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 徜徉在古老的大地上28

作者 : 福字驾驭

升,民族发展,而不致消亡。到今天来说,中华民族具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不能不说,是这样超稳定的社会结构导致。

而这种社会结构的形成,也就不能不在某种程度上归功于科举制度和科举文化。

正如作者讲,科举考试是一种规范:“科举考试的文章有很大一部分不在考场内。考试只是一个契机,围绕着它,进行一场选拔人才的大动员。人才们自己也踊跃起来,走出苦读的书房,离别偏僻的乡邑,踏入京城的社交圈,试着用文化为轴心进行多方面的生命显示和精神沟通。做法上确实很不规范,但时代的魅力也就体现在这种不规范之中。有许多事情,规范一旦精密和完满就不再有让人喜悦的生命力、科举制度显然也是如此;但是能不能因此而永远拒绝规范呢?又不能,因为原始性的可喜很容易因无序而转化为可恶,不设置足够的规范必然会把事情彻底搞糟。这便是人类经常遇到的两难:总要告别生气勃勃的无序状态,总要迎来防微杜渐的严整格局,结果,又总是因整体性规范的失度而走向新的无序。”

科举考试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这样。

从隋代到清代末期。

科举考试制度的建设上,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唐宋为良性整治阶段,明清为恶性整治阶段。

唐宋时代,因为科举制度的产生,对于选拔人才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也埋没了许多人才。

我们经常这样想,任何制度都有它的优点,也有它的不足,科举制度也是这样,当初这种制度选拔了很多人,但是,也可以讲,有许多人因为这种制度的阻遏而失去了进身的机会,也许在那整个封建时代里面,有许多李白、杜甫、苏东坡等被埋没,如果说,科举制度选拔了十万进士,也许有多少万的进士因为偶然原因被历史的灰尘所埋没。不能在朝廷上一举成名而被历史遗忘。

所以,在唐宋时代,对科举考试进行了改革,将科举考试与推荐相结合,王维、杜牧、白居易都通过某种途径,向统治阶层或者主考们进行自荐,或者他人推荐,这样使得他们在考试的时候,能够提前被主考们重视,不至于被筛落。

这种做法,也类同于今天的自主招生或者提前招生。

但是后来,这种做法的流弊而出现了,有时候,借助于拉关系,走后门以及作弊等形式,使这种本来很好的形式走向了反面。到了明清阶段,便取消了这种做法,而且对于科举考试做法越来越严密,对考官们由于作弊所进行的处罚越来越重,在朱元璋时代,对于考官们泄密的或者作弊的,采取剥皮抽筋的刑法。到了清代,则更是陷于无限黑暗的地步,几乎将文字狱都网罗到科举考试的场所。

科举考试越来越走向没落。

我们经常想,为什么清代要废除科举考试,因为,在科举考试之中,采用的都是选取的四书五经的文句作为考试题目。(记得,在雍正年间,有一位考官选取了《论语》中的“维民维止”的句子,被雍正的朝的大臣认为是对于皇帝的大不敬,是恶意的诅咒,认为是“雍正去头”的内涵。所以考官被拉去砍头不说,还要株连九族)。到了后来,这一些“《四书》”“《五经》”都被选光了,没有题目出了,所以,再加上,世界经济以及文化的渗透,使得慈禧终于下令,取消科举制度。

中国封建时代的科举制度走向了结束。

现在反过来审视这一种文化现象,一种统治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以及对于后来发挥了什么作用呢?并且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呢?

余秋雨先生认为:

一是选拔了统治国家的人才,国家这么大,官员这么多,这种制度正好比较公正而且得到不少人认可,于是统治阶级很高兴地使用它。

二是在于,十分明确地把文化水准看作选择行政官吏的首要条件。对于社会重心和人格重心产生了有趣的引导,客观上拓展了社会文明。

第三,就是我们认为的构建了超稳定的社会结构,延续了中国封建时代的发展以及进步,并且在保证国家稳定,民族发展,乃至今天成为世界民族最多数。

对于世界范围内文官制度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在社会缺乏公正机制的时代,这种选拔制度不仅在中国,乃至在当今世界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借鉴和吸收这种考试制度,来选拔自己国家所需要的人才。

当然,后果也是很严重的。

我们前面讲到,这种科举制度,形式的僵化以及保守,也埋没了不少人才,象李白就是一个没有能够在科举考试中获益的人。

奠定并形成了中国封建时代**和压抑的社会氛围。

这一点到了清代后期,尤其突出,所以当时的著名诗人龚自珍讲:“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作者余秋雨也总结了对于个体以及整个社会来说,形成了这样的多种心理和倾向:

一是伺机心理,二,骑墙态势,三,矫情倾向。

作为一种文化——科举文化毫无疑问,已经载入了中国的历史,以及文化历史。

同中国的乡关文化,城市文化、教育文化(当然,科举文化应该说是既属于中国政治文化也属于教育文化的兼合体)、贬官文化、商业文化一样,汇入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长河。

而且在今天依然在发挥着它的作用以及影响。

我们前面说,现在,虽然科举考试已经结束了,但是在中国以及世界范围内,考试——这种从科举考试剥蚀下来的一种形式依然存在。它的作用乃至消极作用都在延续。

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当今中国的社会现实中,其他方面可以不那么正规,以及可以敷衍了事,但是,惟独每年一度的高考,依然在调动着全社会的力量,牵动着全社会的注意力,大张旗鼓地有声有色的进行着。

它是历史的必然呢?还是历史的后退?

或者历史的延续?

我们看了余秋雨的《十万进士》可以得出很多的答案。

实际上,从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融合的角度来看,考试,在世界范围内被人们重视,既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让人们疲于奔命的事情。

什么时候,人们能够不再被这种考试所折磨呢?

如果到了那一天,人们已经选择出了比它好的,而且更为让人们轻松愉快的形式来代替它,我们会为之欢呼。

会吗?

遥远的绝响——唱响中国古代黑暗时代英雄的乐章

在我国古代,也是一个崇尚英雄的时代,但是对于英雄的理解,却是未必相同。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最新章节 | 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全文阅读 | 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