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 徜徉在古老的大地上38

作者 : 福字驾驭

否则,那一些所谓成功,只能是徒有虚名的成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如果要举我们国家历史上的例子,最好的典范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有朋友吗?有,就是蜀国人民。就是刘备,就是敌国的司马懿。以及周公瑾。

有时候,因为利益的驱动以及背离,使朋友出现了背叛。其实,这种情况,很常见。但是已经不能算是朋友了。其实,划归到朋友一类,就应该是不应该互相谋取的人。否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朋友。朋友,怎么可能因为对方比自己占取了优势,而去谋夺对方呢?那,谋夺的只能是假朋友,或者是打着朋友旗号,干敌人都干不出的事情的恶人。

余秋雨在《严重的友情》里面还举了这样的例子,有一些人在法庭上出卖朋友,在官司上赢了朋友。“律师们说,这些案子使我们痛苦,因为法律常常无法保护君子而惩罚小人,尤其在君子重情而轻法、小人玩情而懂法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实际上,真正进入法律程序,已经没有君子可言了。法律是冷冰冰的,不是有这样的话吗?法不容情。朋友与君子是讲情的。在官司场中要寻找朋友与君子,是没有的。

实际上,之所以这样看,已经将这种朋友以及友情放到了不该放的地方。

是严重的友情。

实际上,在世间,人与人,如同是两条并行的线条,因为自身的好恶以及精神和各种因素,各自前行。有时候,在偶然间,发生了交错。这种交错就使得两者之间形成了某种心灵上的震撼以及契合。

也许,这就是知音的形成。

在《高山流水》这篇文字里面,余秋雨讲述了自己的心路历程,以及自己的观感。

因为,在某一次偶然的因素,他阅读了一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连环画,从那时开始,对于人与人的友谊,开始了比较深入的领悟。

后来,他在自己成年时,每当看到有一些生者给逝者的书写的挽联中,出现了“高山流水”这样的字样,往往触发自己的一些较为深切的认识。

当有人问他:“你找到了吗?”

他只是说,我的七弦琴还没有摔碎。

言语之中表明了,他在这方面的收获。

实际上,我们有些时候,是不是过分将“高山流水”的故事做了神话呢?

也许,高山流水的故事所演绎的人们的友谊之说,往往让人们在它的面前,望而却步。

在由“高山流水”所形成的特殊的圈子面前打起了转转,而产生了高不可攀的敬畏?

我们讲,人与人,有时候,也许这种知音之感,并不是伴随终身,也许只是在那么一瞬,那么一个让人激动的时候。在这种让人晕眩的奇异感受之中,也就完成了知音的过程。

真正地让人与人永远是处于那种高山流水般的知音境界,恐怕是不是有一点神话呢?

如果这样解释人与人友谊的最高境界,恐怕比较现实吧。

我们有时候,在听某一首音乐的时候,也许就在那么一个时候,被音乐本身的力量所感动,而使自己热泪涟涟,这难道不是最初的一种知音的诠释吗?而且又延伸为后来人们推而广之到人与人的交往的交融深厚之情义。

我们在阅读余秋雨先生《高山流水》时,所产生的感受,大概就是如此吧。也许,人们会觉得,这种解释有一点泛化,失去了原来意义上的让人的感动以及崇拜。

实际上,不必如此。知音往往就是这样。

蔡锷与小凤仙的故事也是家喻户晓。他们的故事,成为知音的一例,也不过是在推翻袁世凯称帝的那种相互理解以及支持上面。

“几十年的生命都在寻找友谊,难道一个也找不到?找到了,而且很多,但一个个到头来都对不上口径,全都是错了位的友情。”

实际上,这是不是也是在神话高山流水呢?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人与人的知音,往往可以超越时空的界限。

不仅能够在遥远的远方,可以感受到自己与朋友在某一些方面的契合而产生了互相的感动以及依赖。这是不是也是一种知音呢?

当我们在阅读古人作品时,常常有“我怎么没有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感觉,恨不得与其人一起交游而无憾。

实际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最新章节 | 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全文阅读 | 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