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 徜徉在古老的大地上49

作者 : 福字驾驭

余秋雨在《什么最珍贵》以及《举例李清照》中似乎对于名誉的拥有以及追求谈出了自己的看法,当然,作者这里倒不仅仅是在要人们消极地对待名誉,眄视名誉,或者进入虚无的状态中,而是让人们如何考虑、如何对待名誉,以及正确地去维护名誉。怎么样去避免遭受无端的诽谤与攻击,使名誉遭受灭顶之灾。让人们不期然而然莅临的名誉,因为他人的觊觎与妄揣或者嫉妒等,给拥有者带来精神上的痛苦以及沉沦。

“名誉上的荒诞性、残忍性、追逼性、递进性,以及日常体验的名誉与终极名誉之间的巨大差异”使人们领受到了那种“名誉上的事情没有止境,你参破到什么程度,紧接着就有超过这一高度的骚扰让你神乱性迷,失去方寸。就象是催逼,又象是驱赶,非把你从安宁自足的景况中驱赶出来不可”。而我们的生活中,对于遭受名誉之困的人“他们大多乐于听点别人的麻烦事罢了,哪里会感同身受地为别人辩诬”?

这一些无疑是作者自己对于自己遭遇的感悟以及通过古人的遭遇的叙说,而在内心深处所形成的强烈的共鸣以及感愤。并得出的对于人生的三味的感慨和领悟。

有些事情,恐怕也不仅仅是属于作者所仅有的独特感受,或者仅仅在于名誉圈子里面的感悟,难说,在与名誉有关或者没有关系的范畴里面没有这样的一些参照物。

名誉对于人来说,是不是一种茧呢?是不是人们自作自受的一种作茧自缚的虚无?

古人的论述以及在今天人们眼中依然面临的有关名誉问题给拥有者带来的麻烦,使人们想到这一些,包括余秋雨自己。

“盛名之下,其实难富。”人们常常用这样的一句话来评论那一些已经在名誉第二方阵里面的人的表现。

为什么会这样的呢?造成其如此的原因是什么呢?

余秋雨在《荒芜的高处》中对此做了一点探询以及论述。

人一旦出了名以后,特别是出了大名以后,其受到他人的追捧与欢呼是一个方面。当然,有一些人,在这种越来越高亢的追捧声浪中迷失了自己,失去了对自己的清醒的认识,因而也停止了自己前进的脚步。这是一个方面。

另一个方面,则是“人们在向名人喝彩、与名人套近乎的同时,往往又保持着潜在的警惕性、监视性乃至否定性,而且名声越大,这方面的目光就越峻厉,因而产生了‘楼有多高,阴影就有多长’的说法。”

在这种眼光的督促之下,相当一部分名人变得谨小慎微、寡言少语、处处赔笑地过日子。因而造成了人格和个性的萎缩。这样的人往往多于那些忘乎所以,迷失自己的名人。所以,余秋雨引用了贝多芬在一篇书简中的话来说明这一点:“获得名声的艺术家常受名声之苦,使得他们的处女作往往是最高峰。”

这实际上乃是另一种的名人迷失自己的表现。

一个是被自己迷失了,一个是被他人迷失了。所以最终完全失去了自己的当初的个性以及激情,所以造成了我们前面讲的“盛名之下,其实难富”的结局。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最新章节 | 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全文阅读 | 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全集阅读