的高官们“游辞无实,谗言横生,善良受害,无所不有”,才使朱熹还有可能到长沙来做官兴学。

(见《千年庭院》),然而,他的讲学,依然被朝廷某些人宣判为“伪学”,后来遭致他被免职,学生被逮捕。更加难以相信的是,“伪学”进一步升格为“逆党”,作者著作被禁,罪名深重,成天看着自己的学生和朋友一个个地因自己而受到*。

实际上,一个正直的教育家,在那种黑暗的封建时代,必然要遭到世俗的充满弯曲的人生的诬陷!

这一点类似于苏东坡遭遇,也是一种平庸文化对杰出文化的摧残。

中国有一句成语,很能说明这个道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众,人必毁之。”

朱熹在在世的时候,一直被认为是伪学的奠基人,他的程朱理学,一直是受到当时的官府的批判!这不能不说明,中国古代的教育文化中与政治文化之间的种种不协调和冲突。

朱熹的遭遇,比孔子很逊色。当孔子在世的时候,他的学生可以在诸侯各国游历,甚至做官,但是朱熹则没有这种好的待遇,他的学生被流放,被杀害,这种遭遇确实是令人发指的。

朱熹本是传承孔子学问的孔、孟之道的大学问家。

在儒家没有获得独一无二的地位的时候,孔子的学生,可以周游历国,但是,当孔、孟之道成为统治思想的时候,朱熹的学生连同自己却受到了如此非人待遇,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古代教育文化中的一出尴尬戏!这种结果确实发人深思。

实际上讲,孔、孟之道在封建时代,只能是作为统治阶级的一种治国之术,而不是治国之道!

所以,余秋雨先生在文章的末尾这样说:“教育固然不无神圣,但并不是一项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事业,一个教师所能做到的事情十分有限。我们无力与各种力量抗争,至多在精力许可的年月里守住那个被称作学校的庭院,带着为数不多的学生参与一场陶冶人性人格的文化传递,目的无非是让参与者变得更象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而对于这个目的所能达到的程度,又不能期望过高。”

“我是个文化人,我生命的主干属于文化,我活在世上的一项重要使命是接受文化和传递文化。因此,当我偶尔一个人默默省察自己的生命价值的时候,总会禁不住在心底轻轻呼喊:我的老师!我的学生!我就是你们!”

也许历史的阴影,与他自身的遭遇,在他的心灵中投下了浓重的印记。

我国古代的教育文化,实在不是一种轻松而又愉悦的事业。

面对*对于文化和教育的一种骚乱,他想从中反思出什么,但是给予作者的确实是一种迷乱以及无奈和感到自身力量的不足。

也许与作者自身的灵魂深处的一些复杂因素难以分开。他只能仰望着岳麓书院,通过对于这一座流传到今天的古代教育文化建筑,给予无限的景仰。

因为,毕竟,如今的中国教育,还在迷茫中探索。

所以,他认为是一种做着文化传代的游戏。但是看不到结局。

今天,他将目光投向了外域,能够在世界的教育文化舞台上寻找到自己的光明和希望吗?

也许,他已经找到了,所以,他要修改自己的文章。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最新章节 | 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全文阅读 | 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