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 徜徉在古老的大地上35

作者 : 福字驾驭

缺少了一方,这个世界也许只能是残缺的。

没有了圆满。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们的收获与不收获,都是平等的。这也进入了我国古老的老子哲学范畴,这就是辩证法中的有等于无的境界。

作者认为,他们乃是互相依存的,没有了对方,自己也就难以显示了自己的存在,正是由于对方的存在,才显示了自己的价值。所以,他认为,世间一切对手,实际上乃是最大的朋友。正如中国古代哲学中讲的,没有白,怎么显示出黑呢?所以黑,在某种意义上为白提供了存在的理由,黑,就是白。

在余秋雨的文章中,写老师的也不乏其人。在他的第一部散文集《文化苦旅》中,我们曾经介绍过,这里,作者再次写到了他的老师。

在这篇文章里面,《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作者几位老师:

音乐老师,英语老师,语文老师,数学老师,历史老师,化学老师,以及一位本来是老革命,后来成为女校长的老师……在这一些老师的身上,作者撷取了他们的平凡而又闪光的地方。

他们生活的背景乃是在当时的中国发生了特殊情况的年代。

就是五七年的反右与*。

对于*的认识,前面,我们已经做了一些评说,尽管作者是一直加以否定的。不过,在那样的年代。我们可以从文化的视野以及角度来认识。

对于从事知识传授与文化播种耕耘的人来说,那一场风暴,确实是打乱了他们的生活节奏,甚至严重破坏了他们的对于文化传承的行动。在他们看来,他们被投入到一种距离他们所追求的生活以及境界很有差别的环境。

文化的传播与从事体力劳动者有着根本的差异。尽管有人说: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都是文化。或者从狭义的角度讲,理念性学科都是文化。

但是,我们觉得,在当时的特殊氛围中,人们的破四旧,立四新。人们对于地富反坏右的从精神到的折磨与改造,以及上山下乡等等,无疑是违背了当事人自己的意愿。这是不是属于一种文化呢?是不是人类的一种创造呢?我们觉得,也许是一种创造,是史无前例。但是,它所建立的以及创造的,在后来的检验中,没有多少是能够沉淀下来的值得人们推崇的文化形式以及沉淀物。

在《老师》中,他的老师,没有教他怎么样劳动,怎么样与工农群众打成一片,而是教育了他并且传授给他知识,是一种从过去的书本上,乃至外国的书本上汲取的知识,作者以为这是一种难得的精神财富。在这种的一种背景中,老师,这个称呼,以及落实到具体的形象,乃是亲切的,让作者感到敬重的。

其中给作者影响很深的,一个是历史老师,一个是语文老师,还有一个是化学老师。

历史老师,是教育作者非主课的老师,作者,因为感到在与他重逢时,记不清他的姓氏而只能称其绰号,而觉得非常羞愧。而当时,之所以这位老师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乃是在于当初对于老师讲的知识感到了兴趣,而去询问老师问题,让老师感动。因为,在当时,人们对于老师传授的知识,有许多人是不重视的,严重地说是很鄙视的,老师被称之为臭老九。是被踏在地上永不能翻身,需要改造的人。学生的一点点请教,让老师感到自己的人格与尊严受到了多么大的尊重啊!这位老师叫杜羡孔。

另外一个是作者的语文老师,名字叫穆尼老师。

因为,这个学生,当初去拜访了老师几次,现在有了一点小名。而作者当初又是这方面学习的佼佼者,所以老师去世以后,特地嘱咐女儿,将自己所有藏书都赠给自己的这一位学生。

这让作者感到是多么的沉重深厚的精神财富啊!第三位乃是作者的化学老师姜青老师。

当初,作者这门科学得并不好,而这一位老师,在后来遇到作者所在学校的学生不守秩序时,教育了他们一顿。冒用了作者的名字,却让老师感到有点歉意。

所有这一些,都是让我们觉得,这一些老师,其实对于学生,所寻求的是那么单薄,而内心的付出却是那么的巨大!

在余秋雨的《霜冷长河》中,作者用一万多字记叙了两位他比较尊敬的老师和长者——这就是张可老师与她的丈夫、文化学者王元化。《长者》一文,比较全面地记叙了作者高中毕业以后的学习以及生活经历。特别是在*时期,作者的一段隐居读书生活,这一段生活,也就成了他以后百辩莫清的“冤案”。

在文章中,他写道,他考上了上海戏剧学院,与郭沫若、巴金的孩子处在一个学校甚至一个班级前后座位的地方共同学习。

当然是接受了许多名流学者的教育,后来在“四清、五清”运动中,被清理到江苏太仓浏河进行劳动生活。在这里,他遇见了张可老师。这是一位英文造诣非常深厚的学者、老师。是她教育了作者怎么样去学习浏览真正的英语大师的著作。怎么样去读狄更斯以及莎士比亚。在这里,他还遇到了许杰教授。

后来不久,是*发生了。在文章里面,他谈到了自己家庭遭到的冲击,自己的父亲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这一点,在后来作者另一部散文集《借我一生》中有比较详细地描述。

在*发生以后,他还有了一个经历,就是被抽调到设在复旦大学的一个现代文学写作组。

正是因为参加这个写作组,后来被人抓住了辫子。因为当时的情况下,那么多著名的文化人士,不是关进了牛棚,就是遭到*,甚至被*得失去生命,你余秋雨怎么会得到如此的极好的待遇,参加那个写作组呢?如果,你与当年的*、“四人帮”没有一点关系,直接的或者间接的关系,怎么会被解放出来呢?而现在,你在文章中大肆**,说了那么多*的坏话,是什么心理呢?你不是常常指责别人是小人吗?那么你的这种行径,又算是哪一类呢?你难道不是一种忘恩负义的无耻小人吗?也许正是这种指责,使得作者受不了。别人指责他外语不行,所做的学术著作,不是直接从外语原著里面读来的,而是其他的云云。所以,作者在这里不得不来介绍张可老师以及王元化先生。并且连带到郭沫若以及巴金的孩子李小琳等等。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最新章节 | 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全文阅读 | 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