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 徜徉在古老的大地上27

作者 : 福字驾驭

在这个文化中,女人是弱者吗?是被猎人追捕的小鹿吗?

不,也许,这种充满温柔的小鹿,它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清澈和美丽,无奈和凄凉,而是一种男性所不具有的一种无限的温柔。

天涯的故事,也并不仅仅是关于苏东坡的故事,是贬斥者的故事,也不仅仅是孙权的故事,是海瑞和邱浚的故事,也不仅仅是黄道婆的故事,是冼夫人的故事,也许就是天涯融入中原的故事,或者中原融入天涯的故事。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大文化。

也许,有时候,正是这种遥远的边缘文化,象一个温暖的母亲张开了宽阔的怀抱,接纳了来自中原地区的疲惫者,拓荒者,以及充满血腥的暴力,包括文明的种子,同时将它们进一步丰富起来,壮大起来,并且,以自己独特的魅力,永远让来自中原地区的人们深深眷念。

这种互相吸引的关系,进一步壮大了彼此,然后再互相投入彼此的怀抱,再一次的融合,形成再一次的壮大。

其实,在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接轨上又何尝不是呢?

在整个世界当中,谁是真正正宗的文化,谁是人们效仿的对象,东西方的文化的冲撞,以及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冲撞,正书写了这一个道理。

放眼世界,也许,整个世界就是我们心目中的天涯,在世界的尽头,也许,我们就是她们的天涯。

所以整个人类生活在这一个地球上,共建着人类的文化。

人类应该抹去自己头脑中的以自我为尊的概念,首先将自己视为天涯。然后才能够成为真正的中原。

记得,唐代著名诗人写过这样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这种伟大的胸怀,也许整个天涯就在自己身边,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我们认为,唐宋的被贬到海南岛的“五公”,以及苏轼,他们也许正是由于自己具有了这种旷达的胸怀,所以在自己人生的边缘才如此洒月兑和逍遥,而孙权、冼夫人、以及黄道婆,还有海瑞、邱浚,包括那个追击逃跑的鹿的猎人,正是因为,他们胸中具有了一种人类的美好的情感以及伟大的“以天下为一家”的思想,所以才会对自己的故乡如此执迷,因为,心中有了这种家的思想,所以,才不会觉得自己是处在多么遥远的边旷野地,至少在自己的心灵深处。

征伐也好,发明也好,贬斥也好,做客异乡也好,“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只要心中有了这个“天下”,任何遥远的天涯,也不再遥远。

十万进士

如果说,在中国古代的政治中,有许多事情可以含糊的话,有一种事情,是决不含糊的,这就是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

记得在《流放者的土地》里面讲到清代文字狱,其中有一些官员,被放逐到宁古塔的原因,就是犯了科场案,就是在科举考试中出了问题。

中国的科举考试,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这就是中国的科举文化。

在中国古代的许多戏剧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出戏,就是《秦香莲》,讲的就是关于科举考试的故事,在中国古代,也许只有科举考试,才是许多的文人出身进阶的唯一出路。

我们看到过许多有关落难公子遇风尘,后来终于科榜高中的故事,这一些,在明代有著名的作家吴敬梓写成了一部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专门揭露科举考试给众多读书人带来了许多的毒害。我们也知道,鲁迅先生有一篇小说《孔乙己》的故事,人们常常将孔乙己与范进进行对比,来讽刺中国的科举制度。

在《十万进士》一文中,余秋雨先生对中国的这一种制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没有简单得加以否定,指出了它作为一种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以及演变的过程,作为一种文化,它的兴衰发展过程。

余秋雨先生的文章,首先将科举制度放在整个中国的历史演变长河中去进行观察的。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兴起,发展、演变和衰亡,同样,科举制度也是如此。

在中国的漫长历史中,从自有文明史开始的原始社会末期,到封建社会南北朝时代,中国的政治统治,基本上是与科举制度没有太多的关系,而这漫长的时代里面,中国的社会管理,也就是中国社会体系中的官员的选举和使用,基本上与科举制度没有多少关系,但是,自从隋代开始,也许,以前的选拔官员的措施已经无法适应历史的需要,因此,科举制度应运而生了。“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一千三百年之久,从隋唐到宋元到明清(一直到公元一九零五年被宣布取缔),一直紧紧地伴随着中华文明史。科举的直接结果,是选拔出了十万名以上的进士,百万名以上的举人。这个庞大的群落,当然也会混杂不少无聊或卑劣的人,但就整体而言,却是中国历代官员的基本队伍,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质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没有他们,也就没有中国历史中最重要的一些部位。”

作者的论述确实是比较中肯的。

当然,科举考试已经被取缔很久了,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直到现在,作为一种科举考试的变形——中国每年一度的高考,恐怕其规模不亚于过去的科举考试。

那动员的社会各阶层的力量,以及各种财力和物力,与封建时代相比几乎毫不逊色。

因为,这种考试制度,是目前唯一能够得到社会各阶层认可的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

话还是回到过去。在隋代,那时侯,以前实行的举孝廉,九品中正制,已经走到了悬崖边。人们开始动脑筋,怎么样才能够最公正、最客观地选拔出管理国家的人呢?

因为,整个国家,如同是一张庞大的网络,如同是一台巨大的机器,如何将这个庞大的网络能够有序地进行正常运转,如何使国家的机器能够正常转动,人们就选择了科举制度。

作者说:“任何一个政权只要尚未邪恶到无所顾忌,就必须考虑到官吏们的社会公众形象,不仅要使被管理的百姓大致服气,而且还要让其他官吏乃至政敌也没有太多的话可说,那就需要为官吏们寻找或创造一种资格;……中国的版图如此辽阔,政权结构如此复杂,需要的官吏数额也就是十分惊人,把那么多的官吏编织在同一张大一统的网络里,其间使艰难可以想象……毫无疑问需要确立一种能够广泛承认、长久有效的官吏选择规范,这种规范在哪里呢?”

世袭的路,已经走过了,走到了头,举孝廉,也最后陷于形式,弄得父母都不认的人被推举为孝廉,岂不是笑话?后来便是九品中正制。但是,权利还是落到了豪门世族手里。

于是科举制度来到了。

当唐太宗李世民看见科考场中的考生们鱼贯而入的时候,不禁开心地笑道:“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他的开心,不仅是网罗了天下的精英力量,减少乃至消弭了自己的反对势力,就如同当年秦始皇收缴民间兵器溶毁而成十二铜人立于咸阳宫前一样。更开心的是,他将这一些精英力量全部收罗来为自己治理天下效命,奔走,成为自己统治天下的得力人才。

某种程度上讲,这就是科举考试在封建时代为统治者服务的作用,客观上讲,也维系了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那种超稳定的社会结构,尽管其间有王朝更迭,打破这种稳定,但是,那只不过是暂时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地区和国家如同中国这样依靠着一种文化制度——科举制度,让整个社会经历了漫长的数千年的稳定,而使得人口逐步上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最新章节 | 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全文阅读 | 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