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 徜徉在古老的大地上26

作者 : 福字驾驭

“更麻烦的是,这些对手很可能与已有的文明成果混成一体,甚至还会悄悄地潜入人们的心底,使我们在寻找它们得失后常常寻找自己的父亲,自己的故乡,自己的历史。”

“我们的故乡,不管是空间上的故乡还是时间的故乡,究竟是属于愚昧、属于野蛮,还是属于文明?我们究竟是从何处出发,走向何处?”这就是作者的心灵中的困惑。

在人类的文明有时候陷入迷失的时候,不仅作者在寻找着自己的精神情感上的故乡,发出“乡关何处”这样的呼唤,也是有很多的人,在追寻着这种思考。

在《寂寞天柱山》里面,如果是作者追寻和探索的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家园的话,那么在《乡关何处》不仅仅是追寻着人类的精神家园,而且在探询着生活在现代的社会的人们所遇到的精神困惑,和对人类文明的呼唤。

《乡关何处》,人类文明的故乡究竟在什么地方呢?人类究竟应该向什么地方发展和迈进,才能走向整个人类的真正意义上的文明。从中国古代的文化文明中,也许作者寻找到了仅仅是一些碎片,而不是整体。

那么,放眼整个世界,在未来。我们是不是应该把握到呢?

这种作者其实是对*的另一种角度的思考和考问,应该值得我们思考。

边缘文化

与《流放者的土地》不同,《天涯故事》,向我们讲述了几类人的故事。

如果说,《流放者的土地》表现的是对于文字狱和贬官文化的所造成的“因祸得福”的记录,那么,《天涯故事》里面则表达了不尽是贬官文化故事。

海南岛,是我国最南方的边陲,与东北宁古塔一样,是属于当年朝廷流放重要犯人的地方。

在《天涯故事》里面,作者也向我们讲述了被贬到海南的“五公”的故事,被贬的人当中,也包括了苏轼那样的文豪。

我们在前面讲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生命力时,曾经感叹过,在一种逆境状态下,有时候会促使中国的古代文人在生命的寒冷季节,能够开放出艳丽的花朵。

无论是柳宗元,还是韩愈。他们有时候,正是由于这种逆境,所以使得自己的文章能够锤炼得更加光彩夺目。这是从个人角度讲,另外,从他们的影响来看,有时候,他们的流放地倒因为这一些人的莅临,而承受了很深的福泽。

不是吗?当年,柳宗元在远放柳州等地、在贬斥到永州的时候,不是在那里培养了很多的学生吗?几乎打破了那里不出人才的记录,让那里的文明之花,开放得惊天动地。

这也许,就是深埋在这一些中国古代文人心灵深处的深厚的沃野中的中国文化的永久的坚不可摧的魅力与顽强的生命力。

在《天涯故事》里面,写到了被流放到海南岛的“五公”,一个是唐代的李德裕,这个唐朝名相李吉甫的儿子,自己也做过宰相,在牛、李党争中,后来不敌政敌,被政敌贬到了海南岛崖州(即今琼山县),他的后代在这里子子孙孙繁衍,因而以他们的绵厚的文化根基造福了海南岛。

如果说,李德裕的被贬还是处于朝廷内部的*(有时候是属于个人集团的争权夺利),还不能显示他们的文化人格的话,那么宋朝的李纲以及赵鼎丞相和李光以及胡铨则是在民族矛盾上升时期,由于为了本民族的利益——力主抗金这个民族大义而得罪了朝廷主和派,这种文化人格,相对来说,已经上升到为了公众的利益而受到贬斥,其精神境界以及文化品位已经走到了一个比较高的位置。

我们非常熟悉的那一首《送胡邦衡谪新州》: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

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销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

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于胡邦衡被贬斥到广东省新兴县的由衷的同情,对于朋友因为抗金主张遭到秦桧陷害而表达了一种极度的愤慨。

这一些官员,被贬斥到海南岛以后,他们的人格力量以及自身所携带的文化氛围很重的举动,在海南岛上种植下了文明之花。

如李光,他就希望在海南岛推行儒家教化,想实现“尼父道行千载后,坐令南海变东周“的理想。

在这里,大办郡学,传播文化。

特别是苏东坡,他被贬往海南岛的时候,已经六十多岁了,但是,我们读到“日啖荔枝三百棵,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时,也能够领略到作者在流放地的一种旷达的精神风貌。

他们在这里,以自己独特的精神风貌以及文化魅力,将自己被贬受压的个人郁闷已经一扫而空。

当然,在《天涯故事》里面,作者不仅仅是向我们描述这一些贬官们在这里的生活以及对于文化的播种,还向我们讲述了其他一些与这里关系非常紧密的人们,在这里留下的文化痕迹。

这里有当初三国时代东吴孙权的力图征发而雄跨海南的宏图,这里也有象冼夫人这个女酋长归顺朝廷、从而安定边陲的巾帼英雄的壮举,更有黄道婆改革棉织技术,将海南的农耕文化的硕果介绍到中原地区,使全中国人受其厚泽的经历,以及,在这里出生的一些著名人物如邱浚和海瑞,以及现代史上的宋氏三姐妹对故乡的情怀。

这一些都是发生在这个天涯的故事。

余秋雨先生在这篇文章里面,向我们讲述这一些故事,表明了这种处于国家的边缘地区的文化状态。

这里的文化,由内地的人带去的文化元素,有本地人播种的文明花朵,这里,其实并不是文化的蛮荒之地。

中华民族的文化,其实,这里也是重要的一笔,少了这一笔,将显得很不完整。

我们从这里流传的鹿回头的故事里面,也许可以看到,这里虽然在某种地域观念上是悬崖,是绝壁,好象受到了中原文化的追赶和逼迫,但是,它们并不渺小。它们依然在通过吮取中原文化的乳剂,将自己的文化元素蕴蓄得更加丰富,并且能够以自己的边缘色彩来丰富中原文化的不足。

实际上,如果单纯地讲中原文化,那是很狭小的,中国的地方,本来也只局限于黄河流域地区,但是随着历史的进展,不同的民族渐渐地融入了这个中原文化的氛围之中,哺育和壮大了中原文化,反过来,这个中原文化,也将自己的某种程度上的先进引向边缘地区。融合那些所谓的边缘和蛮荒文化,也许正是在这种多方位的冲撞和融合之中,才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容量。

谁是天涯,谁是边缘,谁是中原,也许,大家有时候也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谁了。

谁孕育了谁,谁丰富谁?谁是文化的主创者,谁是真正的天涯?也许,大家最后也难以定夺了。

我们回顾今天有人在讲狼图腾的故事,其实这种来自边远的野蛮和雄伟以及有着无限生命力的狼图腾——蒙古文化的苍凉以及伟旷,和充满了一种野性的激情的凶狠,有人认为,这正是中原文化所需要汲取的,只有这样,才会使得中华文化具有更雄壮有力的生命力。

所以在这种意义上讲,天涯故事向我们讲述的不仅仅是天涯,更具有中原文化所不具有的让人思考的地方。

在新的世纪,在整个世界充满一体化的今天,如果有谁还在夜郎自大,还在坐井观天,自认是中原,他人是天涯,也许将被人类和历史抛弃在身后。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最新章节 | 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全文阅读 | 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