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 徜徉在古老的大地上47

作者 : 福字驾驭

岳麓出版社1985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本8页)。任何人都有他的不足,如果到了一种完善的程度,就已经近伪。被认为是伪君子了。

一个人的名誉也是如此,显赫的名誉中夹杂了一点不名誉,就如同是太阳中的黑点,人人为之注目,但是人人也为之原谅。

不过,这四项基本原则,也为一些所谓不名誉者指出了一条向善之道,以及改过的机会。人也好,名誉也好,毕竟是越完善越好,尽管这是一种往往难以达到的境界。但是,它也在人们头顶昭示着一种美丽的光辉。

在一般的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名誉的态度是不一样的。

特别是对于第二方阵里面的名誉,往往是尤其让人着迷。

记得,在我国著名作家钱钟书先生,在剖析婚姻于人的关系,打了一个比方,好象是一座城市,城外的人要冲进去,而城内的人要突围出来。其实,名誉于人也许也有着这样的关系,这里所讲的乃是第二方阵里面的名誉。

没有取得特大名誉的人,想要拥有这种大的名誉,因为,在人们看来,名和利是联系在一起的两个词,其实则也是如此。因此,在我国古代有这样的一句话形容世人:“熙熙而来,皆为利来,熙熙而往,皆为利往。”追名逐利,乃是一个人的本能。

有了名,就有了利,有了大名,就有了非同一般的利。

但是在余秋雨先生看来,这种名利实则乃是一种藩篱罗网,是网住人手脚的桎梏。

不少的人因为身为名誉所困,在这个罗网里面苦苦挣扎了一生一世,想要回归到无名无欲无利的淡定境界,但是却不可能。

用一句熟悉的古人诗句来讲,就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一旦在名利场中染身,要想摆月兑出来,却非轻而易举之事。

“上了贼船容易,下贼船却难”。

当然,这里用上贼船来比喻对名利的追逐似乎不妥当。

作者向我们列举了宋代历史上的一位著名女诗人李清照的有关名誉的故事。

李清照,在我国历史上,凭着她的卓越的才能,以及出色的诗作,奠定了她非同寻常的诗人地位。

但是,在有关个人名誉问题上,却使她饱受了终身的困扰与折磨。

我们一般在欣赏她的诗作的时候,特别喜爱她的一首《声声慢》作品。

它通过形象的语言将诗人的憔悴与倍遭冷漠、孤寂无依的形象推到了人们面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侯,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我们再去看她对于南宋时代的渡江之恨,所抒发的一种特殊的激越情感的诗作,简直会感到,诗人的精神世界的反差之大以及精神状态的高低曲线: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诗人的精神世界有如此的反差呢?仅仅是因为诗人遭受了失夫之痛吗?

不仅然,而是因为,在她的一生中经历了三次有关自己名誉事情的煎熬。

作者余秋雨先生在《关于名誉》中以比较详细的笔墨叙说了李清照的名誉故事。

第一次对李清照名誉构成折磨的,乃是发生在她父亲与公公之间的朝廷党争。

她的父亲李格非乃是当时因为卷入了被朝廷排斥的“元佑党人”牵连之中,被罢职远徙。而当时审理这个案子的乃是她的丈夫的父亲赵挺之。

李格非因为受到了朝廷的排斥,而赵挺之去审判他。

这件案子使这样的一对亲家成了案子的对立方。

按照当时的情理,赵挺之审了,乃是维护了朝廷的得势的党人,在道义上则使自己陷入了“大义灭亲”的境地。如果不审呢,难辞当权派的责备!但会陷入“无情”的声讨挞伐之中。

在“道义”与亲情之间,赵廷之审判了自己的亲家翁,但是他死后仅仅三天,家产被抄,亲属遭考问,儿子赵明诚被罢官。而在这前,李清照曾亲自给公公上书,请求以“人间父子情“为虑,避免干两败俱伤的事情。

但是赵挺之在当时的情况下,没有接受儿媳的劝告。

其结果是,让亲家被贬斥,自己后来也在死后被抄家,儿子被罢官,弄得是“大义”被否定(毕竟自己死后就被抄家了,这个行为就是对其“大义”的否定),又失去了“人间父子情”。被世人看成是三翻四覆的小人。作为他的儿媳妇,其间所忍受到羞辱可想而知。

第二件事情,落在她的头上,就是有人诬陷他的丈夫赵明诚临死前,将一位探望者送给他鉴赏的玉壶(其实是石壶)托人献给金国。当时,金、宋之间正在交战,其丈夫民族气节被人詬责!李清照为了洗刷这一无端的耻辱,便尾随逃亡的宋高宗南迁。颠沛流离,吃尽了千辛万苦,失落了许多所携文物。这一些文物李清照想将它献给南宋朝廷,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最新章节 | 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全文阅读 | 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